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蕾
交換生被害謎案
文/梁蕾

美麗的阿曼達·諾克斯
2007年11月1日,意大利中部小城佩魯賈整座城市都喧鬧著、擁擠著,因為這天是意大利的萬圣節,大街小巷里和格里馬納廣場上擠滿了戴著面具和假發、打扮成各種鬼怪與干尸的學生。這座城市里有一所佩魯賈大學,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對年輕的人們來說,這是個瘋狂的聚會之夜,他們擠在酒吧里和廣場上圍坐在一起,徹夜狂歡,卻不知在城邊一個半山坡的二層公寓里,悲劇已悄然而至。
第二天是星期五,也是當地的亡靈節,整個城市開始沉浸在一片安靜的氣氛當中。這天中午,羅曼妮·菲洛梅娜接到來自美國的室友阿曼達·諾克斯的電話,說:“你房間的窗戶被敲碎了,房間里亂成了一片,家里可能遇見盜賊了。”菲洛梅娜和幾名朋友連忙返回了公寓,發現前門敞開著,浴室里還有血跡。諾克斯報了警,隨后她們給室友梅瑞迪思·克爾徹打電話,但手機無法接通。此時,菲洛梅娜發現克爾徹的房門反鎖著,她平時是不會反鎖房門的。下午1點15分,菲洛梅娜的朋友撞開了克爾徹的房門。
眾人被眼前的恐怖景象驚呆了。在逼仄的房間里,地上亂成一片,牛仔褲、外套、女性內衣被隨意棄置在地板上,窗戶被打破,墻壁上和地上到處都是飛濺的血跡,空氣中彌漫著血腥味,克爾徹半裸著躺在地上,身上蓋著羽絨被。
警察隨即封鎖現場,法醫盧卡·拉里的初步檢查發現,克爾徹的身上共有47處刀傷(其中有多處抵抗傷),頸部有三處刀傷,同時還有被勒頸的跡象。這些淤痕表明,其死前曾被人掐住脖子,試圖令其窒息。克爾徹的尸體還顯示她死亡前曾遭到多次鈍器的擊打,并遭到了性侵犯,而兇手的手法極其殘忍,用利刃嫻熟地割開她的喉嚨卻又沒有破壞動脈,克爾徹的死可能并非一刀致命。
最終,法醫拉里的驗尸報告指出,克爾徹的死亡時間是11月1日晚上9點至次日凌晨4點之間,她經歷了一個痛苦而緩慢的死亡過程,在恐懼和無助中,一點一點地失血而死。
死者是來自英國的交換生梅瑞迪思·克爾徹,年僅21歲,來佩魯賈大學之前,她是利茲大學歐洲學三年級的學生。在親人眼中,她非常有愛心,樂于助人,勤奮好學;在朋友眼中,她聰明開朗,心胸寬廣,深得同學的喜愛。她在2007年9月份剛剛從英國來到佩魯賈大學學習歐洲政治和意大利語,在此期間,她交了一位意大利男友名叫西勒尼茲·吉阿科莫,他們一同租住在這棟山坡上的別墅公寓當中,除了他們兩人,公寓中還租住著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其中就有來自美國的交換生,20歲的阿曼達·諾克斯。
諾克斯與克爾徹一樣,也是在2007年9月作為交換生來到佩魯賈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意大利語學習。她們都找到了這間半山坡的二層公寓,成為了室友。
諾克斯天生麗質,在同學們眼中,她是學校出名的交際高手。性格開放的她常常活躍于各種聚會和派對。一名舍友回憶說,當她們在路上遇見陌生男子搭訕時,諾克斯總是用“魅惑的眼神”回應。由于諾克斯處事浮夸,為人圓滑,同學們常常稱她“狐貍般的諾克斯”。

