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求斌 何靈秀
內容摘要:人們對于《游山西村》的詩句和結構存有千古誤解。“又”表示轉折,與“疑”組成“疑……又……”句式,“又一村”即山西村。首聯是山西村民熱情款待詩人的勸語。尾聯不含憤慨之情,而是含有對自己東山再起的希望。為符合七律平仄和對仗的格律要求,“簫鼓追隨春社近”語序被變換,原本是“追隨簫鼓近春社”,意謂詩人進村后循簫鼓之聲來到了春社。“春社”指春社這一天祭祀社神之地。結構上以倒敘手法調整了四聯的順序,詩人的游蹤按先后順序依次是:頷聯寫初見到村,頸聯寫初進入村,首聯寫村民勸吃,尾聯寫臨別預約。
關鍵詞:《游山西村》 誤解 “又一村” “追隨簫鼓近春社” 語序變換 倒敘
陸游的七律《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至今幾近千年。此詩因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膾炙人口,但是,人們對此詩的結構和詩句如“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首聯、尾聯存有誤解,真可謂是千古誤解。“又”不是“再”的意思,而是與“疑”組成“疑……又……”句式,表示轉折。“又一村”即山西村。首聯是山西村民熱情款待詩人的勸語。尾聯不含憤慨之情,而是含有對自己東山再起的希望。為符合七律平仄和對仗的格律要求,“簫鼓追隨春社近”語序被變換,原本是“追隨簫鼓近春社”,意謂詩人進村后循簫鼓之聲來到了春社。“春社”指春社這一天祭祀社神之地。四聯的順序也被調整,結構上運用了倒敘手法,按詩人游蹤的順序,四聯的先后依次是:頷聯寫初見到村,頸聯寫初進入村,首聯寫村民勸吃,尾聯寫臨別預約。下面試分析之。
一.“疑……又……”句式與“又一村”
頷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敘詩人游山玩水時意外發現一村之事,描山巒重疊、水道曲折、楊柳深綠、紅花明艷、小村掩映之景,抒始而疑惑、焦慮,繼而驚奇、欣喜之情,含絕境逢生、好事多磨、遇難不退遇挫不棄堅持就是勝利、道路曲折而前途光明之理,情、景、事、理融為一體,意境優美,音韻諧和,對偶工整,詩意如流水般自然連貫,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陳衍《劍南摘句圖》將其列為陸游“七言律斷句,美不勝收”[1]的佳句之一。此聯十四個字均為常見字,意思也不難懂,但漢字的多義特征,造成了對“又一村”的誤解。
“又”的最常用義項是“再,更,表示重復或繼續”[2],以此義理解“又一村”,有的說詩人以前來過多次,那么此次是再一次游山西村;有的說是詩人在游了山西村后再游了山西村旁邊的另一個村莊。或解為游村的次數之多,或解為所游的村數之多。這兩種說法都是誤解。
品味全詩后可知:詩人游歷的村莊只有一個,即山西村,并沒有游歷另外的村莊,否則就文不對題了,而且詩人游歷山西村是第一次,而不是重新游歷,否則就與頷聯意外發現山西村的驚喜語氣不合,也與尾聯之中詩人希望村民允許自己隨時乘月拜訪的懇求語氣不合。“又”在詩中之意不是“再”,而是“表示輕微轉折,相當于‘卻”[3]。“又”與“疑”字進行呼應,組成“疑……又……”的句式,詩人因所見所聞而不免心生疑慮,懷疑會出現什么情況,但事實卻又與詩人的懷疑相矛盾,否定了詩人先前的疑慮,簡而言之,即:疑是A,卻是B。古代詩歌中,“疑……又……”這樣搭配的詩句可謂常見,如:“乍疑崩崖瀑水落,又見古木饑鼯愁”(唐·權德輿《馬秀才草書歌》)、“初疑颯颯涼風勁,又似蕭蕭暮雨零”(唐·孫氏《聞琴》)、“已疑素手能妝出,又似金錢未染來”(唐·羅隱《詠白菊》)、“初疑鄰女施朱染,又似宮嬪剪彩成”(宋·劉克莊《鶯粟》)、“初疑倒巫峽,又似翻瀟湘”(宋·文天祥《七月二日大雨歌》)、“疑淺笑,又輕顰”(宋·王炎《鷓鴣天·梅》),陸游其他的詩中也不乏這樣“疑”“又”組合的句式:“頗疑地撼軸,又恐河決防”(《十月暄甚人多疾十六日風雨作寒氣候方少正作短歌以記之》)、“疑是羲黃上古民,又恐種桃來避秦”(《西村》)等。宋代無名氏《奉謝徐獻子》中“九關云鎖疑無地,數步天開又一峰”也是以“疑無……又一……”搭配來表示轉折。如此,頷聯的詩意就不會出錯:陸游在游山的路上,發現山巒重重疊疊,溪水曲折回轉,幾乎懷疑前面無路可走,卻又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掩映在密柳鮮花之中的小村莊,即詩題中的“山西村”。事實與詩人之“疑”相反,不僅有路,而且有村有人。詩人猶如發現了世外桃源一般,心情由疑惑、焦慮轉為驚奇、喜悅。山西村景色美,人情美,風俗美,也的確近乎世外桃源。
