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龍
隨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的頒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的施行以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新設養老金管理部和人員招聘配置完成,還有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機構評審公告的發布,根據人社部2016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人社部計劃年內組織第一批委托省份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合同,預示著養老基金2016年入市已進入倒計時。
養老金入市腳步越來越近
日前,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三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下一步將在年內組織第一批委托省份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合同。同時也會由社保基金理事會牽頭組織評審委員會,優選出第一批養老基金管理機構,正式啟動投資運營工作。”隨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的頒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的施行以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新設養老金管理部和人員招聘配置完成,還有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證券投資管理機構評審公告的發布,根據人社部2016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人社部計劃年內組織第一批委托省份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合同,預示著養老基金2016年入市已進入倒計時。 在實際運營中,進入股市的基金規模和時點不是由政府來直接操作的,而是由授權受托的市場機構來具體運作,而且也不可能很快達到投資比例的上限。因此要說到對股市的影響,可以這么說,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對股市會產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平緩和循序漸進的”,李忠說。
建立相互制衡的機制,分別明確委托人、受托機構、托管機構、投資管理機構各自的權利義務,讓這些機構之間能夠建立一種相互制衡的機制。
建立健全內控制度,個《辦法》要求管理機構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風險管控,維護委托人的利益。同時,對相關的工作人員也提出了要遵守職業規范,嚴禁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和他人謀取利益。
在多元化投資方面也做出了規定,要求合理進行資產配置,明確只能在境內投資,同時嚴格控制投資產品的種類,主要是投資一些比較成熟的品種。
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在《辦法》中明確了,投資機構和受托機構分別按管理費的20%和年度投資收益的1%來建立風險準備金,專項用于彌補養老基金投資發生的虧損。第五,在《辦法》中特別注重加強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
對養老基金的入市規模,有專業分析師表示,2015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39937億元,同比增長12.0%。以2015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值為凈值以及上限30%計算,理論上大約可有萬億元(11981.1億元)的入市資金規模。依據可供運營管理養老資金2萬億元與初始投資A股比例15%計算,預計初始養老基金入市規模約為3000億元,約占當前A股流通市值的0.77%。
有關專家表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過千億元的省市共有7個,它們分別是廣東(6135億元)、山東(1971億元)、上海(1109億元)、江蘇(不詳)、浙江(不詳)、北京(不詳)、四川(不詳)。在這七省市中,除了廣東省,其他省市的結余都只有1000億元、2000億元,并且除了四川省外,其他均為發達地區,與經濟發達程度基本匹配。因此,首批簽約的名單很有可能在這七省市中產生。事實上,此前廣東和山東已經先行開展養老基金入市試點,兩省各拿出1000億元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進行投資運營。從前期投資運營情況來看,廣東1000億養老基金從2012年開始投資運營,兩年收益率超過6%。
業內人士認為,廣東、山東兩省的試點經驗將為即將開展委托投資的省份提供模板。按照《管理辦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可以有銀行存款、債券、股票、基金、養老金產品、重大工程、重大項目、企業改制上市等20多種產品和渠道。這其中,養老金“入市”最受市場關注。
根據社保基金的投資配置風格,并結合養老基金相比社保基金的風險容忍度更低、流動性需求更高的特點來看,預期入市后的配置可能集中于防御屬性強的價值板塊(如醫藥生物、食品飲料等),輔之以有業績支撐的成長性板塊(如TMT行業中的大市值龍頭股)。個股選擇方面將以大盤股、低估值藍籌股、行業龍頭股為主,即更加注重價值投資與穩健性。
養老基金入市在短期內對A股整體的直接影響(即增量資金推動)相對較小,主要影響在于提振市場信心,但對藍籌股、大市值股票的結構性行情有正面影響。中期來看,伴隨更多批次的委托省市與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合同,養老基金的增量資金逐步注入A股,有望協同房地產市場溢出資金逐步推升供給側慢牛行情。長期看,養老基金將為A股注入萬億元級增量資金,有助于通過優化投資者結構而改善A股投資環境,推動形成價值投資觀念、增強市場的穩定性,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 入市對市場影響有多大
我國的養老金體系由4種不同性質的資金構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等“三根支柱”,以及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基金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這4種養老金的來源、用途等各不相同。
體量最大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是構成社會保險基金(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生育保險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分為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兩類,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企業年金基金受企業年金理事會或由企業年金理事會委托的機構管理投資,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方式主要為單一計劃,2015年單一計劃占比約為八成;“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是指職工自愿參加、自愿選擇經辦機構的一種補充保險形式,目前看這一支柱規模較小;而全國社保基金主要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管理運營。
此次養老金入市,到底會帶來多少增量資金,這是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據人社部相關人員表示,現有養老保險基金積累有4萬億元,如果按照規定養老金最高30%的比例可投入市場的話,那么將有高達1.2萬億元的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超萬億元的養老金所產生的能量是不言而喻的。不過,目前養老金入市實際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目前還沒有實現全國統籌等。而有業內人士通過測算,認為早期進場資金十分有限,不過千億元左右,短期對市場的影響或許有限。
另外,養老金入市也不僅僅是指進入股市。根據有關規定,養老保險基金除了投資于銀行存款和國債之外,還將可以涉足各類信用債券、股票、基金、股權等風險資產,并以適當方式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建設。因此,“入市”意味著養老保險基金將在更大范圍內運用金融市場工具,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投資運營,而非狹義的進入股市。
養老金入市更多的是對市場心理形成一個正向的利好。長江證券分析師陳果認為,“在社保制度完善、資本市場健全的國家,養老金是股市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養老基金通過市場化投資,實現了保值增值,不但促進了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而且作為長期價值投資者,其穩健的投資風格還將對散戶的短期投機行為發揮中和平衡作用”。
資管機構面臨挑戰
在養老金實際投資管理運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由于執行不力發生的損失,產生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也不可不防。養老保險基金是社會大眾的“養命錢”,托市、救市不是養老金的功能和責任,如何規避與我國養老金投資運營密切相關的法律風險和市場風險,是管理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統計顯示,目前社保基金境內委托人管理人有華夏基金、鵬華基金、嘉實基金等18家金融機構。擁有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資格的有海富通基金、嘉實基金、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華泰資管、建信養老金管理等20家機構,這些機構大都表態正在積極“備考”養老金投資管理機遇,力爭在可能的養老基金管理機構選拔中有所斬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