案發現場
剛到大學不久,諾克斯和克爾徹一起參加了一場音樂會。克爾徹因為第二天的考試,中途離開了音樂會,一名英俊的意大利男生坐到了克爾徹的位置上,他名叫拉法埃萊·索萊西托。這次短暫的邂逅讓諾克斯和索萊西托一見鐘情并墜入愛河。第二天,諾克斯便告訴朋友自己“找到一名哈利·波特式的男友”。索萊西托就讀于計算機專業,外表斯文,容貌俊俏,二人被公認為“金童玉女”。但諾克斯或許沒有意識到,她的生活將因為索萊西托而改變。
萬圣節那天傍晚,克爾徹與朋友聚會后感到有點疲憊,便一個人回到公寓房間。在案發當晚,她的男友吉阿科莫以及公寓中的其他三名男生都不在學校,他們分別去了波爾圖和博羅尼亞等地。女舍友羅曼妮和勞拉也分別有不在場證據。諾克斯說當天晚上她在男友索萊西托的公寓過夜,直到第二天中午才一起回到自己的公寓。
公寓門口的監控錄像則顯示,在克爾徹被害當天的確沒有人出入,公寓周圍的環境也沒有外來破壞的痕跡,克爾徹的室友們指出,她雖然人緣很好但卻很傳統,一般只允許男友在自己的房間中逗留,這樣的情況令佩魯賈警方一度陷入了破案的困境。
不過,一名經驗老到的辦案人員發現,與克爾徹最要好的室友諾克斯與她的男友索萊西托在看到破門而入的武裝警察時居然驚呼“郵政人員來了”,神情顯得極為夸張做作,這引起了警方的懷疑。
于是幾天后,諾克斯和索萊西托被帶到警察局進行詢問。

魯迪·蓋德
11月5日,意大利警察扣押了諾克斯和索萊西托進行協助調查,根據二人的口供,他們在案發當天的下午1點最后一次見過克爾徹,之后諾克斯便到男友住處一直待到第二天上午11點才返回。
就在警方緊密調查的同時,克爾徹的父親也從英國趕到佩魯賈,他向警方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線索。女兒曾多次在電話中向父親抱怨,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諾克斯喜歡帶自己的男友回宿舍,并且經常用曖昧的話語挑逗她。

