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崇珊,王 波(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文化消費背景下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規劃設計策略
——以成都大慈寺片區某商業綜合體規劃設計為例
邱崇珊,王 波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面對電商大潮沖擊,我國傳統零售商業主導的城市商業綜合體面臨衰敗危機,而融入文化特色、文化體驗的商業綜合體嶄露頭角,成為“城市名片”。文章總結了文化消費背景下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規劃特征:地域性、多元化、體驗化,并以成都大慈寺片區玉成街商業綜合體為例,從文態、業態、形態三方面入手,提出延續新舊區域文化、融入復合多元文化功能、開放人文體驗空間的規劃設計策略,以期為城市商業綜合體規劃設計提供借鑒。
文化消費;文化體驗;商業綜合體;規劃策略
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市商業綜合體建設在全國各大城市持續升溫,并向中小城市加速蔓延。但在發展更加迅猛的電子商務大潮的沖擊之下,以傳統零售商業、商務辦公等為主導業態的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經濟效益受到沖擊,呈現日益衰落的趨勢。而作為城市土地“混合使用”思想的產物,城市商業綜合體不應僅僅是獲取經濟利益的工具,而應回歸其“城市屬性”,發揮功能高度混合的城市空間作用,成為承載開放公共活動的場所,構建城市基礎設施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文化消費引領的城市商業綜合體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在我國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具有文化活力、體驗式的城市商業綜合體開始興起。它們巧妙利用特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城市商業綜合體中注入文化藝術空間、文化消費體驗,激發城市活力,創造了更加積極的社會、經濟和人文價值。
文化消費的發展依托客體的文化、主體的人群和載體的空間三要素的相互融合發展。文化消費背景下,文化資源衍生出文化產品,而人群是文化產品消費的基礎,城市空間或建筑空間則提供文化消費與人群親密互動的環境。因此基于文化消費,城市商業綜合體規劃體現出以下特征。
1.1 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當代多元文化體系中最基礎的文化,是多元化特征的前提與核心。傳承和創新地域文化是挖掘多元文化,創造文化消費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上海新天地倚重文化資源,通過保留石庫門特色民居建筑展現上?!昂E伞蔽幕撔碌刭x予其演藝、時尚、休閑等功能,象征了現代“海派”商業和時尚娛樂文化,成為上海海派文化的城市名片。
1.2 需求的多元化
文化消費背景下,城市商業綜合體呈現出多元化的功能要素整合,由“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向扮演“人與文化交流的城市角色”轉型。一方面,要滿足市民居住、辦公、休閑、娛樂、“一站式”購物等一系列城市商業綜合體具備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資源衍生出的多元文化產品,成為人們日益增長生活水平的精神食糧。這些體驗化的消費產品、人性化的文化交流場所的注入,使得城市商業綜合體的文化功能比例不斷增大,各功能組合方式面臨調整。日本六本木新城就充分融入了文化藝術元素,集聚了文化、媒體、時尚企業,同時建設美術館、屋頂花園、日式庭院、露天廣場、藝術街道家具等,豐富了文化活動場所,引入多元文化功能,成為了充滿活力的“文化都心”。
1.3 空間的體驗化
文化消費背景下,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空間價值由“靜態”向“互動”轉型,由“使用”向“體驗”轉型,營造體驗式的的文化空間成為重要的載體,主要體現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
空間上塑造具有文化精神的空間場景,使得進入城市商業綜合體的公眾產生共鳴,有效集聚人氣。文化消費下的空間場景,從傳承街區尺度、保留歷史風貌到注入文化活動、植入文化符號,都能創造文化體驗空間。
時間上設計連貫的文化空間流線,能有效引導公眾在城市商業綜合體當中的文化空間體驗。這不僅能有效組織人流、還引導連續的視覺感受。
2.1 項目背景
大慈寺片區玉成街商業綜合體規劃范圍位于成都市錦江區,處于中心城區核心區位的重要地段,北臨大慈寺路,西臨玉成街,東臨東順城南街,用地面積2.3 ha(圖1)。基地西側為大慈寺歷史文化街區,以西的春熙路步行街、紅星路步行街、太古里商業步行街區域已連綿成片,構成舒適繁華的商業空間。

