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怡旻(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面向實施的城市養老設施專項規劃探索
——以成都市養老設施專項規劃為例
寧怡旻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為積極應對成都老齡化趨勢,構建適應成都特色的養老設施體系,提升城市養老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滿足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2015年,成都市對2010版的養老專項進行了評估,并結合老齡化趨勢、政策新要求、社會新需求,以面向實施為宗旨,以建設“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為目標,對成都市養老設施規劃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實踐。
城市規劃; 養老設施專項;實施;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為了積極應對我國老齡化的趨勢,提升城市養老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滿足多層次、多元化養老服務需求,2013年~2015年,國家、地方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川府發[2014]8號),《四川養老與健康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主要包括:
(1)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由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轉變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
(2)社區養老覆蓋至農村地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所有鄉鎮和80 %以上的農村社區。
(3)養老機構建設標準提高: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由30張增加至45張以上;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 m2的標準,規劃設置養老服務設施。
國際上老齡化的判定標準為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例超過10 %或者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例超過7 %。2014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例達到15.5 %,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例達到10.1 %,而2015年成都市域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例已高達21.36 %,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例已達到14.28 %,老齡化趨勢嚴重并遠超國際老齡化標準及上版規劃的專項預測。
根據《成都市養老需求調查課題組研究報告》,居家及社區養老為老年人首選。醫養結合、老幼結合為養老服務的新需求。目前,成都市缺少對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規劃引導,本次規劃將對成都市社區養老設施的需求、規劃作出研究,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截止2014年底,成都市現狀養老機構257處,共提供床位數4.8×104張,床位數千人指標僅為16床;共有886處現狀(中心城五城區及高新區共192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設施規模56 %的小于200 m2,79 %的小于400 m2。經過對現狀養老機構設施的調研和數據分析,目前成都市養老機構存在機構總量不足,設施建設滯后于老齡人口增長,區(市)縣分布不均,部分區縣缺口較大,原規劃點位實施性較差的問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則存在缺口大,規模偏小的問題。
本次規劃根據成都市實際需求,保障規劃的可操作和可實施性。
5.1 機構養老規劃策略
(1)全域統籌、適度超前。本次規劃市域按照常住老年人口(340×104人)測算,保障床位數總量;成都中心城內由于土地資源緊張,按照戶籍老年人口(96×104人)測算。
規劃總量適度超前,達到總床位數18×104張(需求15.3×104張),每千名老人53張床位(標準45張/千名老人),人均用地0.34 m2/人(標準0.1 m2/人)。
(2)多規合一、面向實施。本次規劃與民政、國土、建委、衛計委等部門充分對接,與部門規劃、行業標準、建設計劃協調統一。新規劃點位優選政府儲備、拆遷較易的用地,保障實施性。
(3)醫養結合、資源共享。根據養老需求的調查,醫養結合新需求,本次鼓勵養老機構結合或臨近醫療機構設置,在養老機構內配置護理型床位和康復中心。
(4)增量為主、存量挖掘。規劃以新增機構為主,存量挖掘為輔。合理認定現狀養老機構,符合國土規劃、城市規劃“兩規”的養老設施完成手續。
5.2 機構養老規劃標準
本次規劃參照國標《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和建設部、民政部《老年養護院建設標準》“容積率不宜大于0.8” 的用地標準,借鑒其他城市相關標準(北京容積率0.5~1.3,深圳容積率1.2~1.5),制定了成都市的養老機構標準(表1)。

表1 成都市養老機構分區域建設標準
5.3 社區養老設施規劃要點
5.3.1 制定標準
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綜合性標準,本次規劃參照《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標準》、《成都市中心城區十五分鐘公共服務圈規劃》,對照上海、深圳、北京標準,針對成都市城市地區、鎮區、農村地區,按照不同服務人口規模,對服務半徑、總建筑面積、單處建筑面積、配置數量、建設要求進行了系統研究,制定了完整的成都市配套標準(表2)。
5.3.2 選址原則
以15 min步行到達為目標,500~600 m為服務半徑,兼顧社區、街辦行政區劃,在1~1.5 km2的服務范圍內配置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表2 成都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套標準
緊鄰醫療設施、幼兒園、小學設置,實現醫養結合、老幼結合;有條件的,盡量結合社區綜合體設置。
用地條件有限的,在二類住宅用地、商業用地內配置,結合舊城改造予以實施。
本次規劃為了保障實施性,對每塊新增用地進行了現場踏勘,與國土部門充分對接,確保土地為政府儲備用地,并評估土地拆遷難易,原則上選擇拆遷易或已拆遷的土地,經各區(市)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商討最終確定。
為避免以往各部門標準、計劃不統一甚至相矛盾的情況,本次規劃與民政、國土、建委、衛計委等部門充分對接,與部門規劃、行業標準、建設計劃協調統一。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養老設施的建設市場化程度會越來越高,傳統的預留規劃地塊的專項規劃不能很好的適應養老產業市場化的發展。本次規劃重在保障養老設施的基本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回避了市場化發展的規劃需求。筆者認為,市場轉型的同時規劃管理方式也應轉型,才能更好的指導城市健康發展。而養老設施這類民生設施,既應該保障政府的投入,也應鼓勵民間資本的參與,因此在政策研究方面應該更深入的探索。
寧怡旻(1985~),女,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設計。
TU984.11+9
A
[定稿日期]201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