受害人克爾徹
這個線索更加堅定了警方的猜測,他們不再將搜索范圍局限于案發現場,而是在宿舍周圍數公里內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排查。終于,一個有力的證據浮出了水面:在當晚離案發公寓一公里外的一個停車場的錄像中出現了三個人的身影,其中兩個赫然是聲稱在男友家從未出門的諾克斯和她的男友索萊西托!當這段錄像在諾克斯面前播放時,諾克斯先是說案發當晚她和男友索萊西托確實一起在自己的公寓,兩人吸食了大麻,并在電腦上看了會兒電影,但沒有見到克爾徹。但經過電腦專家鑒定,諾克斯說了謊,因為電腦根本沒有打開過。
接著,諾克斯在隨后的口供中承認,自己案發當晚在公寓里目睹自己同克爾徹打工的酒吧老板盧蒙巴和克爾徹一起進入了房間,不久后便聽到克爾徹的尖叫聲。11月6日,警察逮捕了盧蒙巴。盧蒙巴在監獄里蹲了兩個禮拜后,一名瑞士商人看到媒體報道,主動前往警局為他作證,因為當晚他一直和盧蒙巴在他的酒吧喝酒聊天。盧蒙巴立即被無罪釋放,隨后,他起訴了諾克斯的誹謗行為并勝訴。
12月,警方在案發公寓中發現了一把經漂白水洗過的刀。經過檢測,警方在刀柄上發現了諾克斯的DNA,而刀刃上則檢測出了克爾徹的DNA。案發47天后,警方還在公寓內找到一枚克爾徹胸罩上的搭扣,鉤子上也發現了諾克斯和索萊西托的DNA。同時,警方根據被害人克爾徹陰道內檢測到的DNA樣本,從資料庫中確定了另一名嫌疑人:來自科特迪瓦的魯迪·蓋德。案發后,蓋德立刻逃離意大利前往德國,但因為在德國坐火車時逃票被捕,并迅速被引渡回意大利受審。
諾克斯和男友的嫌疑迅速上升,實際上在搜證過程之前,二人就已經于11月6日被逮捕。在警方持續的審訊下,諾克斯簽下了供認書,她的男友索萊西托喜歡追求刺激,喜歡多人的性游戲,深愛著索萊西托的諾克斯無法拒絕男友的變態要求,最終也與索萊西托沉迷其中。來女友公寓探望的索萊西托一眼就看上了克爾徹,并開始與諾克斯共同計劃引克爾徹上鉤。但生性單純的克爾徹委婉地拒絕了索萊西托的引誘,這使他勃然大怒。于是,索萊西托找來有同樣愛好的蓋德,制訂了一個迷奸克爾徹的計劃。
11月22日,諾克斯書寫的供述被CNN等媒體刊發出來,但諾克斯隨即迅速通過律師發表聲明,稱自己所作供述是在自己極度緊張、壓抑,并被警方恐嚇的情況下作出的。
2008年7月11日,意大利當地檢察官正式起訴了諾克斯、索萊西托和蓋德三人,罪名是謀殺梅瑞迪斯·克爾徹。檢控官朱利亞諾向法官描述了案件全過程。2007年11月1日晚,諾克斯邀請男友索萊西托及另一名性伴侶蓋德前往自己的公寓。當發現公寓里其余六名舍友不在時,吸食過大麻的諾克斯主動邀請克爾徹加入他們的“瘋狂宴會”,保守的克爾徹拒絕了諾克斯荒唐的性要求。惱羞成怒的諾克斯伙同另外兩名男性沖進克爾徹的房間。根據對房間血跡和克爾徹身上傷痕的分析,當時索萊西托從背后扣住了克爾徹的雙手,蓋德用手掐住她的脖子,并將其強奸。然而,瘋狂的諾克斯在大麻的作用下,神經變得非常興奮,粗暴地將掙扎中的克爾徹割喉殺害。隨后他們特意將房間弄亂,并盜走一些財物,偽造成劫殺案。三人逃走前,用被子蓋住克爾徹,任憑她在長達三個小時的痛苦中流血致死。
曠日持久的官司正式開始,英國和美國的媒體也開始就諾克斯是否有罪打起了口水仗。原因很簡單:諾克斯恰好是美國公民,而被害者克爾徹是英國公民。由于諾克斯相貌出眾,所以她被冠以“天使面孔殺手”的大名。
同年8月28日,蓋德被快速審判,獲刑30年。而對諾克斯和索萊西托的正式審判,拖到了次年的1月16日才開庭。諾克斯重復了對自己的供詞的辯解,并聲稱,審訊時警察對她進行辱罵,還用她的頭撞墻,她才稀里糊涂地說了那些話。意大利警方當然不認賬,但這一來,口供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就要看物證了。
在第一次審判中,本案中的物證可以說是相當“充分”的,檢方在法庭中共出示了五樣關鍵物證。

1號物證:兇器
意大利檢方出示了一把在被害人房間里找到的刀具,并聲稱在刀把上檢測到了諾克斯的DNA,而刀刃上有被害人克爾徹的DNA。

2號物證:文胸搭扣
檢方出示的第二項證據是一個被害人文胸上的搭扣。這個搭扣是在被害人房間找到的,而且也被證明是從被害人克爾徹身上所穿的內衣上撕下來的,而這個搭扣上有諾克斯的DNA。

