楊雨虹
大量美國歷史學家都認為,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或多或少牽涉到美國奴隸制的廢存問題。美國傳統主義學派認為,南北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和制度上的差異;部分民族主義學派認為,奴隸制是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南方人并非為“州權”, 而是為擴張奴隸制而戰;另一分支認為沖突的原因是南北方對聯邦政策不同的態度, 奴隸制只是問題之一;進步主義史學家認為,因為奴隸制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制度, 經濟利益又是歷史的首要推動力 , 因而內戰的實質是階級和經濟制度間的斗爭 。本文作者認為,奴隸制和美國所珍視的自由、平等的立國精神相違背,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實質上是為了維護美國的憲法的權威性。
1787年制定的憲法,是州權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妥協的產物。立憲之前建立的邦聯高度自治,但不利于全美人民的生產、生活流動以及國家的管理,例如,各州之間的關稅壁壘嚴重阻礙了國內市場統一和經濟發展。1787年召開的一系列關于立憲的會議上,州權主義者和國家主義者都同意賦予中央政府更多權利,以便解決各州不能單獨應對的問題,但是在”最高主權屬于州還是中央這一點上“,雙方各執一詞,彼此爭吵不休。在僵持不下的局面下,雙方不得不作出了妥協,通過了兩院制,眾議院實行比例代表制,參議院實行一周一票的平等代表制。但憲法并未明確劃分州權和聯邦集權,這使得南方奴隸主有了可乘之機。1861年林肯就任前期,南北關于是否廢除奴隸制爭論激烈,南方七州均宣布脫離聯邦。南部奴隸主竭力為自己的分裂行徑做辯護,聲稱:“分離不同于單純的革命權利,而是符合憲法的。”他們認為各州不僅有權不服從違憲的法律,而且享有對國會法令的“廢止權”。認為“聯邦是各州間契約的產物,因此簽訂契約的各州是對侵犯其權力的合法裁判人。”美國憲法的序言就明確指出,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的安寧,建立共同的國防,增進全民福利和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後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乃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和確立這一部憲法。可見憲法的本質是維護一個統一的、正義的“聯邦”而存在,南方奴隸主要求脫離聯邦的行為實質上是違憲的,而非他們口口聲稱的“符合憲法”。并且憲法第一條第十款規定,各州不得締結任何條約、結盟或組織邦聯 ; 未經國會同意,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國締結任何協定或契約,除非實際遭受入侵,或者遇到刻不容緩的危急情形時,不得從事戰爭。南部奴隸主妄圖夸大州權,使其凌駕于國會之上,從根本上違背了憲法,屬于叛國行為。
林肯的《首次就職演說》里提到“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干擾蓄奴州的奴隸制度”。林肯在廢奴問題上持保守態度,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在1863年發表的《解放黑奴宣言》中,林肯表示要堅決廢除奴隸制,“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奴隸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但作為資產階級代表的林肯,其自身也有一定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蓄奴州的奴隸都可獲得自由,而僅限于叛亂州;他最終并未從經濟上給奴隸以徹底解放,還打算將“解放了”的黑人送往國外。林肯對于奴隸制態度的轉變體現了南北矛盾沖突的逐步升級,直至無法調和,須以戰爭手段來解決的過程。他并非在戰爭開始就對奴隸抱以深刻同情,而是認為奴隸制從根本上不利于聯邦內部團結統一,而1787年立憲的目的之一即為取代松散的邦聯,建立一個統一管理的中央政府。憲法確立三權分立,國家的主權既不完全在聯邦,也不屬于州政府,而是分散在聯邦和州政府里。奴隸制造成了北方新興資產階級同南方種植園經濟奴隸主的尖銳對立,導致南方產生退出聯邦、建立新的秩序的想法,這與好不容易才制定的憲法所蘊含的國家統一、權利分散精神相違背。
當然,作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憲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憲法所蘊含的民主精神,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處于下層的黑人為爭取民主權利斗爭的過程至今從未停止。 奴隸制剝奪了黑人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權利,他們整日在田間勞動,服務奴隸主,沒有受教育、甚至自由行動的權利。大衛 沃克指出,白人樂于將黑人置于“無知和墮落”之中,樂于享受黑人的效忠和勞動。《圣經》中指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是”整個“人類的主人。如果上帝允許暴君享受和平和寧靜,而將黑奴置于無知和悲慘的境況下,那么,上帝還可以代表公平正義嗎?i借助宗教這一有力工具,大衛 沃克認為,奴隸制的存在挑戰了《圣經》中刻畫的“公正而又仁慈”的上帝形象。難道黑人和白人信仰的不是同一個上帝嗎?根據《圣經》,上帝只有一個,那為何在仁慈的主的注目下,白人可以享受特權,黑人卻連最基本的平等、自由等人權都沒有呢?美國《獨立宣言》中規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無論是精神化的宗教,還是白紙黑字的《獨立宣言》,其中都蘊含著民主、平等的思想。奴隸制的存在,即是對美國立國所堅持的民主和平等思想的背叛,意識到這一點,林肯在南北沖突極端尖銳的情況下,不得已向南方宣戰。
(作者單位:邵陽學院魏源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