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芳 (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425000)
高校聲樂教學中當代中國作品的詮釋和處理
——以《國風》演唱分析為例
唐 芳 (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425000)
中國當代聲樂作品數量繁多且風格迥異,其中良作甚多。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對作品的詮釋和處理是教學的核心內容,它涉及音樂風格及作品的理解、歌唱咬字吐字和演唱情緒的把握等諸多因素,關系到最終對教學效果的評估。《國風》一首色彩豐富、情感炙熱的當代優秀中國創作歌曲,本文將以該曲為研究藍本對高校聲樂教學中有關中國作品的處理問題展開論述。
高校;聲樂教學;中國作品;處理
在我國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挑選合適的中國聲樂作品是一個重要且有一定難度系數的系統工程。合適的作品會給學生的聲樂學習帶來促進作用,而不合適的作品會無形中成為學生聲樂學習過程中的絆腳石,帶來不必要的負面效應。根據學生們的不同特點選擇好相應的曲目之后,對該作品進行合適的詮釋和處理更是聲樂教學諸多環節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國風》是我國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印青的代表作曲之一,它也經常在聲樂教學中被作為高級難度聲樂作品進行教學運用。下文將以該曲為研究范本展開相關論述。
想要詮釋好一首聲樂作品,對其的音樂特征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步驟。對作品音樂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是演繹好一首歌曲的先決條件。下文將從曲式結構特點、節奏特點以及旋律特點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曲式結構特點
《國風》是一首大氣磅礴、振奮人心的佳作,它是一首典型的對比主題單二部曲式,由前奏、引子、間奏、呈示部、中部、變奏(細微)重復五個部分所組成。全曲一共57個小節(不記反復),其中前奏部分2小節,引子部分10個小節,間奏4個小節,呈示部10個小節,小連接2小節(共享呈示部最后一個小節),中部14個小節,小連接2小節(共享中部最后一個小節),變奏重復部分15個小節。圖示如下:
通過以上分析,結合圖示我們可以發現,《國風》的曲式結構布局即規整傳統,又存在著某些個性色彩。在有人聲演唱的部分(引子、呈示部、中部和變奏重復部)均存在主題旋律展開、衍化的特點,所有的第二樂段沒有一處是對第一樂段(主題動機)的忠實回應或對照。此外,整首歌曲純伴奏音樂所占比重并不大,如:前奏2小節、間奏4小節、兩處小連接2小節(本來小連接部分都分別有2小節,但是第1小節都有人聲),合計8個小節,只占整首歌曲比重的14%。
(二)節奏特點
這首作品的節奏特點要以主題旋律節奏和伴奏節奏兩部分單獨討論,兩者都很有特色。
1.主旋律節奏
歌曲主旋律中的節奏主要以符點節奏的運用最為突出。綜觀全曲,符點節奏型一共在17個小節中有出現,占全曲小節總數的29%。因此,我們可以將符點節奏型視為《國風》主題旋律演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見譜例一);結合歌曲慷慨激昂的情緒,符點節奏的律動感正好與其吻合。
譜例一:
2.伴奏部分節奏
伴奏部分的節奏型主要還是以四十六(一拍內四個十六分音符)的形式為代表。這種節奏型無論是在伴奏部分還是間奏部分都是最占絕對統治地位。這種連續的四十六節奏配合流動的旋律展現出大氣磅礴的音樂特征。
(三)旋律特點
這首歌曲在旋律方面表現出濃郁的民族(戲曲)風特點,基本上從引子部分一直到歌曲變奏重復部分歌曲的樂思都是以傳統五聲調式為基礎進行的發展。在引子部分全部為五聲調式;在間奏部分f和b只是以經過音的形式分別出現過一次;在呈示部只是在最后一個小節中以經過音的形式出現過一個b;在對比中部b音的出現變得頻繁一些(共6次),但是它們依舊是以經過音的方式出現的;變奏重復部分也出現了6次b音,原因是由于該部分是中部的細微變奏重復,絕大部分都和中部的旋律一致。
《國風》作為一首高級難度的曲目,無論是在技術方面或是細節處理方面都對演唱者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首先,從技術方面來說,單是歌曲的音域從e1到c3,跨度為14度來看,這個音域范圍就已經明顯高于一般的創作歌曲了。就最低音在e1而言是合乎規律的,無論是男高音還是女高音在e1都能獲得良好的演唱體驗,如果音高再往下唱的話,高聲部歌手的音色就會開始打折扣了,但是歌曲的最高音落在c2上就會使得演唱者感受到一定的壓力了。另外,從高音所配套的歌詞發音來看,大都是閉口音,比如:“哎”“塞”“是”“天”“也”“騰”等。閉口音上高音是有較大的難度系數的,而且《國風》中出現的這些閉口音都處于情感噴發的節點之處,個別地方還位于符點節奏的末端,既要把握歌曲風格又要兼顧發聲技巧,實屬不易。