二.“追隨簫鼓近春社”與詩歌語序的變換
頸聯中“簫鼓追隨春社近”是這首詩中最不好理解的詩句,以致原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本在選這首詩時只選取了前半首,甚至有的專著只評析其他三聯,獨獨對此聯避而不談。理解這一句詩的分歧在于:“簫鼓”是名詞還是動詞?“追隨”的主語是“簫鼓”、是村民還是其他?“簫鼓”如何“追隨”?有的說“簫鼓”是動詞,意即吹簫擊鼓,有的說“簫鼓”是名詞,或指簫鼓樂器,或指簫鼓之聲。“追隨”的主語或指簫鼓聲,或指村民的吹奏,或指村民的行走。關于“簫鼓”“追隨”之意,或指簫聲和鼓聲此起彼落,或指村民在簫鼓聲中來來往往或陣來陣往,或指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等等。對“春社近”的理解基本相同:春社日將近,即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即將到來。這些觀點都是誤解。
其實,“簫鼓追隨春社近”緊扣詩題中的“游”著筆,它指出詩人初次進村后的游歷方向。品味其詩意,詩句的語序是經過變換的。王力《詩詞格律》說:“由于文體的不同,詩詞的語法和散文的語法不是完全一樣的。律詩為字數及平仄規則所制約,要求在語法上比較自由……在詩詞中,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愿意的原則下,詩人們可以對語序作適當的變換。”[4]王瑛《古典詩詞特殊句法舉隅》對古典詩詞中主語后置、賓語前置、主賓換位等語序的錯綜現象進行了論述,其中被引以為例的陸游詩句有:“塞上長城空自許”(《書憤》)——“空自許塞上長城”,“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晝臥》)——“帳里生香霧,枕邊積書山”,“避濕升我堂,垂翅閔老雞”(《朝雨》)——“閔垂翅老雞避濕升我堂”,“去蠹區區慚啄木,附高燁燁鄙凌霄”(《自詠》)——“慚啄木區區去蠹,鄙凌霄燁燁附高”[5],這幾句語序錯綜分別是賓語前置、狀語挪后、兼語式部分謂語挪前。既然陸游詩句有類似的語序錯綜,那么,“簫鼓追隨春社近”的語序變換就好理解了,它的語序變換類型是賓語前置,原本的語序是“追隨簫鼓近春社”。只因七律的頸聯必須對仗,《游山西村》頸聯出句的平仄必須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追隨簫鼓近春社”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仄”,故詩人將此句語序變換,變換后無論對偶還是平仄都合乎格律了,“簫”是平聲,不過是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因為“一三五不論”[4]。
還原了“簫鼓追隨春社近”的語序后,詩句的意思就非常清楚。“追隨簫鼓”是說詩人進村后,聽到了村里傳來的簫鼓之聲,因而循聲而去。“近春社”是說詩人靠近春社。“社”除了可以指土地神、祭祀社神之日,還可指祭祀社神之地,因而“春社”除了可指立春后第五個戊日,還可指春社這一天祭祀社神的地方。“追隨簫鼓近春社”是說詩人初次進山西村后,聽聞簫鼓之聲喧天,以為村里有什么大的活動,故而循聲找去,走著走著,慢慢就靠近了春社之地。社日當天,村民聚在一起,祭拜土地神,祈求土地神保佑,讓田地肥沃,今年農業豐收,還要舉行迎神賽會,表演吹簫、擊鼓等節目。詩人就是循著這簫鼓之聲才找到社里。“衣冠簡樸古風存”一句不僅僅是泛指山西村衣冠簡樸,民風古樸,還明顯含有村民社日祭祀活動存有古風、異于時俗之意。
三.首聯是村民宴客時的話語
對于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有的認為是寫游村前的思考。這明顯是一種誤解。難道詩人游山西村是為了喝酒吃肉的嗎?顯然不是。詩人在山西村既無親戚,又無朋友,村民能請他吃一頓粗茶淡飯就已經難得了,怎么可能預知村民會這么熱情地酒肉款待呢?尾聯中詩人希望以后乘月來訪,也就是晚飯后步月而來,表明詩人游山西村并不是沖著美味佳肴而去的。可見,首聯不是寫游村前的思考,而是寫進村后的情事。
