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景秀
六盤水市社科院 貴州六盤水 553001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以六盤水市為例
牟景秀
六盤水市社科院 貴州六盤水 553001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當前政府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的一項基本服務職能,是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礎,是改善農村人口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本文以研究和分析六盤水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例,對提升農村文化軟實力、實現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農村改革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六盤水市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著力支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保障基層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2016年1月,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跨越式發展。
六盤水市位于貴州西部烏蒙山區,農村公共文化發展迅速,民族民間文化獨具特色。六盤水市以鄉鎮和行政村陣地服務為主,市縣兩級圖書館和文化館流動服務為輔,改善了全市文化基礎設施條件,有效推進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全市有鄉鎮綜合文化站機構94個,其中41個站舍為新建館舍,53個站舍為精神文明活動中心。站舍面積不足300平方面的鄉鎮文化站8個,設有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廳、培訓室四個功能室以下的文化站15個,所有站舍均實現了對外免費開放。根據貴州省第一次鄉鎮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結果統計:六盤水評為一級綜合文化站9個,占全省總數的6.3%,詳細名單見下表1所示;二級綜合文化站14個,三級綜合文化站19個,其他52個文化站未上等級。
表1 貴州省第一次鄉鎮綜合文化站評估定級上等級名單(六盤水)
(二)農家書屋工程
目前,六盤水市共建有農家書屋1039個,基本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盤縣每個書屋平均藏書2000冊,鐘山區每個書屋平均藏書2500冊,覆蓋率達100%,全面免費對外開放;共實施“數字圖書進農家”建設項目92個,共建成數字農家書屋90個。其中,六枝特區15個,盤縣35個,水城縣25個,鐘山區15個。
(三)鄉鎮和行政村農民體育設施
截至2015年,全市共建有“全民健身路徑工程”69套,覆蓋46%的社區;“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26個,覆蓋32%的行政村;“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8個,覆蓋17%的鄉鎮,共計投入資金1300萬元,建設面積達18萬平方米。
(四)“村村通”和“戶戶通”工程
2011年底,調頻(應急)廣播“村村響”工程實現了鄉鎮全覆蓋;2013年底,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戶戶通”工程已全面完成;2014年底,廣播電視“村村通”實現20戶以下自然村基本覆蓋;完成347個行政村的有線廣播電視覆蓋聯網工程建設任務。
(五)送文化下鄉和電影放映工程
2014年完成12267場電影放映任務,提前完成全年放映12228場的任務。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70多場次,參與活動的館辦文藝團隊1000多支,參與活動的文化志愿者近15000人次,參與群眾數十萬人,送文化下鄉活動已覆蓋全市70%的鄉鎮和社區。
(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六盤水市建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分中心4個、鄉鎮服務點94個、村級服務點947個,總投資1310.2萬元,已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電子閱覽室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覆蓋。
(一)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利用率低
一是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不完善,設施總量少,人均占有量偏低,農村體育設施數量嚴重不足。二是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布局不合理,基本設置在鄉鎮和少部分行政村中心區域,設施可利用率不高、就近獲取不便、缺乏有效管理維護,規模偏小,發展不均衡。三是農村文化設施管理水平不高,出現文化設施挪作他用或閑置關閉,圖書資料更新慢,圖書借閱率低。四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流動性服務產品供給能力較弱,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服務設施;文化服務產品、供給渠道單一,社會參與度不高。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投入普遍偏低
目前,六盤水市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已獲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支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資金及農家書屋經費,但是從市級層面看,還未設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專項資金,財政投入不穩定,臨時性、追加性投入多。從縣級層面看,各縣區至今未設立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文化活動經費投入比例不一,總量偏少,缺乏統一規劃。從鄉鎮層面看,鄉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投入普遍偏少,各鄉鎮之間投入差距較大,投入總量不足,文化設施缺乏長期運轉經費。
(三)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隊伍薄弱
一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人員編制少、人才不足、隊伍薄弱。全市共有鄉鎮綜合文化站94個,有藝術專長能有效組織文化活動的工作人員僅占總數的21%。二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人員編制長期被其他行政人員占用,導致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編現象普遍存在,文化人才工作包袱重,難以做到專心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文件文化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工作。三是對政府投入的文化設施、項目、活動、資金等運作效益缺乏規范監管,缺乏相應的文化惠農政策和激勵措施。
(一)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利用率
必須加快構建以鄉鎮、行政村(自然村)為核心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網絡。一是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提高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加快建成一批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高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體育設施的利用率,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就近獲取、參與更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大力實施鄉鎮文化站升級改造工程。六盤水市仍有57個鄉鎮精神文明活動中心設施陳舊老化,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需要進行維修改造和評估定級。三是有效整合行政村農家書屋、數字農家書屋、數字圖書進農家、數字圖書推廣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文化資源,定期更新、維護、開放圖書館、農家書屋藏書,提高基層文化基礎設施開放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二)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保障體系
建議設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在積極爭取更多中央、省級財政經費的同時,力爭每年新增財力不低于2%的經費投入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按照市級、縣級、鄉鎮三級財政固定比例承擔文化建設經費,逐步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投入長效機制。同時,積極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企業贊助、民間藝人自愿等方式提供更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形式。
(三)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培養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人才,政府適當給予演出經費、交通補助,將民族民間藝術骨干、文化遺產保護人才、民族民歌藝人、民間音樂和舞蹈人才等吸引到鄉鎮、行政村文化服務隊伍中來,提高基層文化藝術團體、民間藝人表演和創作的積極性。二是加強文化隊伍專業培訓,每年舉辦六盤水市文化站點重點培訓班5-10期,每期30-50人,每年舉辦少數民族文化巡演,培養更穩定、更專業、更具特色的農村民族民間文化隊伍。三是建立各級文化機構文化工作人員考核和獎勵機制,將收集、挖掘、保護、展示、提升少數民族和民間文化資源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形成以民族民間文化為特色的六盤水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曾美海.畢節試驗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路徑探析.《烏蒙論壇》,2014年第3期.
[2]馮川川.西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策略研究.長安大學,2014.
[3]陳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M].深圳: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6.
[4]浦油新.長沙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湖南大學,2014.
[5]張鳴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湖南社院學報》,2014年第2期
牟景秀(1990—),女,貴州省六盤水市人,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社科研究,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