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龍,朱一榮,張鐘予(.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66033; .青島市民用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66033)
住區形態特征與影響因素淺析
——以青島為例
吳 龍1,朱一榮1,張鐘予2
(1.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266033; 2.青島市民用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033)
住區形態是城市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城市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住區建設產生的城市問題日益凸顯,早期的居住小區規劃模式備受質疑。文章結合青島市1980年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住區案例,歸納分析住區形態特征的演變,總結住區形態變化的影響因素,對住區規劃模式進行思考。
住區;形態特征;影響因素;青島
我國城市住區建設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程,從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公有房——“單位大院”到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住房商品化和房地產開發,城市住區的物質空間形態發生著較大的改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居住小區作為一種普遍化、標準化的住區模式,伴隨著高速城鎮化建設而瘋狂增長蔓延,國家“安居工程”和試點小區也多以居住小區為唯一規劃模式推行實施。然而在這股住區建設熱潮中,居住小區模式對城市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如城市交通擁堵、街道空間喪失殆盡、居民鄰里交往和生活出行不便等。住區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態演變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外在形態體現和內在功能組織。2016年《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涉及住區的內容引發熱議,由小區制向街區制的轉變,由“寬馬路、疏路網”向“窄馬路、密路網”的建設發展,城市住區形態將會邁入新的蛻變。因此本文通過對青島住區形態特征的分析總結,探討青島住區形態演變的影響因素。
青島建制之初,只是沿海的一個漁村,居住建筑多為帶合院的平房。建國初期至20世紀80年代,受殖民時期的影響,城市住區多為中下層居民集中區——“里院”。直到改革開放20世紀90年代居住小區才逐漸興起,并作為主要的住區模式大量建設至今。伴隨著新區建設和舊區改造,早期的住區大部分淪為棚改區,幾乎消失殆盡。文章根據城市建設歷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對青島住區歸納總結分為5種形態類型:
(1)20世紀50~60年代建成的住宅區,主要以里院模式為主的多層住宅區,受殖民時期影響沿襲下來的布局方式。并新出現以行列式布局為主的住宅區,多為公有制下的工人新村、職工宿舍區等(圖1)。

圖1 青島20世紀50、60年代住區形態示意
(2)20世紀80~90年代建設的住宅區,這時期的居住區規模較大,以多層住宅區為主,住區形態呈現“成組成團,成街成坊”的特點。
(3)1990~2000年建設的住宅區,延續著多層住宅區為主的開發模式,沿海地區新建了一些低密度別墅區。隨著國家住宅區試點工作的開展,居住小區的居住條件和環境質量等方面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4)2000~2008年建設的住宅區,伴隨著城市新區的急速擴張,城市舊區和村莊的大規模更新,住區建設得到了迅猛發展。住宅形態多沿用居住小區模式,以中高層住宅為主,并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和產品理念,居住小區形態呈現百花齊放的特點。
(5)2008年以后的生態住區,青島作為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也迎來了城市建設發展的新高峰。隨著城市生態問題日趨受到關注,可持續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等思想深入人心,住區規劃建設掀起“生態主義思想”的浪潮,繼而影響著城市住區形態的發展。住宅類型仍以高層為主,并結合布置低層、多層和小高層,空間形態多元化,更注重環境品質和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圖2)。

圖2 1980年以來青島住區形態類型
2.1 選取研究對象
住區形態特征主要包括街區尺度、住區形狀、用地規模、道路網密度等物質要素和居民行為活動等非物質要素組成。由于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青島城市舊城改造和棚戶區改造,20世紀50年代左右的住區被拆除殆盡。因此,以青島市內5區(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為研究范圍,選取20世紀80年代至今具有代表性的100個住區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住區的建設年代可以分為4類:(1)1980~1990年街區式居住區;(2)1990~2000年居住區;(3)2000~2008年居住區。(4)2008年至今的居住區。
2.2 街區尺度分析
收集整理住區案例的街區尺度,可以直觀地看到如下特征:1980~1990年的街區式住區模式中街區尺寸為100 m左右;1990~2000年的居住小區模式中街區尺寸為200~400 m左右;2000~2008年的居住小區的街區尺寸提高到400~500 m。但近幾年也出現了街區尺寸在150 m左右的居住小區建設實例,城市住區形態呈現出由“小街廓”到“寬馬路、大街坊”又向“小街區、密路網”回歸的趨勢。
2.3 用地規模與路網密度
用地規模與路網密度是衡量住區形態特征的重要屬性之一,反映出不同時代中不同住區開發建設的形態各異。選取不同類型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區進行用地規模、路網密度等形態屬性的提取分析見表1。從圖形與數據對比中發現,居住區的用地整體規模增長并基本趨于穩定,但道路網密度的變化則是由高到低到高,以2000年左右的居住區為最低。尤其是城市邊緣地區實行封閉小區建設管理模式,住區道路量明顯減少,嚴重增加了住區周邊干道的交通壓力。同時,粗獷的城市住區形態,與1980~1990年的住區肌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表1 不同住區用地規模及路網密度對比
2.4 街道與沿街建筑關系
街道與沿街居住建筑的寬高比(D/H),以三維空間視角反映了住區形態的變化(圖3~圖5)。20世紀80年代居住區的寬高比基本近似于1∶1,這種尺度下的街道空間界面感強,人的感受相對親切舒適。20世紀90年代的多層居住區,寬高比介于1∶1~2∶1之間,街道變寬的同時,街道的記憶和韻味也漸漸的喪失。2000年左右的居住小區周邊街道,更多地承擔著車行交通功能而舍棄了良好的步行環境,寬高比超過2∶1,道路空曠且視野離散,街道空間無法界定。而高層住宅與街道的寬高比過于小,容易產生強烈的壓迫感。2008年之后居住區又重新關注人的體驗感受,營造尺度宜人的街區制住區,寬高比為近似1.5∶1,這種環境下的空間尺度感均衡,讓人直接感受到街道空間的體量和邊界。