一般認為首聯寫詩人受到村民的熱情款待。這種理解并不錯,但將首聯理解為是詩人的自言自語,或是詩人對讀者進行解釋,就有些牽強,就是誤解。因為,如果這樣理解,那么“莫笑”一詞難以解釋。錢鐘書《宋詩選注》說:“按邏輯說來,‘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題總預先假設著肯定命題。詩人常常運用這個道理。”[6]據此觀點,“莫笑”可以理解為:先有人“笑”,然后才有“莫笑”。詩人見識過帝王將相,享受過山珍海味,暢飲過清純官酒,面對席上的臘酒菜肴,自會等閑視之,心下可能會笑話臘酒渾濁菜肴一般,又覺得場合不對,才心下提醒自己“莫笑”。但是,這明顯與情理不合。試想,村民與詩人素不相識,卻好心好意地以豐盛的酒菜來款待詩人這個不速之客,詩人怎么可能在心里笑話呢?他沒有笑話,又怎么可能提醒自己“莫笑”呢?我們讀者也能設身處地地感受當時的情境,自然也不會笑話。
其實,如果換一種視角,將首聯理解為村民在酒席上勸詩人吃肉的話語,那么一切就豁然開朗了,詩意就清楚明白了。詩人是個士大夫文人,喝慣了清純味濃的官酒,村民覺得自釀的臘酒渾濁味薄,肯定是不合他的口味,但自感菜肴豐盛,足以對得住詩人:“酒不怎么好,您別笑話!多吃點菜!雞肉豬肉管夠!去年大豐收呀!年成不錯!來!來!吃肉!吃肉!”首聯這樣理解,就合情合理了。
村民用來招待的酒菜之所以這么豐盛,不僅是因為去年豐收,更主要是因為村民正在過春社這個節日。村民殺豬宰羊,祭祀土神。社祭所用的酒、肉被稱為社酒、社肉,在社祭賽會之后,成為村民聚餐的酒菜。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社日,四鄰并結宗會社,宰牲牢,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7]“宰牲牢”別本作“牲醪”。春社這一日,人們結合宗族,在社里聚會,備好祭祀用的犧牲和祭酒,在社樹下搭棚屋,先祭祀社神,然后一同享用祭祀用過的酒肉。陸游在山西村參加的酒宴就是社日村民的集體大餐,也難怪村民對菜肴的充足非常自信。
四.尾聯不含憤慨之情
有的論者認為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隱含著詩人報國無門卻又無可奈何的憤慨之情。這也是一種誤解。村民好心好意地款待詩人,詩人怎么可能在臨別時心生憤慨呢?它明顯與情理不合。
尾聯是詩人臨別時的告語,抒寫詩人對山西村的留戀不舍之感,表示以后會時不時前來拜訪。當然,尾聯之意并不只如此。一般認為“許”的主語是山西村村民,其實,“許”來自雙方,就詩人一方而言,即使詩人自己“許”,朝廷也未必“許”。在作此詩的頭一年,即乾道二年(1066),詩人“在隆興通判任”,但“言官論務觀‘力說張浚用兵,免歸。”[8]詩人因力主北伐而被免官。朝廷如果讓陸游一直罷官在家,就“許”他有很多的“閑”時。若朝廷重新起用他,他將會離鄉赴任,就沒有“閑”了,就不能步月來訪了。詩人是希望自己“閑”還是“忙”呢?他盡管喜歡山西村的純樸美好,卻還是希望自己到年老才有“閑”。詩人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以“塞上長城”自許,以英雄戰士自居,不可能43歲出游就需要“拄杖”。“拄杖”一詞與“閑”相應,表明了詩人的言外之意:希望現在年輕時忙著恢復大業,以后年老體衰時才“拄杖”乘月出游。可見,尾聯沒有隱含憤慨之情,而是含有對自己東山再起的希望,希望自己的仕途在“山重水復疑無路”之后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詩人到山西村,雖然經過了“山重水復”,但山西村與詩人的家距離并不遙遠。可以在月夜漫步而來,想來相距很近。
五.頷頸首尾四聯的游村順序
對于《游山西村》的結構,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評曰:“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風俗之美,愿為頻來之約。”[9]此段評論常被論者津津樂道地征引,其實卻是皮相之論,沒有指出此詩結構的特點。此詩以《游山西村》為題目,緊緊抓住“游”字來結構全詩,實是一篇用詩歌形式寫成的游記。不過,將此詩的結構理解為前四句是寫進村前,后四句是寫進村后,這也是一種誤解。
如果將全詩詩意品味、梳理一番,就會發現詩人的游蹤并非像詩句的排列順序依次展開,而是被詩人做了調整。如按詩人游蹤的順序,那么四聯的先后次序就是頷聯、頸聯、首聯、尾聯,即: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頷聯是寫進村之前,其余三聯則是寫進村之后的情事。頷聯是寫詩人見到村莊之前所見之景,詩人并非特意前往山西村,而是游山時無意之中發現了這座小山村。更不是指詩人進村后再到村子周圍游賞風景,否則詩人也不會生“疑”。頸聯寫詩人進村后的最初見聞和游蹤:剛進村即聽見簫鼓齊鳴,循聲而去,來到春社,只見村民正在舉行社祭賽會,吹簫擊鼓,節日氣氛熱鬧,民風古樸。首聯是村民在酒席上勸詩人吃的話語,表明了村民已發現詩人這個不速之客,又熱情款待他,殷勤地勸他吃肉。尾聯是詩人臨別之言,詩人被村民的淳樸真摯之情感動,希望常來看看。首聯、尾聯分別是村民的勸語、詩人的別語,好像對話一樣。
