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艷
內容摘要: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競爭的加劇、高校擴招、新生勞動力高峰的到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有企業的轉制,就業壓力在增大。從國家整體的需求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所培養的大學畢業生并沒有增多。在以買方市場為主導的今天,用人單位眼中優秀畢業生的定義不僅僅是成績好,還包括畢業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判斷分析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能力等個人素質的考察。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 高校擴招 高職畢業生就業 就業心理引導
一.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及去向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將達到727萬人,比被稱為史“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加之,2014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民營企業倒閉,而在2011年,民營企業吸納了34.2%的大學生畢生,今年“找工作”,將成為往年更突出、更尖銳的實現難題。2014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2.1%比2013屆(91.4%)同期有所上升,其中2014屆高職高專生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5%,比2013屆(90.9%)同期也有所上升。2014屆高職業高專畢業半年后“受雇全職業工作”的比例(81.7%)與2013屆、2012屆(分別為82.5%、83.0%)相比有所下降,連續三屆呈下降趨勢;“自主創業”的比例(3.8%)與2013屆、2012屆(分別為3.3%、2.9%)相比有所提升,連續三屆呈上升趨勢;“畢業后讀本科”的比例(4.2%)與2013屆、2012屆(分別為3.8%、3.3%)相比有所提升,連續三屆呈上升趨勢。
二.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的就業心理體現
畢業生在擇業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困難、挫折,引起許多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礙,這既不利于擇業,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在擇業前,畢業生就應該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削除擇業心理困境,克服不利心理傾向,塑造健康的心理模式,為成功求職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有什么樣的就業心理,就有什么樣的就業途徑和職業選擇。目前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既為大學生提供了平等的競爭機會,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思想和心理壓力。畢業前做好心理準備,塑造積極的就業和擇業心理,是當代大學生的就業成功的內大條件。大學生的就業心理主要體現在就業前的心理困境、畢業生擇業時的不良心理傾向、畢業生擇業心理塑造等。而就業心理困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心理困境主要有以心理沖突、自卑心理、自負心理、攀比與嫉妒心理、受挫心理、焦急等。受社會環境、傳統觀念以及心理困境的制約,現代大學生在擇業與就業過程中常常產生一些不正確的心理傾向,影響到畢業生就業路徑的選擇和就業成功的概率,也影響到未來職業的發展,每一個畢業生應該對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這些傾向主要表現為依賴傾向、從眾傾向、求穩傾向、名利傾向、低就傾向、僥幸心理傾向。
三.如何引導高職學生正確就業
畢業生擇業時心理困境人人皆有,只是程序不同,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就業觀,必須通過自我調適,克服各種心理困境障礙。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在此時正確引導我們的學生,教會學生理智思考,保持理性,學會放松,適度自我激勵,適當宣泄,心理咨詢。為了消除顧慮、煩惱、抑郁等心理因素,畢業生也可以找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尋找幫助。目前不少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社會上的心理輔導服務也日趨成熟。心理輔導老師或心理醫生都能幫助畢業生迅速消除各種不良情緒,幫助畢業生晚加客觀正確的認識自我,進行心理訓練,提高擇業技能技巧。
總之,高職學生就業我們需要在學校都給學生制定相應的大學生指導課程,讓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了解社會就業情況,提前掌握自我心理疏導。適應當前呈現的多樣化、多元化的就業趨。指導大學生擇業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需求結合起來,避免和糾正在擇業上的短視行為。抑制眼前功利的誘惑,作到以事業為重,以國家為重。指導大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成長觀、擇業觀。指導好學生的擇業定位、職業生涯規劃、擇業心理調適、誠信就業教育以及創業教育等內容。
參考文獻
1.陳捷.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王琳那,王昭彥.大學生就業指民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2
3.高橋,葛海燕.大學生涯與職業規劃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
4.麥可思研究院.就業藍皮書.2015年中國高職高專就業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6
(作者單位:山東圣翰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