圖3 住區平均街區邊長對比

圖4 住區用地規模趨勢

圖5 街道與沿街居住建筑寬高比
2.5 居民行為活動分布
居民的行為活動分布往往是最能直觀地研究住區形態變化的非物質環境要素。具有較強生活性或是承擔著多樣化功能的街道,往往匯聚著較大的街區活力。交通功能突出的街道則逐漸喪失居民生活氛圍,以車行功能占優,忽視人行需求。由圖6可以看到20世紀80年代的街區式居住區,街道相對狹窄,街區尺度較小,居民行為活動多樣化集中,街區內外活動場所互補性高,居民行為活動呈現“外放”的現象。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居住小區模式直到2000年之后的大規模居住小區,由于街區尺度逐漸巨大化,車行交通逐步占據街道功能的主導地位,居民行為活動呈“內斂”趨勢。2008年之后出現的生態街區制住區,回歸人性化街區尺度,重塑街道空間活力,同時兼顧綠色生態的居住環境。因此,居民行為活動不受空間約束,既可以在街道兩側餐飲購物,也可以休憩小坐,亦或是在庭院花園散步消遣。“內外兼并、街院共享”的生活體驗,為居民帶來新的居住生活享受。

圖6 街區內人的行為活動分布
2.6 4種類型住區的形態特征
通過研究對比4種類型住區的形態特征為:1980~1990年的居住區多以街區模式,由城市道路所劃分的街區規模一般在1~5 ha左右,街區步行尺度宜人,但由于年代久遠,步行環境需要修繕;1990~2000年的住區以周邊城市干道間距大,支路網稀少,街區尺度大為主要特征,小區用地規模普遍在20~30 ha左右,甚至出現40 ha、50 ha的“大盤”住區;2000~2008年的住區街區尺度的不斷放大,造成住區路網體系的支離破碎,繼而造成住區周邊交通壓力顯著上升,交通擁堵現象不可避免;2008年以后的居住區,雖然規模上較大,但逐漸增加住區支路網建設,街區尺度在200 m左右,有效地分解了交通通行壓力,并且顯著提升了居民步行環境質量。經過分析對比可以看到,5~10 ha左右的街區規模,街區尺度宜人,街道路面寬度適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住區生活環境、優美的景觀環境和煥發社區街道的活力。支路網密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交通出行的選擇性,這種住區交通微循環能夠有效地改善住區周邊城市交通擁堵狀況,住區與城市間的交通暢通度大大提高。
3.1 自然環境與歷史因素
青島為濱海丘陵地貌特征,地勢起伏明顯。尤其市內三區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山嶺,進一步壓縮城市建設空間。住區多依山附勢而建,街道蜿蜒曲折,形狀多呈不規則狀。城陽區地勢相對平坦,城區建設以方格路網為骨架,住區形態相對規則整齊。在歷史要素上,受殖民主義城市規劃和歐洲古典主義城市設計風格的影響,地塊劃分規模小,道路網密度大,建筑圍合式布局。“里院”的建筑模式與街區制的形態得以留存,并對青島后期住區形態產生深遠影響。盡管建國之后的計劃經濟時期,住區形態更多受到物質功能性理論的影響,如學習蘇聯的街坊模式,形成“大街坊,寬馬路”的形態特征,但青島受制于地形地貌特征和歷史因素,形成了“小街廓、窄馬路”的街坊格局。青島臺西三路周邊住區,單個街區的面積基本在1 ha左右,最小街廓僅有50×50 m,街道路面寬度6~10 m。
3.2 城市規劃發展因素
隨著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理論的引入,居住小區規劃理論成為住區建設的基本范式,并逐漸在全國廣泛推廣。青島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出現居住小區的概念。國家通過組織“全國城市住宅小區試點”工作,探索中國特色住區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如青島福州路小區、青島四方實驗小區等居住小區的建設,這期間青島住區形態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景象。
受城市戰略發展和95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影響,城市“向東”和“向北”拓展,大批住區伴隨新區開發建設而興起。如辛家莊居住區雖然采用“居住區-居住小區”的模式,住區形態仍采用開放街區式。2000年以后,圍繞三城聯動的空間布局,李滄和城陽區城區發展步入快車道,住區規劃建設有條不紊。2008年新一輪總體規劃的提出,將住區建設推向高潮,期間仍以居住小區模式為主,但隨著國內住區理論更多地注重人文關懷和社區環境,打造生態社區、低碳住區的口號深入人心。以李滄區的中央生活區和市北區的新都心為典型代表,倡導綠色生活,復合街區,活力社區的住區建設理念。更多采用小街區、開放式形態布局模式。用地規模在5~10 ha左右,街區尺度為200~300 m。