詩人為何要將四聯順序作如此調整?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平仄和對仗的格律要求。律詩第五句第二字的平仄應跟第四句第二字相一致,四聯順序如果不作調整,那么“笑”和“冠”都應是平聲,但“笑”是仄聲,這就失粘了,后四句的平仄也不合平起仄收式七律后四句的格律。七律的頷聯頸聯必須對仗,而“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兩句卻沒有對偶,因此被詩人調到了首聯的位置,這樣不僅符合七律中間兩聯對仗的要求,而且也合乎七律仄起平收式的平仄要求,同時在表達上又使首聯有突兀而來之勢,在詩意上又突出了農民的淳樸真誠、熱情好客。
《游山西村》與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題材相同,結構相近,首聯都是寫詩人到農村游玩,受到熱情款待,頷聯都是“未至莊而已望見莊外的風景”[10],頸聯都是寫詩人已到莊里,尾聯都是離村時希望以后再次光臨的告語。不同的是,《過故人莊》是詩人應邀而去,老馬識途,目標明確,因而一路順敘,毫無起伏,而《游山西村》是詩人不期而至,幾乎迷路,游蹤不定,又采用倒敘,故有波瀾起伏。《過故人莊》首聯以“邀我”起,寫詩人應邀赴約,頷聯、頸聯分別承接首聯的“田家”、“雞黍”,寫途中所望之景和莊內宴飲,尾聯“還來”照應“邀我”,轉到預約重訪,全詩八句,由“邀”而“至”,由“至”而“望”而“飲”,再由“別”而“約”,按時間先后,順次寫來,起承轉合,前后照應,結構完整。《游山西村》先寫進村后的宴飲,轉而寫進村前的途中之景、進村后的游蹤見聞,再轉回寫宴飲后臨別的預約,大起大落,語氣情調全不似《過故人莊》中那種親切、淡然、自如,代之以宴飲的客氣、途中的疑惑、入村的謹慎、后約的懇求。倒敘的運用加大了此詩理解的難度。一旦按游歷的順序還原四聯的先后次序,詩意就一目了然。
綜上,人們對于《游山西村》的詩句和結構存有千古誤解。“又”不是“再”的意思,而是與“疑”組成“疑……又……”句式,表示轉折。“又一村”即山西村。首聯是山西村民熱情款待詩人的勸語。尾聯不含憤慨之情,而是含有對自己東山再起的希望。為符合七律平仄和對仗的格律要求,“簫鼓追隨春社近”被詩人變換了語序,原來的語序是“追隨簫鼓近春社”,是說詩人進村后聞簫鼓之聲,循聲來到了春社。“春社”指春社這一天祭祀社神之地。全詩四聯的順序也被調整,結構上運用了倒敘手法,按詩人游蹤的順序,四聯的先后次序應是頷聯、頸聯、首聯、尾聯。頷聯寫初見到村,頸聯寫初進入村,首聯寫村民勸吃,尾聯寫臨別預約。
參考文獻
[1]孔凡禮.齊治平.陸游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379
[2]王力等.蔣紹愚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69
[3]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164
[4]王力.詩詞格律[M].2.北京:中華書局,1977:123.125.34
[5]王瑛.古典詩詞特殊句法舉隅[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9.26.32.33
[6]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9
[7][梁]宗懔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33
[8]于北山.陸游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61:99.100
[9]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460
[10]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M].北京:中華書局,1957:166
基金項目:湖北師范學院教研項目:古詩詩意還原與多媒體課件制作(JH201102)
(作者介紹:何求斌,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教學與研究;何靈秀,華中師范大學2014級漢語言文學試驗班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