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新形勢下成都規劃的探索與實踐
王 玲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基于對當代新形勢的分析,從建設交通樞紐、提升產業發展、統籌三大圈層布局、塑造城市特色等方面,總結成都市近年來在城市規劃上的主動應對措施,旨在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城市、更多同行討論,共同推動城市規劃的創新發展。
城市規劃;新形勢;成都;探索;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城市發展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城市規劃的頂層設計。習總書記于2013、2014、2015年在武漢、北京、杭州等地考察時,均專門走訪了當地的規劃展覽館。習總書記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了推進城鎮化的6大主要任務,會后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思路是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及文化傳承,并重點對交通、生態、文化、社會保障等的發展進行了引導。
2015年,時隔37年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了“一個尊重、五個統籌”的重要思想,強調城市建設要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改進城市發展理念,著力提升城市發展持續性和宜居性;要強化城市規劃工作,依法制定城市規劃,改進規劃方法,改革完善城市規劃管理體制。
2016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正式出臺,明確了規劃總體目標是實現城市有序建設、適度開發、高效運行,努力打造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讓人民生活更美好。同時,《意見》從8個方面提出加強規劃工作的重點任務:強化城市規劃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進節能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營造城市宜居環境;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國家關于城市規劃的一系列舉措,在肯定城市規劃重要性的同時,也對城市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城市規劃從業者必須冷靜理性思考行業發展。
成渝城市群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紐帶和核心腹地,是擴大內陸開放、沿江開放、沿邊開放和實施向西開放的戰略支撐點;同時,成德眉資大都市區是成渝“雙核”之一,是打造西部大開發升級版的戰略高地和重要依托。為此,成都市提出“交通先行、產業倍增、立城優城、三圈一體、全域開放”5大興市戰略,成都規劃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積極探索、不斷創新。
2.1 堅持交通先行戰略,建設國際交通樞紐
交通系統是城市發展的命脈,是城市經濟動能的傳輸系統。要形成高密度的經濟聯系,必須先建立高密度的交通聯系。成都要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成為國際性區域交通樞紐是一個必要的支撐(圖1)。

圖1 成都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布局
從目前來看,成都已具備建設國際性樞紐的現實條件。2015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 000×104人次達4 200×104人次,同比增長12 %,僅次于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和廣州白云機場,成為內地第四大繁忙機場,成都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內地“航空第四城”。為了進一步擴大成都交通優勢,構建國際航空樞紐城市,成都提出加快雙流機場的擴容改造,同步推進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將成都新機場打造成集空、鐵、路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共同構建國際航空樞紐。同時,依托雙流機場和天府國際機場分別打造以“臨空物流和臨空樞紐服務”以及“臨空高端制造、臨空商務經濟、會展貿易”為特色的空港經濟區。
同時,規劃新增成蘭客專、新成昆客專、成自瀘(宜)客專、成西客專復線,并依托成都天府新站、新機場高鐵站和東客站,通過以上高鐵連接融入國家骨干高鐵網,共建成都高鐵樞紐。
市域內部推動交通升級,構建市域和市區兩個“半小時交通圈”。啟動市域快速通道建設,加強中心城區與衛星城的聯系;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貫徹“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的指導思想,中心城區與天府新區軌道交通各自成網,支撐“雙核”城市結構。規劃形成“13快16普”的地鐵網絡,線網規模達到約1 720 km,強化雙核與周邊衛星城、區域中心城的點對點聯系,確保衛星城均可實現軌道交通30 min通達雙核之一的目標。同時,規劃增加有軌電車,完善線網層級;積極推動既有鐵路改造,形成約300 km的市域快速鐵路網,實現公交化運營。
2.2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進產城融合發展
成都力爭用10年時間,實現產業倍增、質量升級,總體規模進入副省級城市第一方陣,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制造業強市行列,成為中西部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
為實現“產業倍增”戰略,應力爭實現工業率先倍增,為此,規劃提出構建“4+N”工業空間布局體系(圖2),即“大智造、大車城、大創造、大臨空”4大工業板塊、15個工業集中發展區和10個工業點,總計工業園區面積在130 km2左右。成都在加強自身產業提升的同時,積極汲取國外先進經驗,努力打造中德創新產業園、中古合作園區、中法生態園等合作產業園區,推動“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融合發展,建立國際合作平臺。

圖2 成都市“4+N”工業空間布局體系
為扭轉我市近年來服務業增速放緩的態勢,《成都市服務業集聚區規劃(2012-2020)》提出,按照“雙核集聚、產城一體、一區一特色”的原則進行產業布局,依托各個集聚區所在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商務樓宇和城市綜合體為主要載體,以軌道交通節點和交通樞紐為核心區域,以商務服務業、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信息服務業、商貿服務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文化旅游業、健康產業、口岸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為主導產業,規劃形成“雙核、十一副、十九片”的服務業集聚區格局(圖3)。