圖1 基地區位
2.2 文化消費視角下的規劃特征研究
2.2.1 地域文化
大慈寺是成都中心城區內為數不多的幾個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唐宋期間最為繁榮,成為成都市井文化和士大夫雅文化共興的場所,至今已成為老成都城東的記憶符號。
成都的幾何中心從皇城演變為今天的天府廣場,布局了體量大、現代化、空間內向的城市文化設施,形成了成都中心城的現代文化中心。而從天府廣場向東發展的春熙路、大慈寺、水井坊,延續歷史脈絡,既保留了成都本土的傳統風情,又融入太古里、蘭桂坊等國際化的休閑場所。依托悠久的歷史傳統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大慈寺及其周邊集聚豐富的文化資源,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地域化與國際化相融合的區域。
2.2.2 業態趨勢
成都既是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核心節點,計劃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購物天堂。擁有春新路、紅星路等著名商圈的錦江區將全力打造成都國際購物天堂核心區,以成為展示成都現代化、國際化風貌的“天府門廊,城市會客廳”。
基地所在的“紅星路—大慈寺”新興商圈已初具規模,周邊的高端現代服務產業已集聚形成。而基地內部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多層小區,產業能效低,與周邊業態不匹配。按照城市發展態勢,功能業態亟待提檔升級。
2.2.3 形態特征
大慈寺歷史文化街區控制保護了街區開發強度,以大慈寺為圓心,區域總體空間呈現中心低,四周層層漸高的“碗狀”形態。
一方面,大慈寺周邊緊密圍繞了延續川西民居建筑風格的太古里商業街區,以開放街區、宜人尺度營造公共開敞空間,通過低強度、高品質開發聚集人氣,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基地地處城市中心城區,土地價值極高,保護范圍外的IFS、朗御公寓等都采取高強度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玉成街地塊位于保護范圍交界處,如何協調太古里形態、延續文化風貌,并協調高低強度開發條件、提高片區土地利用效率尤為重要。
2.3 規劃設計策略
2.3.1 文態:延續新舊區域文化
編織“文化鏈珠”?;诖蟠人缕瑓^的整體范圍,以公共步道、綠地水系串聯歷史人文遺跡、當代建筑和自然環境,打造連續、開放的文化走廊。通過塑造基地內的文化空間,強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實現國際開放與歷史傳統的融合。
強化“文化地標”。通過對建筑風格的控制和城市空間的整體設計,新增標志性的建筑,勾勒城市景觀形象。通過植入川西傳統文化元素,發揮建筑的“蝴蝶效應”,提升大慈寺片區的旅游、文化、商業及社會價值,強化大慈寺片區的“文化地標”。
引入“文化活動”。借助大慈寺的歷史人文資源,定期舉辦文化推廣活動,如國際文化交流講座、親子活動、主題展覽、文化節慶、慈善義賣等,樹立文化活動品牌,推動人氣的迅速聚集,進一步提升知名度。
2.3.2 業態:融入多元文化功能
傳承大慈寺街區的文化氛圍,融入成都國際購物天堂的發展趨勢,引領城市會客廳的高端體驗,打造多元功能業態,將該城市商業綜合體定位國際化、地域化的城市會客廳。
同時,植入國際化高端業態、提供國際化服務、打造體驗式文化項目,并實現由地上到地下的復合開發。國際化服務包括國際化公寓、辦公和高端購物街區,體驗式文化項目則以書畫展廳、文化藝術培訓、書店、小劇場、兒童樂園等文化消費業態為主。同時打通地上地下空間,與周邊地下商業空間融為一體,形成連續的商業氛圍。
2.3.3 形態:開放人文體驗空間
復合化的文化消費功能業態衍生出多層次體驗的空間類型。因此,空間塑造上注重區域總體形態協調、打造不同功能的空間環境。空間序列上呼應傳統文化軸線、預留文化視線通廊。
基地東側規劃兩座高層塔樓,承載國際化功能,與現狀高層建筑高低起伏相適應。建筑體量則以保證重要城市公共空間的視線通暢為原則(圖2)。西側以庭院建筑延續地域文化風格,打造承載文化藝術、休閑時尚功能的街區。高低建筑之間形成開敞中庭,是戶外的文化活動場所。小型院落式的商業體對外延展了商業界面,對內圍合出相對寧靜的院落空間。

圖2 預留視線通廊
在基地內構建南北主軸線,呼應大慈寺街區南北軸線的空間序列,并延續大慈寺—太古里街區的傳統“街、巷”肌理。
同時將二層平臺銜接,設置多處連接通道,無縫溝通太古里二層步行平臺,能從二層平臺向西的步行空間移動時,保留重要街巷空間和重要節點的視線通廊(圖3)。

圖3 大慈寺玉成街地塊商業綜合體效果鳥瞰
文化消費背景下,融入文化特色、文化體驗的城市商業綜合體逐漸成為各大城市爭先打造的“城市名片”。一方面,文化商業綜合體能夠提高土地價值,集約利用土地,形成高度混合的“城中城”,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態,尊重并延續了城市的歷史文脈,提高了城市的識別性和市民的歸屬感,實現了人與城市的相互融合與共生。
[1] 張東輝,周慧玲.混合土地使用思想下的城市綜合體發展[J].華中建筑,2012(12):30-32.
[2] 何仲禹,翟國方.日本東京城市綜合體的規劃設計與開發經營[J].現代城市研究,2016(3):60-67.
[3] 曾姣.文化消費視角下的當代商業建筑設計研究[D].南昌大學,2015.
[4] 戴路,王婷婷.開放與回歸——文化視角下新世紀外來建筑作場所精神的設計策略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5(1):115-117.
[5] 王楨棟,闞雯.城市建筑綜合體文化藝術功能的價值研究[J].城市建筑, 2015(8):14-18.
邱崇珊(1988~),女,碩士,助理工程師;王波(1985~),男,碩士。
TU984.13
A
[定稿日期]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