3號物證:浴室血足印
該足印是在浴室門口的一塊防滑墊上發現的,檢方認為這與索萊西托的足印一致,也證明他曾經在案發時到過現場。

4號物證:破損的窗戶

5號物證:房間血鞋印
第5號物證是現場發現的另一枚帶血鞋印。該鞋印是在被害人克爾徹的房間里提取到的,檢方認為這屬于索萊西托。
2009年12月4日,經過11個月的仔細審理后,佩魯賈法庭宣布,通過14個小時的商議,法官認定諾克斯和男友索萊西托盜竊、強奸及謀殺罪名成立,分別被判入獄26年和25年,并向受害人家庭賠償440萬歐元。
聽到宣判結果的諾克斯倒在辯護律師的懷里痛哭流涕。其男友索萊西托則面無表情,麻木地看著自己的家人。
隨后,諾克斯上訴。庭審中,檢察官要求維持諾克斯有罪的判決,并判處諾克斯六個月的日間單獨監禁。同時要求法官將索萊西托原本25年的徒刑,延長為無期徒刑,外加兩個月的單獨監禁。此時的諾克斯面無表情,一動也不動地坐著,仿佛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來面對自己的獄中生活。
這件充斥著美女、暴力、血腥、性和毒品等諸多元素的案件,從一開始就引起了意、美、英等國媒體的關注。2008年,諾克斯被意大利民眾票選為“年度人物”,甚至超過了出生于意大利的法國總統夫人布呂尼。然而人們沒能預測即將發生在諾克斯身上的戲劇性變化。
諾克斯的家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他們接到了華盛頓政府官員聲稱“是時候介入”的電郵,但并未透露相關官員資料及介入方式。同時,來自美國的19名法醫物證專家對檢方提出的證據進行了重新審視,認為這些證據完全站不住腳,并向法官寫信要求重審。2010年4月,諾克斯和索萊西托向意大利法庭提出上訴。
2010年12月18日,意大利上訴法庭開庭受理諾克斯和索萊西托的上訴。法官克勞迪奧·赫爾曼表示,這宗謀殺案案情復雜,存在“合理懷疑”,應該重新進行證物鑒定。
2011年1月,法庭指派了另外兩位來自羅馬第一大學的法證學專家,對物證重新進行了鑒定。
1號物證:DNA含量過低,無法確定。對于檢方提供的兇器,辯方認為刀刃與被害人身上的傷口并不完全吻合,刀刃上遺留的疑似血跡的樣本量太小,無法確定DNA來自于死者克爾徹。而刀原本屬于諾克斯做飯時使用的工具,刀柄上出現她的DNA很正常。
2號物證:胸罩被污染。辯方認為這個胸罩搭扣是在案發后六周才在現場被發現的。期間難免會讓這個搭扣沾染上其他的DNA。
3號及5號物證:鑒定錯誤。法證專家弗朗西斯科·芬奇認為,那兩個血足印純屬鑒定錯誤,它們并不屬于第二被告索萊西托,反而與另一名被告蓋德才是匹配的。最突出的理由是,索萊西托的一個腳趾屬于畸形的錘狀趾,而這一點并沒有在足印上體現出來。
4號物證:取證不規范。在法庭上,辯方專家證人現場模擬了破窗過程,由于窗戶被打破的方向不同,破碎的方向也就不同。而就本案來說,辯方認為這是蓋德從外面打破的,而不是諾克斯從內部打破的。
另外,辯方指出,意大利的鑒證人員在現場搜集證據時前前后后犯了50多個錯誤,沒有遵循“收集和分析DNA證據的國際標準”,這些所謂的證據很可能是被現場環境污染所造成的。
基于如上理由,兩位法證專家鄭重向法庭建議,上述證據的效力在本案中應該不被承認。
除此之外,辯方認為意大利警方在逮捕諾克斯的時候沒有向她告知自己的權利,并且在審訊中使用了剝奪睡眠、脅迫等逼供手段。
這一系列的辯護,頓時使得審判的局面迅速扭轉。2011年10月3日,在意大利佩魯賈地方法院,經由陪審團聆訊后,法庭宣布檢方所指控的阿曼達·諾克斯的謀殺及其他罪名均不成立,諾克斯被當庭釋放。此時,距諾克斯被拘捕已經過了四年時間。
10月4日,諾克斯返回家鄉西雅圖,在機場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她的律師宣稱她完全無罪,并且強調她與被害人之前的友誼。四年的牢獄之災,讓這個曾經年輕、貌美的女孩兒倦容滿面,連那雙曾經幽藍的眼睛也變得空洞無神。她聲淚俱下地說:“謀殺、暴力、性變態和漠視生命,那都不是我,我沒有盜竊、強奸,更沒有殺人,我不應該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剝奪生活和未來。”
性、巫婆、女惡魔,狐貍一樣,這些都是美國、英國和意大利的主流媒體頭條在播報諾克斯案時使用的熱詞。而數年后,諾克斯人生出現戲劇性的翻盤,令各國媒體又掀起了一輪議論的狂潮。

