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對外宣布:《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MLC2006公約)于11月12日正式生效,今后中國籍國際航行和國內沿海航行商船船員的上船工作最低要求,就業條件,起居艙室,娛樂設施,食品和膳食服務,健康保護、醫療、福利和社會保障等與國際接軌,船員權益將得到進一步保障。《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在我國落錘之時,其在航運業引起的反響雖經一年過渡期得以沉淀,但尚未褪盡的喜或憂、糾結與坦然,都將隨著公約的實施與船員權益保障,迎來新一輪變革。
國際:海事勞工公約生效實施的基礎堅實
始于20世紀20年代,國際勞工組織先后召開了9次專門涉及海上營運船舶海員的海事大會,制定了大量的公約和建議書,其中涉及海員勞動的有39項公約、30項建議書和一項議定書。但頗為遺憾的是,這些公約及文件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一是由于各國鑒于自身的實際并未接受上述海事公約的條款,因而不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和批準;二是國際勞工組織自身也缺乏有效的執行機制。
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航運業快速發展的推動下,面對船員勞務輸出高漲的趨勢,2001年1月,第29屆聯合海事委員會決定在已有的海事勞工公約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公約框架結構。2004年,經過海事大會的多次討論,推出了公約草案,國際勞工組織積極推進。2006年,經政府、船東和海員三方取得共識后,終于達成并締結一部綜合性海事勞工條約,即《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在同年舉行的第94屆國際勞工大會上高票通過。
按照這一公約生效的規定,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合計占世界船舶總噸位33%;二是在至少30個成員國批準書登記之日起12個月后。數據顯示,至2009年,這一公約達到了33%總噸位的條件。2012年8月20日,菲律賓作為第30個國家向國際勞工局遞交了批約文書。至此,公約生效的兩個條件均已滿足,一年后這一公約正式生效。
中國:理性而坦然接受公約
公約被稱為以海員為主體的海上勞動者“權利法案”,從通過后到生效,雖然在航運業獲得了叫好聲。但在批準國家的推廣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
從航運業眾多國際公約看,從來沒有像《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歷經幾多歲月受到如此關注,有的將這一公約的通過稱之為“全球海員的福音”;有的則認為,公約出臺必然對我國數十萬海員的福利待遇和健康保障帶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從航運公司的角度看,更多的是擔憂公約的生效將會嚴重削弱我國遠洋航運企業及遠洋海員的競爭力,使我國大量經營國際航線的船東陷入困境,并可能會造成我國大量外派海員失業。
從最初的折嘆、探尋到理解、接受,中國航運業在公約生效以來的思考與實踐中,最終走向理性與坦然。作為航運和海員大國,同時也是《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的發起國之一,中國政府不僅在公約的制定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針對中國航運業和海事部門在公約生效后履約,作了一系列的公約研究和法律文件準備工作,如交通運輸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達成履約合作備忘錄,明確“雙主管機關原則”和“共同管理、兩部監管、一家發證”原則。在2013年中國海員大會上,兩部門有關負責人均表示,中國已基本具備批約條件,正在履行相關的法律程序。
2015年8月29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正式批準了《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在公約獲得批準后,我國從國內立法、行政執法、仲裁和司法、相關方協商機制、檢查發證等多個方面推進并逐步建立了履約的制度安排。交通運輸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共同建立履約機制,制定實施文件,完善履約措施,發揮海上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作用,為公約在我國落地實施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船東與海事:保障與提升船員權益常態化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由條款、規則和守則三部分構成,其分別對“海員上船工作的最低要求”、“就業條件”、“起居艙室、娛樂設施、食品和膳食服務”、“健康保護、醫療、福利和社會保障”、“遵守與執行”等作出了詳細規定,其核心意涵在于統一全球海員權益的保障標準,并為保障標準在各國的普遍適用和執行提供了現實的解決方法。
從公約在我國生效實施的現實考量,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航運公司特別是中小型航運企業主要依賴廉價的勞動力獲得發展壯大。與發達國家船隊的海員工資成本占總經營成本的45%左右相比,我國中小船東維持船隊運營所支付的船員工資普遍偏低,基本為總經營成本的30%左右。金融危機以來,在航運業持續低迷的狀態下,經營虧損、瀕臨破產倒閉的航運企業,更難以提高船員薪酬水平。而在公約的生效實施后,所有船公司必須按照公約要求支付較高標準的工資和提供較高的福利待遇條件。
公約的生效實施既是提升中國船員職業尊嚴和體面勞動的外部倒逼,更是強化船員市場監管、保障與提升船員權益常態化的一種機遇。面對更高的海員權益保障和更嚴格的規則,航運企業只有理性而坦然,苦練內功,通過提高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的水平,努力縮減其他開支來對沖人力成本的增加,才能在航運市場的新的常態下,獲得生存空間和持續發展的動能。
業內人士認為,《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的生效實施,意味著保障與提升船員權益進入法治化、常態化。在這一新常態下,不僅會加快航運市場的優勝劣汰,同時也表明,由政府、航海教育及海員勞務派遣管理機構等共同推進航運與船員產業轉型發展的時機已經到來。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的正式生效并實施,將是中國航運史的一大里程碑,也是航運法治的全面推進,在公約對我國正式生效當天,廣東海事局派出了以港口國檢查官和履約專家組成的團隊,對停泊在廣州港的巴拿馬籍“金虎”輪進行了檢查,共發現3項涉及公約的缺陷。在簽發國內首份公約履約港口國監督檢查(PSC)報告的同時,已責令該輪限期改正。此舉表明,一波海事勞工公約履約效應的熱浪將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