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紹仟(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 云南昆明 650216)
季節性凍土地區橋梁設計要點
羅紹仟
(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 云南昆明 650216)
文章通過季節性凍土地區某橋梁的下部結構設計,總結出在季節性凍土地區設計橋梁時應該注意的要點。
季節性凍土;抗凍拔穩定;切向凍脹;抗腐蝕
雙湖縣隸屬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位于西藏那曲地區西北部,東鄰安多縣,南與班戈縣與申扎縣接壤,西與尼瑪縣毗鄰,北跨可可西里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交界,平均海拔在5 000 m以上。
國道317線至雙湖縣城公路(三級公路)為班戈縣至雙湖縣的主要公路,線路途經班戈、申扎、雙湖3個縣。起點與國道317線(班戈至雄梅段)三級公路相接,終點接雙湖縣縣城所在地索嘎魯瑪鎮南側索嘎中路。在西藏自治區省道網規劃中本項目已列為省道S208線的組成路段,也是西藏自治區公路交通超常規發展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扎加藏布大橋為該項目中一座跨越扎加藏布河的大橋,橋型為5×20 m后張預應力空心板。本文以該橋為例,討論季節性凍土地區橋梁下部結構設計時的注意要點。
根據地質調繪及各勘察手段的實驗分析,該橋位處于季節性凍土區。根據巖土室內試驗成果及現場原位測試成果各地層的物理力學指標,大多數只在橋梁下部結構常規計算中能用到,在此不再詳細介紹。
水文地質方面該橋跨越扎加藏布河,在扎加藏布河取水樣兩件,鉆孔中采取兩件地下水試樣,分別進行了室內水質分析試驗。腐蝕性離子實測值如表1所示。

表1 水質腐蝕性實測值
備注:環境類型為II類。
根據水質分析結果,參照JTGC 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有關標準進行水質對建筑材料的腐蝕性判定,根據規范中的參考值,判定均為微腐蝕性。
2.1 基礎型式的選型
墩臺與基礎設計主要依據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與JTG D61-2005《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中的相關規定,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節約資源的原則。根據水文、地質、地形、荷載、材料供應、上部結構形式和施工條件合理選用。
本橋根據勘察資料及現場調查的情況,上部結構為20 m的標準跨徑,所跨越的河流流量較小,橋墩以承受豎直力為主,故橋墩選用d120 cm、樁基選用d140 cm的樁柱式(雙柱)橋墩;橋臺所處位置已有基巖出露,承載能力尚可,為平衡太后土壓力,采用重力式擴大基礎的U型橋臺。
2.2 墩、臺的常規計算
橋墩橋臺的設計計算和構造要求,以及JTG D6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JTG 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及JTG D61-2005《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等規范,進行橋墩相關承載能力、裂縫及變形位移的計算和橋臺的穩定性、抗傾覆、抗滑移及沉降變形計算校核。
橋墩橋臺的內力組合均應考慮該區域內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0.40 s的地震作用組合,地震作用符合JTG B02-2013《公路工程抗震規范》中的規定。
經過計算,該橋墩臺均滿足相關規范的要求。
2.3 基礎最小埋置深度
根據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的要求,當墩臺基礎設置在季節性凍脹土層中時,基底的最小埋置深度可按下式計算:
dmin=zd-hmax
(1)
zd=ψzsψzwψzeψzgψzfz0
(2)
式中:dmin為基底最小埋置深度(m);zd為設計凍深(m);z0為標準凍深(m);ψzs為土的類別對凍深的影響系數;ψzw為土的凍脹性對凍深的影響系數;ψze為環境對凍深的影響系數;ψzg為地形坡向對凍深的影響系數;ψzf為基礎對凍深的影響系數;hmax為基礎地面下容許最大凍層厚度(m)。
經計算,該橋位處標準凍深2.2 m,基礎最小埋置深度2.2 m,設計凍深2.8 m。
2.4 墩臺的抗凍拔穩定計算
根據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附錄L的要求,季節性凍土區地基墩、臺和基礎抗凍拔穩定性按下式計算:
Fk+Gk+Qsk≥kTk
(3)
Qsk=qsk·As
Tk=zdtsku
(4)
式中:Fk為作用在基礎上的結構自重(kN);Gk為基礎自重及襟邊上的土自重(kN);Qsk為基礎周邊融化層的摩阻力標準值(kN);k為凍脹力修正系數;Tk為對基礎的切向凍脹力標準值 (kN);qsk為基礎側面與融化層的摩阻力標準值(kPa);As為融化層中基礎的側面面積(m2);tsk為季節性凍土切向凍脹力標準值(kPa);u為季節性凍土層中基礎的平均周長(m);zd的符號及計算見式(2)。
本橋計算結果見表2,滿足規范對抗拔穩定性的要求。