索萊西托出庭
美國媒體報道稱:“天使應該回到自己的家。”《紐約時報》認為,諾克斯沉冤昭雪,是對意大利的一場羞辱:警察業余,法官缺乏抵抗力,司法脆弱;英國《衛報》質疑意大利法庭幾乎從未傳達明確的結論,給案件留下太多想象和探索的空間;意大利《新聞報》認為新判決無異于一劑苦藥,值得意大利司法系統反思。
在各路媒體的紛爭中,阿曼達·諾克斯撰寫了自己的回憶錄,從計劃留學意大利開始寫起,整本書詳細記錄了她在意大利的生活、學習情況,特別重點回顧了案件的整個過程。英文版于2013年4月出版,書名為《Waiting to Be Heard: A Memoir》。中文版書名是《等待傾聽——阿曼達·諾克斯回憶錄》。
按照這本書的描述,阿曼達·諾克斯,一位普通的美國女孩,2007年懷揣著夢想來到意大利佩魯賈開始了她的留學生活。充滿憧憬的她探索著新鮮的生活和新鮮的自己,包括一些戀愛和一夜情。但幾個月后,室友被殘忍殺害,自己成為主要的嫌疑人,她的人生被徹底打亂。她誣告自己的老板是因為遭遇了警方和檢控官“車輪戰”式的審問,對她造成巨大精神壓力,被迫作出的錯誤指認。她只學習了兩個月的意大利語,在沒有翻譯人員、沒有律師的情況下,面對警方拒絕提供食物和水,用威脅的口吻對她進行了長達14個小時的審問,筋疲力盡的她不得不用意大利文簽署供詞。審問中,警方還對諾克斯進行了身體檢查,“錯誤”地告知她患有艾滋病,要求她將自己的性伴侶一一列出。檢控官根據這條錯誤的檢測報告,強調她的殺人動機是靡亂的性生活,媒體也開始大肆報道她的私生活。漫長的審判過程讓她不堪重負,一次次的開庭審理折磨著這個20多歲女孩年輕的心,她在親人和朋友的信任和支持下度過了獄中的生活。
這本回憶錄站在當事人諾克斯的視角,敘述了整個事件的完整經過,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與之前媒體的報道大相徑庭,一經出版便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諾克斯再次成為全球矚目的人物。
這段疑案并未到此結束。意大利最高檢察院檢察長稱對無罪判決非常失望,并將繼續開展調查并上訴至意大利最高法庭。而被害人克爾徹的家人也表示要找到真正的兇手。
2013年3月,最高法院推翻上訴法院二審無罪的判決,決定將案件發回重申。按照意美兩國法律,意大利無法強迫諾克斯到庭受審,只能在判決有罪后要求引渡。
2014年1月,上訴法院作出第二次判決,諾克斯謀殺罪成立,判處其28年6個月監禁。辯方不出意料地再次上訴。
直到2015年3月27日,意大利最高法院宣布了美國留學生阿曼達·諾克斯涉嫌殺害室友梅瑞迪思·克爾徹案的終審判決,嫌疑人諾克斯被宣布無罪。這樁歷時八年的離奇案件終于塵埃落定。
意大利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為此案畫上了句號,人們的質疑卻沒有消失。在近八年的審理過程中,人們關注的焦點從事件本身轉移到不斷推翻自己判決的意大利司法體系,甚至有人懷疑,意、美、英三國關系影響到了該案的司法公正。
死者克爾徹的家人對如此確定的結果被如此徹底地推翻表示震驚,但表示會尊重法庭的裁決,同時不會停止搜尋真相。然而整個案件的中心早已不是受害人克爾徹,而是頭號嫌疑人諾克斯。
從案件開始直到現在,大部分媒體上展示的信息多是將諾克斯當作兇手進行描述,案件曾疑點重重也曾言之鑿鑿,對意大利司法的漏洞和美國陰謀論至今都有人在爭論,諾克斯的《等待傾聽》則展示了事件的另一個側面和當事人的心聲。也許,我們不能評判什么,事情的真相仍然是一個謎。如果諾克斯不是兇手,誰來為這個姑娘八年的遭遇負責?如果諾克斯憑借美國的強大逃脫了所犯的罪行,表現出如此的冷漠與冷靜,又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
這個案件也讓人意識到,在工作中克服成見與偏見,承受輿論與權威的壓力,客觀而嚴格地遵守工作程序,是執法人員應該恪守的崇高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