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式優勢
苦麻菜又名鵝菜、苦苣菜、山萵苣等,為菊科一年生植物。苦麻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以及鉀鹽、鈣鹽等,適口性好,有祛暑健胃、清熱解毒、活血保健的功效。此外,苦麻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膽堿等成分,是較好的消炎祛火之物,對黃疸性肝炎、咽喉炎、細菌性痢疾、感冒發熱及慢性氣管炎、扁桃體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苦麻菜曾經是糧荒年代代糧充饑的野菜,如今它已成為不少地區餐桌上常見的菜品之一。
由于近年來苦麻菜連作障礙日益嚴重,以及其土傳病害逐年加重,導致農民減產減收。某地區從2013年開始推廣“苦麻菜與水稻輪作”模式,結合增施有機肥料,均衡土壤養分和防治病蟲害,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了土壤肥力,解決了苦麻菜連作障礙問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具有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現以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某地采用苦麻菜與水稻輪作栽培模式為例,其具體情況如下:一般每畝地苦麻菜的產量為2000公斤,如果按照特種蔬菜賣,其價格約3元/公斤,產值約6000元,純收入約5000元;一般每畝地水稻的產量為500公斤,產值約1500元,純收入約1200元。因此,采用該模式種植戶每畝地的純收入約6200元,經濟效益比僅種植水稻大大增加了。
二、大棚苦麻菜栽培技術要點
1.育苗
苦麻菜可以直播,也可育苗移栽,但生產中一般以育苗移栽為主。因為育苗更有利于其個體間均衡生長,便于管理,產量也比直播的高。適時播種育苗,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清選,清除雜質和未成熟的種子,選擇粒大飽滿的種子作種用,并在播前曬種1天,以提高發芽率。用育苗床育苗,可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播種,移栽期為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出苗后真葉生長緩慢,10天左右追施1次稀薄的人糞尿,以后每隔7天追施1次,苗期施2~3次肥。同時要及時除草,以“除早、除小、除了”為原則。
2.移栽定植
苦麻菜宜密植,如果種植過稀則不僅影響產量,而且會使莖稈老化,品質及適口性降低。移栽時要求苦麻菜苗齡在25天左右,株高10~12厘米,具真葉5~6片,一般在土壤干濕度適宜時選擇陰天或晴天下午定植,每畦種植4行,行距約40厘米、株距約35厘米,每畝種植4500株左右,定植后澆定根水1~2次。整個生長發育期,做好肥水管理工作,既要保持田間土壤濕潤、疏松,又要防止土壤過濕而造成水漬危害,同時做好病蟲害的防治。
3.采收
苦麻菜采收期為2月上旬至5月下旬。以采收嫩葉食用為主,采收莖為輔,且一般分批多次剝葉采收。在大葉長至40~60厘米長時,即可在植株近地面處開始剝葉收獲第一批苦麻菜葉,以后分批多次剝葉收獲,一般每次每株只剝下外葉5~6片,剝葉量多時應保留植株上半部分葉片,以便再讓其生長,以待下次采收,每次采收間隔期為7天左右。隨著采收次數增多,當植株莖生長到高100厘米左右時,從植株底部砍下整株植株,待將苦麻菜葉采摘完后再環剝苦麻菜莖皮。苦麻菜莖皮經水洗、高溫水煮、低溫井水冷卻等加工程序后,苦麻菜莖皮就呈鮮綠色,即可上市銷售。
4.留種、采種
選長勢較好、無病蟲害的植株作種株,苦麻菜花期長達20天左右,種子成熟度不一致,應隨熟隨采,一般于晴天采下種子晾干即可。
三、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1.播種移栽
水稻一般采用旱育秧或半旱育秧培育壯苗,播種期為4月上旬,移栽期為5月下旬,收獲期為9月中下旬。移栽秧齡控制在25~30天,一般每畝插秧密度為6000株左右。
2.田間管理
秧苗移栽成活后,結合除草每畝施尿素5公斤、鉀肥5 公斤。在應用“苦麻菜與水稻輪作”模式的過程中應注意的關鍵事項有:(1)選擇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強的田塊;(2)與常規模式栽培水稻的田塊相比要減少氮肥用量,配合強化栽培和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以提高作物產量;(3)慎施穗肥,適施鉀肥,防貪青倒伏,防止對后茬作物產生不良影響;(4)適時排水曬田,促進根系發育。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農業局農作物管理站 邱桂鳳 郵編:323900)
編后記:苦麻菜鮮品作為特種蔬菜,深受大眾的喜愛,在有些地區其市場認可度較高。種植苦麻菜對于種植戶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項目。然而,野菜畢竟不與大眾蔬菜一樣,雖然苦麻菜有一定的市場,但是目前其市場容量仍然有限。因此,農民朋友在種植的時候不能盲目跟風,要注意市場的變化及深加工產品的開發。此外,初次種植時,應先小范圍試種,掌握種植經驗和熟悉市場規律后再擴大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