圖3 成都市服務業集聚區總體空間布局
2.3 三頭并舉,助推三大圈層協調發展
為深入實施市委“立城優城”戰略,成都市提出三大舉措:高標準規劃天府新區,強化“雙核”協調發展;以“北改”工程為龍頭,力推中心城區有機更新;衛星城“獨立成市”,形成三圈層協調發展格局。
在天府新區規劃中,按照“產城融合、三位一體”的理念,積極探索“組合型”城市功能結構和“組團型”城市空間結構,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產城一體單元”(圖4),規劃35個產城一體單元,每個單元原則上按20~30 km2、20×104~30×104人的規模進行劃分。產城一體單元具有“職住平衡、功能復合、配套完善、綠色交通、布局融合”5大基本特征。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配套等在規劃編制上即采用了高于中心城區的規劃標準,產業布局上更是強調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型產業、高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集聚發展高端服務業,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業和現代農業,與現有中心城區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相輔相成的產業發展格局。

圖4 天府新區產城一體單元規劃
在中心城區規劃上,則重點體現有機更新理念,具體落實為“交通暢通、產業提升、生態優化、文化立城、形態美化、配套完善”6大改造策略。《“北改”片區總體規劃》(圖5),將北部城區定位為成都市中心城區北部副中心,規劃“16橫12縱”的貫通性骨干道路網體系,確保“暢通城北”;優化業態,通過關閉轉移、轉型發展和提升改造3種方式調整片區產業類型,促進北部城區由生產性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重視生態環境改善,規劃形成“三湖三山、兩片九廊”的藍脈綠網,實現“500 m見綠”的綠地用地布局;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整合現有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一廊五區兩園”的保護利用體系,同時規劃設置圖書館、文化館、劇場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

圖5 “北改”片區用地布局規劃
在衛星城發展上,提出“獨立成市”的概念,推動城市轉型發展。制定《成都市域“獨立成市”規劃標準》,涵蓋產城融合的城市功能、功能強大的城市中心、特色鮮明的城市形態、與中心城之間點到點的快速交通聯系、公交主導、小街區規制、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宜人的人居生態環境、高效安全的市政基礎設施和明確的城市開發邊界等方面,力求促進我市特大中心城市、衛星城、區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鎮和農村新型社區協調發展。
2.4 落實“四態合一”理念,優化城鄉功能品質
所謂“四態合一”,即業態立城、形態塑城、生態美城、文態興城“四態”協調發展,共同構成一個健康的城市體系,共同打造一個宜業、宜商、宜居、宜行,歸根結底是“宜人”的現代城市。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龍泉山、龍門山為屏障,市域水網、綠道網為依托,構建“兩山兩環,兩網六片”的生態保護體系(圖6)。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出臺《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和《成都市生態隔離區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及嚴肅性,保障生態空間。

圖6 市域生態保護體系規劃
編制《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圖7),開展保護、利用與展示三位一體的系統性規劃,從總體上控制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格局;編制《成都市中心城區特色街道風貌規劃》、《成都市中心城區工業歷史保護規劃》,多角度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豐富保護內涵;同時,在歷史文化保護重點片區編制實施規劃,如《少城片區保護規劃》、《草堂片區實施規劃》等,將歷史文化保護與規劃建設相協調,深度挖掘文化脈絡。

圖7 成都市歷史文化保護體系規劃
加強城市形態管控,編制《成都中心城總體城市設計》,規劃從“強格局、塑特色、保品質”3個方面強化總體形態塑造。規劃城市總體格局為“環城綠鏈、中央軸帶·一主四副、兩江環抱·六河貫都、八角山水”,同時對11片風貌片區、60條特色街道、“錦城步道”、“都市客廳”、環城公園、景觀大道進行保護;并通過公共空間與公共界面的協調,打造一個有品質的城市空間。編制《成都市城市形態及建筑立面設計導則》,強化形態精細化管理,通過形態控制與建筑導引,強化城市格局,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質。
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小街區規制”理念,通過制定《“小街區規制”技術管理規定》將城市小街區模式規范化、制度化,用規制的手段固化歷史經驗,用制度的形式保障中央關于城市規劃建設的重大要求落到實處。規劃工作中,在規劃編制、審批、驗收、配套政策等各板塊均將小街區規制始終貫穿,同時,選取包括川音片區、文家片區、茶店子片區、興隆湖片區等具備實施條件的9片示范區來進行示范打造(圖8),踐行落地。
在新村建設中,成都提出“小、組、微、生”的建設模式,以“小規模聚居,組團式布局,微田園風光,生態化建設”為原則,踐行“四態合一”理念,建設幸福美麗鄉村,傳承川西民居文化,彰顯天府林盤特色。

圖8 成都市“小街區規制”示范區分布
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城市發展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相應要求城鄉規劃做出改革創新。成都市主動順應國內外轉型發展的基本趨勢,準確把握我市基本特征,搶抓發展機遇,有效應對挑戰,科學確定發展路徑。本文是對近年來成都規劃的簡要總結,旨在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城市、更多同行討論,共同推動城市規劃的創新發展。
[1] 周嵐,崔曙平.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新空間[J].城市規劃,2016(4).
[2] 曾九利,于儒海,高菲.成都舊城改造實施規劃探索[J].規劃師,2015(1).
王玲(1983~),女,碩士研究生,工程師,從事城鄉規劃工作。
TU984
A
[定稿日期]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