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可智
執勤交警自身安全防護
文/孫可智
交通民警傷亡事故屢屢發生,看著這些慘痛的案例,每每都是既痛心又氣憤。痛心的是寶貴的、鮮活的生命離我們遠去,惋惜的是如果民警再提高一點警惕,安全防護再齊全有效些,那么他們就不會那么輕易離我們遠去;氣憤的是那些不法分子的可惡行為。痛心和氣憤不可能化解現實中的難題,只有在痛定思痛中尋找原因,才能更好地把交通民警自身安全防護抓好、抓牢,從而全面預防和減少交通民警傷亡事故的發生。
(一)不法分子的挑釁。很多交通違法人員在交通民警用手勢示意他們停車檢查時,他們就是不停,還有的對著交通民警加速沖過來,嚴重時會把交通民警拖行幾百米,造成民警當場身亡。還有就是有些年輕氣盛的交通民警對交通違法者窮追不舍,交通違法者處于慌亂當中,很有可能會造成傷亡事故的發生。
(二)部分民警自我防護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1.在路面查車時,對存在的安全隱患認識不足,缺乏必要的警惕性,如處理交通事故時沒有設置警戒線,執勤時站位不當,攔車檢查太隨意,對執勤中潛在的危險和突發事件不能夠及時預測和處置等;2.在執行任務過程中,不按規定佩戴安全防護裝備,操作不規范,如不按規定封閉事故現場,不按規定設置警示標志、反光錐筒等;3.執勤中安全防護分工不明確,措施不到位,出現顧此失彼現象,容易發生意外傷害事件等。這些安全隱患,嚴重危及執勤民警的自身安全。
(三)查糾違法行為時遭遇闖卡或暴力抗法。交警在路面執勤查處違章車輛時,由于機動車駕駛人本身存在一些違法行為,比如酒駕、假牌、套牌等,害怕被交警處罰,為了逃避檢查,不惜以身試法,加大油門猛沖或掉轉車頭逃跑。一些有案底在逃人員,與交警在道路上“遭遇”,為逃避法律制裁大多鋌而走險,惡意闖卡、抗法襲警。少數道路交通參與者素質低、法律意識差,面對交警的詢問情緒激動,拒不配合交警的工作,強行闖卡、公然襲警。
(四)勘查事故現場時發生“二次事故”。工作中,民警一旦接到出警命令,就必須立即在最短時間內趕赴現場處置。但部分民警在處警前,沒能檢查車輛性能是否良好、勘查設備是否齊全有效、著裝是否符合規定要求。特別在雨、雪、夜晚等惡劣天氣處警時,人一到現場,便將警車隨意停放,沒有按事故現場勘查和民警執勤執法的要求規范進行。由于受到路況差、能見度低以及受害人親屬情緒激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事故現場危險程度評估不充分,一些行經肇事路段的車輛看不清路面情況,來不及采取安全措施就直接撞向執勤民警和車輛,引發“二次事故”。
(五)勤務裝備落后,存在“先天”不足。交通勤務裝備是民警安全的最基本保障,在路面執勤執法工作中,它對于民警的安全防護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現在有的交通違法行為不僅是單純地違反交通法規,還會混合刑事和治安案件,而執勤交警人身安全的防護措施仍然只是反光背心、錐形筒等。有的基層單位對勤務裝備配置重視不夠,沒有足額配備反光錐筒、警戒帶、警示燈、交通安全提示牌、發光棒等裝備;而有的單位雖然配備有一定數量的裝備,但由于長期沒有得到有效的維護,已經失去了其應有的效能,也容易導致民警受到傷害。
在認真總結并吸取近年來交通警察因公犧牲的教訓的基礎上,應重點圍繞道路執勤、查處交通違法行為、攔截檢查犯罪嫌疑車輛和處理交通事故等環節,提高民警防護意識,加強技能培訓等,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執勤執法中的傷亡事故。
(一)加強安全教育,提高防護意識。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門,特別是領導同志要高度重視交警執勤安全防護工作,把保障交警人身安全作為重要職責,采取舉辦專題講座、標兵示范和制作掛圖、教學光盤等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經常性的教育培訓。要確保每名民警準確理解、熟練掌握、正確使用、嚴格執行。
