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非兒
繪本教學已成為當今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繪本是一種以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致優美的繪畫親密結合而構成的故事書, 符合學齡前兒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習特點,深受幼兒喜愛。多年的實踐,讓我感知繪本教學“三研”之策,能為幼兒打開通向現實世界之外的心靈之門,在其中觀察、體驗、幻想、預測、推斷、述說,充分、自由地享受文學藝術之美。
一、“研”讀教材
優秀繪本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鮮明的風格特點、優美的圖畫造型和精彩的故事情節,教師需研讀教材來深刻挖掘繪本精髓,激發孩子提問、討論、思考,這也是推進幼兒情感、語言、思維發展的前提。
1.領悟繪本核心價值
筆者認為繪本核心價值的意義就在于能為孩子心底投注一抹陽光,讓他們感受到真善美和學會真善美。教師用心研讀繪本,領悟繪本的核心價值,從而確立適宜的教育目標,尤其是情感目標(往往容易被教師所忽視),這點十分重要。比如,繪本《你真好》中描述:霸王龍對薄片龍撒謊之后,心頭涌起了一種異樣的感覺——他的心很疼很疼。“霸王龍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教師此時的提問,拓展了幼兒思維的空間,他們能準確講述因為薄片龍的關心和友善,讓霸王龍產生了歉疚和對愛的渴望,正是教師對故事核心價值的正確把握,使這一環節的提問而引發的思考,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孩子們發現,善良、美好的情感可以讓原本粗暴的家伙深深感動,從而被“你真好”這一股無形又無限的力量所折服。
2.明晰繪本主要特點
優秀繪本都有其鮮明的風格特點,教師在研讀繪本時要明晰如何利用其特點來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充分表達。繪本《爺爺的肉丸子湯》,講述的是奶奶去世了,爺爺忽然想吃奶奶做的肉丸子湯,他在不斷地與人分享中終于掌握了肉丸子湯的做法,同時不再感到孤獨,感受到親情、關愛。繪本通過色彩的變化、細節的改變,剖析爺爺內心由暗到明的心理過程。因此,教學中,教師需依據這鮮明的特點,引導幼兒觀察,發現隱匿在畫面中的細節和難以用語言敘說的精彩紛呈的世界。
3.統籌畫面呈現方式
優秀繪本呈現給我們的故事內容和畫面設計造型是多姿多彩的,教師研讀教材時需要根據故事情節,精確統籌畫面呈現的方式方法,使教學的有效性得以更好體現。教學中呈現繪本畫面一般以逐頁出示方式進行,但視故事內容及畫面情況也可采用局部呈現、對比呈現和并列呈現三種方式。局部呈現即將圖片分割成若干局部逐步展示給幼兒,幼兒往往會產生疑問“這究竟是什么?”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觀察、想象、猜測;對比呈現即將情景迥異、反差明顯的兩幅畫面同時呈現,以引起幼兒產生懸念和問題,進而調動幼兒閱讀的積極性與興趣;并列呈現即將有并列關系的情節同時呈現給幼兒,以便幼兒在最短的時間內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增加教學的效率。比如,繪本《擁抱》里有不同動物抱抱的畫面:兩只長頸鹿脖子繞著脖子,兩只變色龍尾巴卷著尾巴,兩條蛇身體纏著身體,教師同時呈現這些情節,幫助幼兒快速地了解動物間不同的擁抱方法,也讓語言描述更加準確。
二、“研”知幼兒
研究幼兒,了解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前期經驗及興趣愛好,是繪本教學過程中支持幼兒語言學習和探究性思維的基礎。
1.熟知年齡特點
對直觀形象感興趣,好奇,愛探究是幼兒學習的共同特點,但不同年齡段幼兒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必須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來選擇相應的閱讀材料和提問側重點。小班年齡偏小,在色彩、圖片表現上更傾向于簡單、有趣、明亮,在文字內容上更喜歡簡單、重復性的語言和對話的繪本材料;提問側重點往往傾向于復述性的語言對話。中、大班幼兒社會經驗、信息資源、想象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在不斷豐富,教材的選擇應體現故事情節多樣化、邏輯性,敘述更復雜的文學語言,情感更豐富的內容,提問側重點也應關注觀察、思考、表達。個人認為,這遠比故事內容是否講得正確更重要。
2.豐富原有經驗