表2 橋臺抗拔穩定計算成果
季節性凍土區樁(柱)基礎抗凍拔穩定性按下列公式驗算:
Fk+Gk+Qfk≥kTk
Qfk=0.4uΣqik·li
(5)
式中:Fk為作用在樁(柱)頂上的豎向結構自重(kN);Gk為樁(柱)自重(kN);Qfk為樁凍結線以下各層土摩阻力標準值之和;u為樁的周長(m);qik為凍結線以下各層土的摩阻力標準值(kPa);li為凍結線以下各層土的厚度(m);Tk為每根樁切向凍脹力標準值(kN)。
計算結果見表3,滿足規范對抗拔穩定性的要求。

表3 橋墩抗拔穩定計算成果
2.5 橋梁下部結構的耐久性分析
根據地勘報告中水質腐蝕性離子的實測值,依據現行《公路工程地質勘查規范》的要求,該橋位處地表水和地下水均為微腐蝕性,根據現行《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及《混凝土用水標準》,該水源可用于施工拌合混凝土用水。
項目所處區域年平均氣溫0 ℃左右,為保證混凝土耐久性,必須對樁基混凝土的質量進行控制,必須滿足周圍介質在負溫條件下,各項性能力學指標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在滿足強度增長的前提下,隨灌注過程帶入樁孔的熱量較小,混凝土的水化熱引起的溫升對周圍凍土結構不產生明顯的破壞作用;具有較強的抗融破壞、抵抗有害離子滲透、耐硫酸鹽腐蝕、抗堿-骨料反應的能力。
GB 50010-2010樁基構造上,新編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對保護層的厚度有了新的要求,“……從混凝土碳化、脫鈍和鋼筋銹蝕的耐久性角度考慮,不再以縱向受力鋼筋的外緣,而以最外層鋼筋(包括箍筋、構造筋、分布鋼筋等)的外緣計算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故應考慮從最外緣鋼筋計算保護層厚度,本橋設計中已經考慮進去。
藏北一帶海拔高,地勢平坦,多為凍土區,而這樣的區域往往是凍土伴隨鹽漬土共同存在。根據本橋地勘資料中的水質腐蝕性分析結果,該橋所處水域為微腐蝕性,通過對該橋的設計與總結,季節性凍土與微腐蝕性水共同存在的區域,橋梁的下部設計與應當采取的措施如下:
(1)根據地勘資料進行橋梁墩、臺的常規承載力及位移變形等計算是一直以來必不可少的。
(2)很多人設計墩、臺基礎時只記得有個最小埋置深度就可以,而這并不完全,必須要經過墩、臺基礎的抗凍拔穩定性計算才行。特別是在一些小跨徑橋梁中,橋梁上部結構自重較小,基礎埋置不大,這類橋在基礎抗拔穩定性計算時往往滿足不了,抗凍拔計算成了控制墩、臺基礎設計之因素。設計中可以適當增加基礎埋深和在凍脹層加潤滑措施等,但如果增加埋深太大就不經濟了,應改用深基礎。
(3)墩、臺基礎的切向凍脹力(上拔力)與基礎表面和凍脹土層的摩阻力有關,故可將護筒埋入凍土上限以下不小于0.5 m,并于護筒外涂l cm厚的瀝青渣油,減少護簡外表面的親水程度,降低凍土對樁基礎的上拔力。采取不拆鋼護筒的措施,讓鋼護筒起到一個犧牲性保護,一方面降低凍土層與樁(墩)摩阻力,一方面適當阻止水對墩的侵蝕,降低凍融破壞的幾率。
(4)為防止箍筋銹蝕,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宜從箍筋外表面算起。
(5)最小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除考慮使用環境外,還應根據設計使用年限區別對待。
(6)規范所規定的最小保護層厚度應該理解為是標定值,設計圖紙所標明的保護層厚度值應計入施工允許的公差值,對設計成果一定要有定量的把握。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JTG C20-2011 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JTG D63-2007 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JTG D62-2004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JTG D60-2004 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標準.JTG D61-2005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范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TG/T D31-04-2012 多年凍土地區公路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標準.GB 50010-2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8]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 118-2011 凍土地區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 63-2006 混凝土用水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10] 趙亞飛, 周建庭, 吳恒, 等.提高高寒地區橋梁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設計技術探討[J].公路,2012(8):106-110.
[11] 嚴莉華.高寒凍土地區橋梁病害機理及處理方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0.
羅紹仟(1982~),男,布依族,學士學位,工程師,國家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從事道路與橋梁設計。
TU375.4
A
[定稿日期]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