其次,從情感處理方面來講,《國風》這首歌曲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將氣勢如虹的整體觀和細膩委婉的細節語氣拿捏的恰到好處,這是在處理過程中最難把握的。這是一個復雜、綜合性的處理手法,比如在演唱歌曲呈示部中“春秋(么)壯歌起,秦漢云飛揚,英雄(么)拓疆土,猛士守四方”時,音樂速度從間奏部分開始就已經從提升至,因此,此時的演唱是充滿動力和熱情的,顯得朝氣蓬勃;與此同時,結合歌詞內容考慮,在抒發活躍、熱烈的感情之余,還因賦予聲音一些力度,使其獲得某種情緒上的內在張力。
再次,在中部的演唱中,演唱者必須面對多個充滿民族(戲曲)風味的高音bb,它們都是用“甩腔”的感覺演唱出來的,既要高音準確無誤,又要“甩”出獨到的風格,這又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地方。
最后,該首曲目在最后部分是難度極大的c3,這個音也是聲樂界赫赫有名的高音C(High C),是檢驗高音部歌手演唱實力的試金石。在曲中與c3相對應的歌詞是“哎”,是個語氣助詞,但是結合前一句歌詞的內容(“萬代中華,騰起鳳舞龍翔”)我們可以理解,這是中華民族揚眉吐氣的一次呼喊,也是對“中國夢”相關理論精神的一次感悟。
中國當代聲樂作品內容豐富,取材范圍廣泛,無論是音樂風格還是表演形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因此,我們在演繹這些作品時也將面臨一些困惑和挑戰,但是只要遵循其中的詮釋原則,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一)把握情感主線
任何一首歌曲都有著某種內在的情感線索,它是作曲家創作意圖的縮影。中國當代聲樂作品的情感主線主要由:紅歌(歌頌黨和國家)、情歌(親情和愛情)、勵志歌(催人上進)和古曲所組成。不同的情感線需要演唱者使用不同的聲音去演繹,在力度、音色、語氣等要素的使用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突出對比的作用
音樂藝術的魅力最吸引人之處便是各要素之間的對比,其中包括:速度、強弱、節拍、節奏、音色及調性等。在詮釋作品時要重視對比的藝術效果,以《國風》為例,引子部分平緩并帶有拉伸感的旋律與從呈示部開始的激昂、輕快的旋律之間存在著速度、力度、節拍、音色等多項對比。把握住這些對比元素,就能最大限度的詮釋出該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
(三)強化語氣與音樂的契合
我國當代聲樂作品的創作十分強調歌詞與音樂的協調與融和,特別是歌詞中所涵蓋的關于語氣的“抑揚頓挫”特性,對作曲家關于旋律發展方面的思考產生著直接影響。而在演唱過程中的發聲、運氣與語氣之間的關系更是十分緊密,它們之間的融合度也直接關系到音樂整體的戲劇性效果。
中國當代聲樂作品是高校聲樂專業教學中運用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聲樂體裁;對中國聲樂作品的實踐演唱和理論研究是我國聲樂藝術工作者和學習者首要任務。想要演唱好中國當代聲樂作品必須從演唱者自身音樂修養、文化修養方面做出雙重努力——具有對歌曲的文本進行分析的能力,同時具備對歌詞意境內涵的挖掘能力。同時,在演唱中把握住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表現出歌曲旋律中的對比要素以及協調好歌詞語氣與音樂律動的關系,我們就能更好的演繹好中國當代聲樂作品。
[1]錢仁康,錢亦平著.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10.
[2]吳祖強,編著.曲式與作品分析[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6.
[3]黃華麗 許迪迪 莫大尼 編.新編聲樂選修教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11.
[4](俄)謝·斯克列勃科夫 著.音樂風格的藝術原則[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7.
唐芳,湖南科技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及其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