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內容摘要:語文高考中的重頭戲莫過于現代文閱讀,這不僅僅決定了學生能否得高分,更反映出學生的語文功底如何。學會做好現代文閱讀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訓練。本文將從做現代文閱讀的感知法、篩選法、判斷法和品味法四方面入手,結合歷年來的高考真題來詳細分析。
關鍵詞:高考語文 現代文閱讀
一.感知法
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從主旨著眼,養成整體閱讀的習慣,才能高屋建瓴。迅先生說:“倘要論文,最好要顧及全篇”。“顧及全篇”就是整體把握、整體感知。感知什么?對于一篇文章來說,取決于對文章內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確把握。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它需要學生對作者用意、有關背景進行分析,對文章思路作合理的補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話對內容、主旨加以闡發或概括。例如,2000年全國高考題《長城》,命題者設計了四道題,我們摘取其中兩題作分析:1、這篇散文中,(1)作者對歷史上的長城的評價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長城的現實的?我們暫且把上述問題擱在一邊,先通讀全文。文章11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通過對長城秋景的描繪引出下文,為全文抒情定下冷峻凝重的基調。第二部分第2至7段,作者同長城交流,反思歷史上的長城,是民族凄婉、封閉、愚鈍的標志。第三部分第8至11段,寫今天長城敞開胸襟,笑迎八方來客,作者堅信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蕩,走向輝煌。由此可見,全文的整體思路是現實——歷史——現實。文章的主旨是通過對長城歷史的反思和現實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新時期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的自信。經過這樣的整體感知、通篇考慮后,我們不難看出,第一題兩小問很容易從第二、三部分找到答案。
二.篩取法
這一類閱讀題大多數是從選文里有可能被學生忽略且又結構復雜、意思隱晦的難懂的地方抽出來編成各種形式的問題,用來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我們通常會用“題目從文中來,答案在文中找”的原則要求學生。因為只要認真揣摩上下文意,準確抓住關鍵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都能在原文中找出來。比如,2002全國高考題《話說知音》第20題:“知音的傳說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根據文章,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由于文章開篇有“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于知音的傳說,已經深深地珍藏在無數華夏子孫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經成為華夏子孫的一種純潔而神圣的情操”的語句,我們得出第一點:“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經成為華夏子孫的一種純潔而神圣的情操”。概括出第二點必須結合文章第三段:“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著《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來概括,得出第二點:中國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傳誦。
三.判斷法
“推斷和想象”自2001年列入《考試說明》以來,一直是高考試題中的一個熱點,也是難點之一。因為從高考現代文閱讀測試的角度來說,一個學生據文推斷能力的高低,據文想象是否豐富而合理,直接反映出一個考生閱讀能力的強弱。“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主要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或者由現象推斷本質。“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想象”與“推斷”緊密聯系在一起。“想象”要求學生展開合理的聯想翅膀,展示創造性。
四.品味法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部分,社科類文章一直是熱門,但近年隨著“命題要貼近中學生生活實際”的命題導向,小說也在悄悄地熱起來。但由于試卷的容量問題,篇幅較長的小說輕易不會成為閱讀的選文。不過,近年來隨著閱讀類題量的增重,頗為走俏的微型小說有可能成為文學作品閱讀考查的首選。
小說的閱讀,主要是小說的人物、情節、結構,描寫手法、刻畫人物的方法、作品的主題及作者的寫作意圖等。例如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試卷小說《雁陣》的21題:“‘雁陣的含義是什么?它的出現對本文主題的表現和情節起什么作用?”考查的是對主題的理解。文中“雁陣”的作用極為重要,其中對雁陣的描寫:“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飛去。太陽金燦燦,雁陣漸漸地融進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詩,在藍空中吟唱。”文面用詞飽滿、溫暖,著色鮮艷,就像一幕電影慢鏡頭特寫,華美絕倫。作者為什么毫不吝嗇對雁陣的贊美呢?細細地品味這些句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字形”的大雁令狗娃心中的仇恨隨著“雁陣”的徐徐南飛而煙消云散;再結合文中的提示性語句“一首生命的詩,在藍空中吟唱”可以看出,正是“雁陣”使狗娃的人性得以復蘇,作品表現人性的主題就自然而然地凸現出來,“雁陣”的象征意義也就顯而易見了。要解決這些疑問,必須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間,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用心體驗,揣摩,品味,才能讀懂讀透。
五.總結
總之,要想做好語文現代文閱讀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需要平日的慢慢積累理解,另一方面就需要綜合運用以上介紹的技巧。同時,身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積極的發現學生的問題,并且及時的指導改正。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鳳臺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