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都勻市沙寨鄉白櫟次生幼齡林除萌留壯處理,以及對處理后一年間林分每月主要生長指標生長量的分析,結果表明: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的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在一年間的生長量較小,但生長過程呈“S”型生長曲線:(1)地徑生長:除萌留壯后一年間,試驗區林分的平均地徑總生長量為1.5厘米。林分平均地徑3月開始生長,10月后林分平均地徑停止生長。其中,4~7月為林分平均地徑快速生長的月份,7月后林分平均地徑的生長速度(量)開始減小,8月、9月依次減緩直到10月停止生長。(2)樹高生長:除萌留壯后一年間,試驗區林分的平均樹高總生長量為40厘米。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樹高2月開始生長,9月后林分的平均樹高停止生長。其中,4~6月試驗地白櫟次生幼齡林為樹高生長快速生長月份,7月后林分平均樹高生長速度開始減緩,8月、9月依次減緩直到停止生長。(3)除萌留壯處理后,3種處理的白櫟次生幼齡林之間的平均地徑、樹高生長量有區別,但差異不顯著。
關鍵詞:白櫟次生林;除萌留壯;生長期;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 S792.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22.065
白櫟(Quercus fabri)是櫟屬的一個常見樹種,在我國各省都有分布,貴州省是主要分布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北、黔西和黔南等地區,垂直分布主要是在海拔500~1800米的山地、丘陵地區。貴州省現有的白櫟林多是封山育林后萌芽更新形成的天然次生林,由于人為的反復樵采,加之長期以來的粗放經營,許多地區的白櫟次生林都呈現生長不良狀況。除萌留壯是白櫟次生林經營的主要技術措施,可有效促進白櫟次生林的生長。對除萌留壯后白櫟次生林的生長效果,有學者進行過試驗研究,但觀測分析的主要是除萌留壯后林分的逐年生長,缺乏對林分除萌留壯后一年間逐月生長狀況的觀測分析。
本文以分布于貴州省中部都勻地區的白櫟次生林為試驗研究對象,對林分進行除萌留壯處理,逐月觀測林分處理之后的生長過程,分析除萌留壯處理對幼林生長的影響,以及其在一年間的生長規律,為提高白櫟次生林的經營技術水平提供依據。
1 試驗地自然概況
都勻市位于貴州省中部偏南,地處中亞熱帶,海拔高度750~1738米,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平均氣溫15.9℃,大于等于10℃活動積溫4950℃,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無霜期290天以上。
除萌留壯試驗地位于都勻市沙寨鄉白頭村上雞賈5號小班,海拔為1060米,相對高差400米,立地類型組為低中山砂頁巖坡中部,土壤為黃壤,土層厚度70厘米以上。灌木種類較少,主要有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小果薔薇(Rosa cymosa)等。
2 試驗方法
在對試驗地點白櫟次生幼齡林野外踏查的基礎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5號小班作為試驗區,于2011年3月份對白櫟次生幼齡林進行除萌留壯處理。試驗共設置3個不同處理,即不同標準地內每個根樁均選擇較粗壯的萌條,分別保留萌條2株、3株、4株。每個處理設置3個重復實驗,共9個標準地,每個標準地的面積為150平方米。標準地設置后,從除萌留壯處理的次月開始,逐月定期定株測定試驗幼林所保留萌條樹高、地徑等主要生長指標,連續測定12個月,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份為止。外業調查結束后,幼林的平均地徑、平均樹高均采用算數平均法計算。平均地徑、平均樹高的逐月生長,采用凈生長量進行分析。其一年間的生長規律,則采用總生長量進行分析。對各月份不同處理之間平均地徑、平均樹高的差異,利用SPSS軟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地徑生長規律分析
除萌留壯后1年間,各處理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地徑凈生長量,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除萌留壯后,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地徑的生長期為3~9月。3月份開始生長但生長量稍小,4月、5月、6月地徑生長量逐漸增加,7月起其生長量開始減緩,8月、9月生長量逐漸減小。從10月份開始,3個處理幼林的平均地徑生長量均為零,其停止生長的休眠期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2月份,共計5個月。
