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明 楊 爽 尹 琴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云南省洱源縣鳳河村飲用水安全的多元治理研究
王福明 楊 爽 尹 琴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論文在對云南省洱源縣鳳河村飲用水安全的基本狀況進行考察的基礎上,嘗試提出農村公共安全問題的多元治理方式,對云南省鳳河村飲用水治理涉及的力量方進行梳理,提出在公共治理“政府、市場、社會”三維框架中各方所需要做的工作。
鳳河村;飲用水;多元治理
飲用水安全作為地方政府社會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關乎個體生存發展,衡量著政府的公共服務與治理的能力。但是政府傳統意義上的飲用水安全只是針對城市而言,農村成為飲用水安全管理的“盲區”,加之農村情況復雜多樣,難以建立一個通用的模式或統一的建設標準。使得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比城市更為嚴峻和突出,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因素,是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飲用水安全
本文作者認為飲用水安全通常需具備自然屬性、社會經濟屬性、人文屬性三個屬性;具體說來自然屬性是指水質和水量的時空分布,同時不含對人體有毒有害的生化成分;社會經濟屬性主要是在生產生活空間內是否有足夠的水量滿足新陳代謝和家庭衛生需要;人文屬性主要是人們的安全感,對于飲用水供給,水質等的滿意程度。
(二)調查情況介紹
本文選擇云南省洱源縣鳳河村做調研,該村共有213戶人家,其中白族占98%以上。文章采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共做了100份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8%,入戶訪談20戶。
表二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表
在公共治理中,單靠政府或者單靠企業甚至單靠個人都是無法完成對公共問題的解決和治理的,需要的是多主體、多方式、多渠道的綜合治理,構建一個政府管理與公眾參與相結合、社會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新型社會公共安全體系。
(一)主體多元
公共問題涉及到社會多方面的利益,也需要多方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問題得到解決。政府作為公共治理的主體,整個治理體系都需要政府去構建,政策法規需要政府去制定。企業作為公共治理的參與方,與農村的公共問題也息息相關。民眾作為公共服務與治理的對象,成為最終的評價方,也參與到了公共治理之中。
圖2 —1飲用水現狀的改進建議
1、政府主導
飲用水本身是由政府主導提供的一種準公共產品,以保障公民正常的生產生活需要,具有公共性,飲用水的公共性取決于是否滿足多數人安全共享,在公共產品供給上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是互補的,政府應該避免公共問題的政府與市場“雙失靈”狀態。通過調查發現,據圖2-1所示,鳳河村居民希望通過鄉鎮一級政府的管理解決飲用水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水務管理人員的任命以及工資支付,飲用水監測制度的安排實施,飲用水處理的完善。鳳河村人口文化水平較低,信息傳遞的途徑窄、速度慢,因此政府應積極的做好宣傳工作,使村民了解和認識到飲用水安全建設的重要性,同時通過宣傳也可以提高村民的責任意識。
1991年孫尚清主持出版的《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標志,提出了“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概念[3]。吃位于第一位,可見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對美食的渴望度,吃甚至在一些旅游目的地中作為重要的資源優勢,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美食兼具了自然與人文資源的結合。所以品嘗不同特色的地方食物是游客選擇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考量。
2、企業參與
在政府職能向服務型轉變的大背景下,引入市場機制,企業參與政府管理,主要是獲得政府授權進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在進行并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嚴格按照生產標準和程序進行,確保工程質量,同時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和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參與政府管理,主要是獲得政府授權進行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此過程中,嚴格按照生產標準和程序進行,確保工程質量,同時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和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
3、民眾監督
民眾在政府管理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由村民自治實現,水務管理人員需要來自本村的村民,一方面可以對水源地比較清楚,另一方面在鄉土社會的“熟人機制”,當地人的自我管理會發揮特殊優勢,有利于發揚民主,也有利于民眾即時的解決問題,民眾作為公共服務與治理的對象,也應積極參與到飲用水安全治理中。
(二)方式多元
政府主導的治理方式,對制度進行涉及完善,地方法規的健全,政府授權委托企業進行治理,提高企業對于公共事務的準入門檻,堅持人本主義原則,以服務型政府為最終的目標。
1、完善飲用水供給機制
飲用水屬于準公共物品,需由政府主導提供,在案例中需對飲用水安全制度進行強化,同時對制水工藝的完善,具體表現為:①通過國家強制力量,確保對水源地的保護,消除違法違規行為;②按照GB/T5750《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進行 “一月一檢”;③完善制水工藝,解決鳳河村“直腸式”的供水方式存在眾多安全隱患;④建立監督制度。
2、水務管理委員會的建設
目前,我國有些城市實行了“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即所有涉水事務都由相應級別的水務部門管理。城市“水務一體化”主要行徑有對水源地規劃、發放許可證、統籌水量、統一收費等。具體表現為:①鄉鎮一級水務管理職能部門設立;②村落中“水務管理會”建設;③水費征收標準制定;④宣傳教育。
通過組織機構建設專門的負責管理涉水事務,“水管會”除進行日常維護和問題的處理,還可進行宣傳教育,制定具體的管理細則,推選專門的水務管理員,對飲用水不合理的行為進行制止并教育當事人等具體的日常的行徑,本質上屬于村民自治與政府治理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范疇。
3、飲用水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
飲用水應急管理體系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規范下建立符合鄉鎮一級政府和地方實際的應急管理體系。體系包含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整個鄉鎮政府內設立飲用水應急管理機構;②應急管理人員的任命,人員均屬于兼任,但在應急預案建設中應該落實到人;③應急水源的建設,當山洪暴發時常出現供水中斷,應急水源可來自與村民家中的水井,但水井存在消毒和建設規范問題,政府必須找相關專家科學制定出關于水井的深度,選址,日常維護需注意的具體行措,確保在供水中斷的時候具有替代水源。
4、飲用水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建設
現行的法律法規側重于對城市飲用水安全立法,較少涉及農村,在本案例中,遵照執行相關法律規范的同時,應該加強地方性的規章條例的制定,總結當地多年來飲用水源地管理經驗,使得強制性規范體系更加符合地方政府的工作實際,也將更好的保障民眾的利益。在堅持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應該不斷的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規章條例,作為補充和完善。
(三)籌資渠道多元
資金對于農村地區來說是建設的瓶頸,需突破和克服。但由于我國農村面積廣大,農村地區的建設如果完全的依靠政府去建設一方面會造成財政較大的困難,另一方面會形成很大的行政壓力,因此需要多渠道的籌資方式。一方面,可以申請國家相應的環保基金和農村飲用水建設的項目基金;另一個方面,村民自發的籌集部分資金,動員鄉鎮企業捐款;再一個方面,可以向社會上的一些環保組織尋求幫助。
綜上所述,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關乎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系社會公平與正義,也衡量著政府公共服務于治理的能力。在城鄉二元制背景下,注重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制度立法的空白,引用水安全問題需要政府、民眾、企業多個主體的積極參與,也需要從現行的公共服務狀況入手,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1]尚雙霞.我國飲用水安全立法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2009.
[2]吳曉敏.農村飲用水安全現狀與對策[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1,(10):2—8.
王福明,男,白族,(1991-),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2011級行政事務與行政管理方向,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地理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楊爽(1988-),女,云南昆明,政治學,講師,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
2015年云南省大學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洱源縣鳳河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及解決路徑分析》,項目編號:2015SJZL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