幼兒的原有經驗決定了幼兒理解閱讀材料的程度,因此,教師在組織閱讀活動之前,要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適時幫助幼兒豐富知識、經驗,使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內容,跟上思維的步伐。如,《城里來了個大恐龍》,如果幼兒對恐龍沒有初步的了解,就很難在教學中領會恐龍最初給城市帶來的恐慌及后面利用自身特點做好事的情景。為此,教師發動家長和幼兒查找恐龍的資料,豐富前期經驗,為教學中幼兒的理解、想象奠定了基礎。
3.跟隨孩子興趣
繪本教學過程中,幼兒往往會對某一畫面產生興趣,有時還會發現爭論,教師應跟隨幼兒的興趣點,及時進行引導,幫助幼兒真正讀懂畫面的內容。比如,繪本《床底下》,幼兒并沒有對教師預設的問題“這些眼睛有什么不一樣?”感興趣,而是對其中的三只眼睛特別好奇:“哇,有三只眼睛”,“太可怕了”。教師隨即提出問題:“你覺得這三只眼睛是誰的?”幼兒眾說紛紜,對整個故事興趣盎然,語言的表現讓孩子天真爛漫的想象惟妙惟肖,思維空間得以更大拓展。
三、“研”究提問
繪本教學是教師以繪本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推動幼兒有效閱讀,提高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教師的提問對有效閱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抓住細節發問
抓住繪本細節進行發問,以引導深入閱讀,是促進幼兒語言、思維發展的核心。比如,繪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動》,講述天鵝、鴨子比賽,看誰能堅持做到一動不動。大風、蜜蜂等干擾他們時,他們依然一動不動,可是當狐貍要把天鵝投入鍋里煮了吃的時候,教師發問,你們發現了什么,天鵝和鴨子誰動了,你怎么知道,為什么鴨子會動呢?孩子依據畫面:鴨子翅膀張開這一細節,準確、極富想象力地描述著鴨子為了救天鵝放棄比賽的情景,并說出生命要比輸贏更重要的深刻人生道理。
2.再現思路追問
繪本畫面所蘊含的信息,成為幼兒打開繪本閱讀大門的鑰匙。教學中,幼兒的觀察讓想象和思考有了憑借,為教師再現幼兒思路進行提問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比如,《大衛上學去》的扉頁,教師問:“這是誰?”幼兒開始不假思索地說:“是媽媽。”教師追問:“是媽媽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后說:“不是媽媽,是老師,因為她站在講臺前面。”同樣,該繪本第一頁,教師問,“大衛在哪里?”幼兒答:“在學校。”教師再次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兒答:“后面畫了黑板,這是學校。”一問一答間,是教師對幼兒思路的正確把握,促使幼兒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想法。
3.把握關鍵設問
繪本以多幅畫面呈現,內容相對集中,畫面與畫面之間聯系緊密,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每一畫面都有全面認知,尤其對于埋下伏筆的畫面、情節突然轉換的畫面,教師可以作為關鍵畫面來引導觀察、探究問題,發展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如在《逃家小兔》繪本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幼兒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怎么變才能讓小兔回家呢?”讓孩子們在角色轉換和大膽猜測中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為幼兒的獨立思考和個人感悟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在畫面和文字的零距離接觸中得以自由馳騁。
繪本教學的“三研”之策,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但只要我們堅持品味教材,讀懂幼兒,用心提問,就一定能讓幼兒在觀察畫面中,判斷和推理故事情節的發展,激發起表達的欲望,激發起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能讓他們的心靈體驗更豐富,語言想象更精彩;也一定能帶領他們在文學的海洋里遨游,在繪本的世界里徜徉。
(作者單位:江西省宜春市直屬機關幼兒園)
□責任編輯 盧筱紅
E-mail:jysluxiaoh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