圖1是依據3個處理試驗林各月平均地徑的總生長量,所繪制的除萌留壯處理后一年間的地徑生長曲線。
從圖1可以看出,除萌留壯后,3個處理白櫟次生幼齡林在一年間的生長過程均呈“S”型生長曲線,其開始生長,生長加快與減緩,以及停止生長進入休眠的規律性,與表1依據各月凈生長量分析的規律性基本一致。
此外,從表1和圖1中可以看出,3種處理白櫟次生幼齡林之間的平均地徑生長量存在一定程度差異,但不論是各月的凈生長量還是總生長量,3個處理兩兩之間的差異均不大,方差分析的結果也表明其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在除萌留壯處理之后的第一年,不同處理對白櫟次生幼齡林地徑生長的影響還未顯現出來。
3.2 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樹高生長規律分析
除萌留壯后1年間,各處理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樹高凈生長量,見表2。
如表2所示,除萌留壯后,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一年間林分的平均樹高生長期:2~9月,2月林分的平均樹高開始生長但生長量稍小,4月、5月、6月、7月的林分平均樹高生長量較大,其中,4~5月的林分平均地徑生長量最大,9月后林分平均樹高停止生長。
除萌留壯后,白櫟次生幼齡林一年間的平均樹高生長規律參見圖2。
從圖2可以看出,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樹高在一年間的年生長過程呈“S”型生長曲線:試驗區林分的平均樹高生長從2月或3月開始且生長量稍小,4月、5月、6月林分平均樹高生長量一次增加,7月后林分平均樹高生長量減小,8月、9月依次減小到停止,9月后直到下一年的生長開始時一直停止生長期。
從表2和圖2中可以看出,除萌留壯處理后一年間,試驗地3個處理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樹高生長量之間存在區別,但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差異不顯著。
4 小結與討論
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的地徑生長期:3~10月,且在3~10月生長過程中,林分平均地徑的生長過程呈“S”型生長曲線:3月林分平均地徑開始緩慢生長,4月、5月、6月、7月林分的平均地徑的生長量及生長速度逐漸增加,8月、9月林分平均地徑較為緩慢或停止生長,進入10月后林分平均地徑停止生長。從以上結論可以看出,4~7月為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的平均地徑快速生長月份,3月和8月、9月為林分平均地徑的緩慢生長月份,其余月份為停止生長月份。
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除萌留壯后這一年間,林分平均樹高的生長期為2~9月,且在2~9月這個生長過程呈“S”型生長曲線:2月林分平均樹高開始生長,4月、5月、6月林分平均樹高的生長量和生長速度逐漸增加,7月林分平均樹高生長速度開始減緩,9月份后林分平均樹高停止生長。從以上生長過程可以看出,4~6月為試驗區白櫟次生幼齡林的快速生長月份,2月、3月和7月、8月為林分平均樹高生長速度緩慢月份,9月后林分平均樹高停止生長。
采取除萌留壯措施1年間,試驗安排的保留健壯萌條2株、3株、4株,這3個處理之間,白櫟次生幼齡林平均地徑、平均樹高的生長量有一定差異,但差異不明顯。因此,本文的分析結果只可供適當參考,尚需做進一步觀測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守焜,陳永伶.優良薪炭速生樹種白櫟的研究[J].江西林業科技,1993,(04):18-21.
[2]劉振西.櫟樹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湖南林業科技,1994,
21(03):64-66.
[3]胡芳名,李建安.湖南省櫟類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經濟林研究,1999,12(02):1-5.
[4]張莉,郭際榮,張向陽,等.河南省天然白櫟資源可持續經營探討[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3,22(01):11-13.
[5]張文武,溫佐吾,袁廷漢.除萌留壯和幼林密度調控對白櫟次生林生長的影響[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9,28(01):9-
13.
作者簡介:禹丹云,苗族,碩士,貴州大學,高教,研究方向:森林培育(次生林經營和社區林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