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紅日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2011)》中提出“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意指初中物理教學不應只局限于初中學段的教學內容,還應該從培養學生個體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出發,建構課程和實施教學。張鷹老師的“電路和電流”一改“教師講”“學生聽”“最后練”的傳統模式,把問題的提出、猜想的預見、假設的論證、結論的應用提升為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團結協作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教學片段】
(一)觀察實驗,協作參與,創設物理情境
1.唱國歌,升國旗——學生結合情境猜想是什么讓國旗冉冉升起?
【教學賞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喜歡動手等”。通過演示和學生的實際參與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
【教學片段】
(二)觀察現象,分析現象,啟發科學思維
1.電容瞬間放電——實際生活需要的應該是持續電流?
2.電池放電——用電器持續工作?
【教學賞析】
由以前的“重知識”向重概念的形成、規律的探究、方法的運用、能力的提升轉化。通過精心選取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分析現象,自主歸納出物理規律。
【教學片段】
(三)設定計劃,自主探究,培養創新精神
1.確定探究目標,考慮到學生興趣的差異性和實驗過程的不確定性,進行小組分工協作,同享實驗成果。
(1) 探究目標:電流能讓什么工作?有電池如何讓用電器停止工作?
(2) 實驗預見:1.會選擇不同的用電器 2.學生可能不會選擇開關
(3) 成果分享:完成實驗后,進行分析,點評,歸納得出較為普遍的結論。
2.實驗器材:電池、導線、開關、用電器(燈、蜂鳴器、電動機、發光二極管)。
3.進行實驗:(1)在電流作用探究過程中:有接上小燈泡的,有接上二極管的,有接上電動機的,有接上蜂鳴器的。
(2)在探究讓用電器在有電池條件下讓用電器停止工作過程中:有的拆用電器,有的拆導線,有的斷開開關。
【教學賞析】
探究過程中采用師生互動啟發式教學方法。利用問題分析、實驗探究、還原生活等教學手段展開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物理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踐創新性。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團結協作,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4.成果分享,點評歸納結論
(1)引導學生交流對比,找出產生不同意見的原因。
(2)引導學生認識電路的組成和各元件的作用。
(3)引導學生對各組現象進行綜合評估分析,形成初步結論。
【教學賞析】
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三個方面,然而物理學科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實驗分析與評價尤為重要。
【教學片段】
(四)借助游戲,揭示秘密,簡化教、學過程
1.學生識記元件符號,以小組競答展開游戲。
2.引導學生進行實物圖和電路圖的轉換。
3.借助多媒體,對實物進行簡化和放大。
【教學賞析】
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產和生活實際,運用互動游戲、簡易圖表、多媒體動畫等將抽象化為具體,繁雜化為簡單,一改以往的重結果、重概念的形成,更重視學業學習方法的運用和學習能力的提升。
【教學片段】
(五)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領略人性之美
1.眼到:張老師目光盈盈,時刻關注著學生,讓每位學生都能感覺到老師的認可和關愛。
2.腳到:時而緩步,時而急趨,猶如足球場上的裁判員。
3.口到: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師生的交流中,張老師會積極地鼓勵學生說:你真棒!你真行!做得非常好!
【教學賞析】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的榜樣來誘導學生。”教師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張老師通過得體、自然的著裝,熱情、幽默的語言,嫻熟、流暢的動作,為學生在課堂中營造民主、和諧、合作的探究氛圍,為學生的品德修養和能力提升留有充足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江西省浮梁縣洪源中學)
□責任編輯 王金瑞
E-mail:3125293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