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浩然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78400)
景頗族傳統民族樂器“洞巴”探究
龐浩然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78400)
在景頗族的節日慶祝場合或大型歌舞表演中,往往會使用一種聲音渾厚悠揚,音量較大適合戶外演奏的傳統樂器“洞巴”。這個樂器為景頗人民所喜愛,景頗族過年、新婚、吃新米時都會吹奏“洞巴”。傳統樂曲有《目瑙縱歌》《豐收歌》《董噶舞曲》等。
洞巴;形制結構;音樂曲調;保護傳承
景頗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我國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主要分布在芒市、瑞麗、盈江、隴川、梁河的山區等地。在德宏州,共有五個支系,即景頗支、載瓦支、浪峨支、喇期支、波羅支。景頗族是經過不斷遷徙而到達今天所生活的地區,一般認為景頗族是我國西北氐羌部落群中的一部分,經歷西北高原—青、康藏高原—橫斷山區—進入滇西與德宏。在進入青、康藏地區后,景頗族生產發展很快,山官制度已經初步建立,原始宗教儀式和原始宗教音樂得到發展。特別到了青海南部西康北部,野生竹類生長較多,這給竹制樂器制作發展提供了便利。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洞巴”這一樂器。“洞巴”是羌笛的發展,整體外形相像,哨片大體相同,羌笛用蘆葦做哨片,景頗族“洞巴”過去也用蘆葦做哨片(現今用稻桿),只是“洞巴”聲音更為粗獷渾厚。“洞巴”是一種景頗族傳統吹管樂器,屬于雙簧氣鳴樂器。“洞巴”是景頗族景頗支系的音譯,漢語的意思是帶牛角的管笛。在載瓦支系中稱為“比切”或“比克”。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盈江、隴川、瑞麗等地。洞巴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是景頗族最具代表的傳統民族民間樂器之一。
“洞巴”主要由牛角(進入德宏后出現上翹的牛角喇叭形)、管身、哨嘴(管身和簧哨的連接部分)、簧哨組成。在制作“洞巴”的牛角選擇上,要選形狀圓潤的牛角,選好牛角后用大刀削,用大片的碎玻璃鋒利面打磨,之后再用細砂紙打磨。每個牛角各有不同,一般要求打磨得越薄越好,牛角打磨得越薄音色越好,越輕巧,長時間吹奏時不累。但薄了又會使牛角容易裂,所以在制作牛角時靠的是長年積累的經驗。牛角不僅起到擴音的作用,還能夠起到調音的作用,“洞巴”定調高,牛角就要長一些,可調節音準,定調低牛角就起不到調節音準的作用。
音管的制作上,一般選用質地較軟的木料或者銅質,民間多采用當地產的小米果木和鹽酸果木。連接角的部分大一些,而后逐漸變小,上細下粗,呈錐形管狀,管長一般30厘米,管首外徑2.5厘米,管尾(連接牛角部分)外徑4厘米左右,管身上開有5個或6個圓形按音孔,都有一個背孔。哨嘴呈空心圓錐形,上端連接簧哨,下端連接管身上段,中間空心的部分會塞入雞毛,起到固定簧哨的作用。簧哨用麥稈或稻桿制作,上扁下圓。選擇時要使用圓而條紋均勻,硬度適中,在谷穗下方第三節左右位置,長度一般為2厘米左右的稻桿。
如圖示1:
“洞巴”可以定調制作成A調、降A調、E調、G調、F調等,景頗族往往在制作“洞巴”時,照著原有流傳下來的樂器做。管身兩端距離相等,均分三個部分,這樣能吹響但定不了調。現在的制作會把管身長度留長一些,先不打孔,背孔的位置以順手為依據。例如,做F調,全音按“2”,一般音準會偏低半音,這時要慢慢減少管身長度。調整好后,第一個音孔要試著打,孔要小一些,方便調整。直到打的第一個音孔發出A音就準確,如果音孔的位置打得不準確,音高偏高管就報廢,只能做其他調的“洞巴”。打孔把音打低了,可以把孔擴大來調整音高。“洞巴”音的排列,由民族民間音樂曲調調式形成,所吹奏曲調是由景頗族民歌演化而來。“洞巴”音域(如圖示2)。
