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
有位名人曾這樣說:“創新是人類不斷進步的靈魂,如果不能創新,不去創新,一個民族就難以發展起來,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創新,很根本的一條就是靠教育,靠人才”。這一論斷揭示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本質,體現了時代發展對培養創新素質人才的呼喚。而地理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之一。
一.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教師教學時,要善于創設適宜的情境,設計具有探索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索中特別是通過發散性思維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提出新思想,不斷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講經緯線這一節時,我首先準備了好幾個大紅的桔子和一個籃球。一走進教室,同學們就嘰嘰喳喳的議論開了,這個說“老師這桔子是用來干什么的,給我們吃嗎”?那個說“這桔子真漂亮,像一個個燈籠”。愛好體育的同學看看籃球都躍躍欲試,一開始課堂的氣氛就已十分活躍了,當我把經緯線的定義介紹一遍后,同學們一下子就領悟了,當我問及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像經線和緯線時,他們一下子就說出了好多種,就這樣,一堂課下來,同學們已非常熟練的掌握了經緯線的有關用法。
二.理論與實踐結合,活躍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絕非僅具知識特征,而更是一種性格素質,一種綜合素質,這種素質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得以體現,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既是地理教學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又是一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如,講地形地貌時,同學們對鞍部、陡崖等地形理解不透,我就帶領學生到沙坑里分小組制作模型,同學們興趣高漲,每個小組都想表現自己的制作,做完后他們一一跑來請我檢查,并指著附近的幾座山告訴我他們所認識的地形地貌,回到教室后還意猶未盡,還告訴我他們親自到過的幾種地形區的特點,既開拓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講到風速和方向時,我就讓學生用小木棒和薄卡紙制作小旗子,感受風的強弱和方向,既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在愉悅的環境中接受了新的知識。
三.運用地圖,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
要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培養思維的深刻性。要在專題地圖的制作上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發展思維的創造性。如,以同一緯度不同地區作比較,教師指導學生分析閱讀各專題地圖,進行以下思維活動:赤道、南回歸線、南緯40°緯線通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大陸的位置,各處在什么氣壓帶、風帶?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陸位置、地形及洋流對氣候有何影響?各大陸分別以什么氣候類型為主?哪些反映出地帶性分布、哪些屬于非地帶性?最后得出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亞氣候的主要特征。教師繼續運用地圖提出假設:若安第斯山脈呈東西走向,南美氣候會發生什么變化?若澳大利亞大分水嶺西移,沙漠面積、氣候將怎樣變化?赤道兩側一般是熱帶雨林氣候,為何非洲東部卻是熱帶草原氣候?若馬達加斯加島移至南緯30—50度之間,島上氣候會有什么變化?學生從這類具體事例中受到啟迪,激發出思維的創造性。
四.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所謂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收集、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根據課改要求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探究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無疑處生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無疑不思,無思不悟,無悟不進,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在布疑誘導上下功夫,學生則要在深思“頓悟”上顯本領,為此,教學要善于在無疑處設疑,無惑處生惑。如:在講海上浮冰的時候,我給同學們講了兩個故事,一個是1912年,俄國海輪,圣安娜號從彼得堡出發,在航經北冰洋時,被冰塊夾持后失去控制,不得不隨冰漂流了兩年,最后扼折沉船,船上人員除兩個人得救生還,其余全部葬身冰海。另一個是學生較熟悉的泰坦尼克號的故事,1912年4月10日駛出英國南安普敦港,開始了它的首次航行,但不幸的是,在4月14日深夜,當它駛進格陵蘭島以南2200千米的加拿大紐芬蘭島海面時,卻與浮動的冰山發生劇烈的碰撞,堅硬的冰塊把船底挑開一條90米的口子。次日凌晨2時15分,總噸位為46329噸的巨輪終于悲慘的沉沒了,在這次震驚世界的海難中,共有1517人喪生。正當學生聽的帶勁,我話鋒一轉,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冰山呢?既然叫山肯定體積大,那航海員為什么沒有發現呢?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逐步找到答案,使學生嘗到成功后的快意。
2.巧借順口溜
剛從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還保留著他們的童真,對故事,詩歌,順口溜等語言是非常鐘愛的,也是特別容易接受的,根據此情況我自編了一些順口溜,讓他們能牢牢掌握地理中難忘的東西,如在講世界人口時,同學們覺得人口在一億以上的國家很難記住,我就和同學共同研究,把它編成順口溜“中印印巴巴,俄美尼日孟”2分鐘后不能記住的學生已所剩無幾了。再如講東南亞的國家首都時,我把國家和首都比較明顯的字眼,用情節串在一起既幽默又好記,“姥姥越河(越南——河內)遇老象(老撾——萬象),撿點金子(柬埔寨——金邊)嫌泰曼(泰國——曼谷),仰點(緬甸——仰光)兒頭來看中國”學生們一下子就記著了,還學著老太太走路的樣子,把情節表演了一番,樂煞了這群可愛的孩子。他們嘗到了順口溜的甜頭后還自編了一些如“亞洲人口多,美洲雨林多,歐洲名勝多,非洲陽光多,南極冰雪多”,面積前十位的國家,“中美澳蘇阿,俄加印巴哈”。針對西亞的特點,編成了“西亞的石油多又多,里黑地紅阿拉伯,將它圍在海里邊,要想石油出得來,必將走過霍爾木茲”。看到他們受到啟發后,自己創新的東西,我禁不住喜上心頭。
3.在活動中學習知識
地理教學應該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其充滿生活的樂趣。初中學生好動,喜歡在活動中學習知識,而教材“活動”部分緊扣正文,既是正文又是學生開心的樂園,這些活動可充分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利用這些活動培養學生興趣和創新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級上冊第四章“活動”中有對于傳統聚落中居民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學生們有不同的觀點。通過學生有討論或者是辯論的形式讓學生各抒己見。不同觀點和做法,產生不同的結果,結果正確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動的過程,通過這次活動發展學生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世紀之交,時代的需要,創新是通向21世紀“信息化高科技時代”的發展動力。培養未來創新素質人才的歷史重任責無旁貸地落在每個教育工作著的肩上,我們中學地理教師應當站在21世紀知識經濟發展的至高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上,多探索,勤實踐。為讓一大批俱有創新素質的地理人才脫穎而出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第27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