3.3 區位差異化因素
土地級差和區位環境等因素,是造成住區形態在時空層面差異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城市中心區與城市邊緣區在住區建設過程中,存在同一時期差異化發展的特點,也直接影響了住區形態特征的變化。2000年之后,我國住房制度改革,住房商品化市場環境不斷完善,青島涌現出大量的居住小區。尤其是城市邊緣城區地價相對便宜,城區建設相對滯后,住區建設可以極大地帶動城區經濟、就業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更是出現了規模達到50 ha以上的居住區,每個小區都是封閉獨立的,城市道路與小區路隔離,巨型的街區尺度阻斷了居民步行環境,住區形成一個個城市“孤島”。相對而言,城市中心區土地價值飆升,土地供應量銳減,住區規模變化相對平穩。2008年之后,土地供需關系轉變,重在盤活土地存量,嚴控土地增量。公共交通系統的完善,和互聯網時代出行成本的降低縮小了時空差異。青島住區建設回歸自然,把握地域特色,各城區規模尺度趨于理性。
3.4 開發運營模式因素
(1)土地出讓方式的不同。在國有土地劃撥時期,會形成較大片的居住區及大院。如老四方區的國棉廠、化工廠等重工業廠區周邊,為了方便工人職工而新建了許多工人新村和職工宿舍區。而隨著工業企業外遷和城市更新改造,加之土地出讓政策調整,某些大地塊被分割成若干地塊出讓,更新換代成新的居住小區,細密交織的城市道路形成了新的住區形態。
(2)開發經營主體的不同。主要分為單一開發和多個開發主體兩種形式,影響住區的開發建設。單一開發主體在統一規劃、統一拿地、分期開發的情況下,住區整體空間布局,建筑形態樣式,街道空間形態等都能夠很好地協調統一。多個開發主體雖然在總體城市設計下分別開發建設,但住區風格和形態肌理上較難協調把握,這就需要加強城市規劃對住區建設的控制引導作用。
住區形態伴隨著城市的發展,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改變著。形態特征所反映出的既有住房建設大環境下的順勢而為,也有自身城市歷史淵源、地域人文的獨樹一幟。住區形態并非一蹴而就,受到社會經濟、城市建設發展、居民生活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各種因素又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共同促進住區形態一步步演變至今。當然,透過住區形態所體現的“城市病癥”能夠清晰地觀察和體會到,如何緩解消除這些問題,保障城市道路交通通暢,提高人性化住區建設品質,重新激發社區活力,營造良好的街區生活環境,將是下一步繼續深入研究的任務,對住區建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劉勇,韓冬,王仲谷.國外住區形態背景理論的發展對我國住區建設的啟示[J].住宅科技,2006(3):11-15.
[2] 王昱.居住街區的內向性與外向性:上海—巴黎比較研究[D].同濟大學,2008.
[3] 卞洪濱.小街區密路網住區模式研究——以天津為例[D].天津大學,2010.
[4]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城市并非樹形[J].嚴小櫻,譯.建筑師,1985(6):206-224.
[5] 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6] 繆樸.城市生活的癌癥——封閉式小區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建筑,2004(5).
[7] 于泳,黎志濤.“開放街區”規劃理念及其對中國城市住宅建設的啟示[J].規劃師,2006(2).
吳龍(1989~),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設計;朱一榮(197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設計;張鐘予(1991~),女,助理工程師。
TU984
A
[定稿日期]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