“洞巴”在景頗族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婚喪嫁娶、勞作休息、目瑙縱歌、跳象腳鼓舞、守谷地、放牧、新米節、春節時都會吹奏。但在年輕人葬禮、家中不能吹“洞巴”,秋收前到春節以后可以一直吹奏,春耕季節勞作繁忙便不再吹奏。在葬禮吹奏的“洞巴”曲調現在會吹的人很少,幾近失傳。像曲笛和梆笛一樣,“洞巴”也分音色明亮高亢和音色渾厚柔和兩種。調高的吹奏曲調歡快的曲子,調低的在放牛,守谷地、豐收、老人葬禮的時候吹奏。勞作中吹奏的“洞巴”曲調,節奏自由,一般由低音吹到高音又吹回低音,節奏也是這樣循環反復。“洞巴”曲調一般都是歡快的,2/4拍子,可以搭配象腳鼓的節奏一起吹奏。
演奏技巧方面,景頗族各支系也存在一些區別。大山支系吹奏時會用喉頭的抖動,舌頭不動發出顫音。大山支系的曲調中顫音使用多一些。小山支系高音的使用多,低音的使用少,而且大多吹到低音區時都只是過渡。“洞巴”流傳的曲調較多,使用場合較廣泛。但新創作曲調較少,原因是音階排列不太科學,不能像笛子一樣自由轉調。
“洞巴”這一景頗族傳統樂器,現在還在不斷改進研究中。它并不是非常適合于今天的舞臺演奏,在保存傳統曲調音色的同時,在現今制作時也應該增加音孔,原因是音階排列不太科學,不能像笛子一樣自由轉調。這些都限制了“洞巴”新創作曲調的缺乏。特別是哨片要進行改良,使用稻桿并不穩定,會造成舞臺演出時出現失誤。這些都是實際演出中遇到的問題,也是為了適應演出和更好傳播這一樂器需要改良的地方。
一個樂器的產生發展,流傳演變都記錄著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歷史變遷、審美標準等。保護和傳承“洞巴”可以讓人們更直觀地了解景頗族的歷史文化。“洞巴”這件樂器過去每個景頗男孩都會吹奏,因為景頗男孩都會有一個放牛的時期,他們在放牛時枯燥無聊,為了打發時間都會和年長的孩子學習。而當今時代變遷,娛樂方式多樣化,讓“洞巴”的傳統傳承方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目前的現狀是知道“洞巴”這一樂器的人很多,但會吹奏的很少。傳統曲調保留不多,而且大多都在專業演員之間流傳,年輕人對這些都不太感興趣。這樣的現狀,會使這件樂器和曲調有失傳的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并聽過“洞巴”音樂,但會演奏并記錄演奏譜例的很少,這一樂器曲目流傳大多是口傳心授,面臨著很多問題。加之群眾中學習這一樂器的人數屈指可數,傳承面臨很多新問題。
民族民間樂器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保存下來的瑰寶,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洞巴”這一樂器音色獨特,流傳曲調很好的保存了景頗族的民族特點和民族性格,是進行音樂創作的重要源泉,展現出景頗族人民杰出的文化創造,具有很高的藝術研究價值。保護好這一樂器,需要對樂器進行制作改良、創作整理譜例,讓更多的人接觸學習“洞巴”,讓這一樂器能夠更好適應當今的需求,讓更多的人喜歡,這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
[1]楊錦和,穆貝瑪途.景頗族傳統音樂概論[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李昆麗.中國民族器樂鑒賞[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馮光玨,袁炳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M].京華出版社,2007.
[4]郭老景.景頗族風俗研究[M].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
龐浩然,助教,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音樂表演、民族音樂學。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基金項目“景頗樂器吐良洞巴口弦的研究”( DSK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