(二)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實戰能力。交警部門要組織民警開展執勤執法、事故處理、車輛查緝戰術、執勤與防護裝備使用等方面的系統培訓,以及警用裝備的設置、警車安全停放、事故現場指揮疏導、民警間協調配合、現場安全撤離、安全站位等方面的演練,落實路面執勤執法“三規范”(執法用語規范、指揮手勢規范、執法裝備規范),解決民警在執法形象、執法態度、執法用語、執法程序、執法安全等細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提高民警在各種環境,尤其是雨、雪、霧等惡劣天氣條件下的安全防范意識及應急處置能力。

(三)嚴格管理,規范路面執勤執法。一是要求民警上路執勤執法中嚴格執行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執勤執法工作規范》《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落實交通民警安全防護的各項要求,避免因防護疏忽或防護措施不到位而導致意外發生。二是要求路面執勤民警駕駛執勤車輛巡邏時必須開啟警燈,在執勤點和事故現場前后方要按規定規范擺放警示標志或反光錐筒,嚴禁強行追車檢查,嚴禁在行車道上攔截、檢查車輛或處罰交通違法行為,切實增強自我保護防范意識,杜絕因疏忽造成人身傷害事故的發生。三是對機動車駕駛人拒絕停車接受檢查并強行沖卡的,應通知前方執勤站點組織攔截,不得站在車輛前方強行攔截,或攀扒車輛,強行責令機動車駕駛人停車。四是夜晚開展執勤執法工作時地點選擇要安全。晚上原則上要選有信號燈的路口,利用紅燈的時機查車,確需在路段上查車時,要選擇有明亮路燈的道路;對摩托車的檢查,應選擇車速不快的次干道或小巷。五是處理交通事故現場要先設置好警戒區域再開展其他工作。實行“三次”警戒方式,即在來車方向距現場50~100米設置“事故現場”的警告牌,距現場20~30米設置反光錐,在來車方向事故現場邊沿放置開啟警燈的警車;事故現場要用反光錐或警戒帶劃出警戒區,必要時請求路勤民警管制交通。六是要求路面執勤民警在面對持刀、持槍的犯罪嫌疑人時,要保持冷靜,能當場制伏的更好,沒有制伏把握的應先放行請求支援,同時牢記對方特征,或用攝像機取證,然后尾隨,向其他民警求援或向110指揮中心報告。

(四)堅持科技強警,配備防護裝備。維護交通警察的執法權益,除了技能上的培訓,還應結合本地實際,積極爭取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保障安全防護裝備經費投入。要進一步完善交通監視、控制和誘導系統,充分發揮流動測速儀、視頻監控系統等科技裝備的作用,提高非現場執法能力,避免與違法當事人的正面沖突。要充分利用對講機、警務通、視頻監控系統等科技手段,提高布控、截獲嫌疑車輛快速反應能力。要配齊、配足執勤必需的反光背心、錐形筒、警示標志牌、阻車器等防護裝備,確保交警執勤執法中的生命安全。
(五)加強與媒體的溝通,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對少數不法分子侮辱誹謗、圍攻毆打、故意傷害甚至暴力襲警的典型案件,及時將其違法犯罪事實和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曝光,使目無法紀、企圖以身試法者受到震懾和警示。此外,要規范輿論監督方式,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督管理,減少和消除社會公眾對警察的誤解和偏見,為交通警察履行職責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引導公眾尊重警察執法權威,營造良好的執法環境。
總之,只有提高執勤執法人員自身安全防護技能,關注每一個細節,消除每一個隱患,減少每一起涉警傷害,給予每一個交通警察更多的人文關懷,積極鑄就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才能讓交通警察更好地成為良好道路交通秩序的忠誠守護者,減少流血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