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娟
于春奇:跋涉在篆刻藝術之路上
文/王娟

拿起一枚枚于春奇大哥的篆刻作品細細打量時,帶給你的是美的享受。他的篆刻作品,朱文的精致優美,白文的拙樸淳厚,朱文與白文搭配的,則相映成趣,優美與淳樸兼備,陰柔與陽剛俱現,可謂均衡和諧。他的作品刀法犀利,疏密有度,精細的細如絲發,婉轉優雅,宛如形銷骨立臨波起舞的仙女;粗獷的渾然天成,質樸原始,酷似敦厚踏實、博學佛心的哲人。認識于春奇大哥,也就跟著他認識了許多篆文,見識了篆刻藝術的力與美。
于春奇是河南省三門峽市公安局峽東分局的一位退休民警。他面容富態,慈眉善目,說起話來不緊不慢,有條有理,加上他特別喜愛放聲大笑,這些特點都使他外表活像個彌勒佛。他為人謙虛又低調,這又為他迎來了好人緣和好口碑。無論是峽東分局的民警同行,還是義馬周邊的書法篆刻界,提起于春奇,人人都挑大拇哥:“老于啊,那真是個好人!”
于春奇大哥為人和氣。他的好脾氣和他多年來埋頭鉆研書法篆刻,心靜氣定、專注淡然不無關系。他家的茶幾上、架子上、桌子上到處擺著他完成和未完成的篆刻作品,讓人忍不住要一一拿起來觀看。每看一幅,都會帶給人不同的驚喜。我問大哥:“您沒有刻過完全相同的字,用過完全相同的格局嗎?”一旁的他微笑著說:“我現在依然是抱著練習的心態去刻,所以,喜歡挑戰自己,力求章章不同、印印新穎。篆刻純粹是我的業余愛好,我認為我還屬于業余水平,加上本來就是自學的,不能算啥多有名。”
這句話低估了他自己。他說自己業余,可篆刻界的行家同仁、他周圍的熟人朋友們可都不這么認為,要知道,他的作品可是多次在全國性的書法展覽比賽中獲過大獎的。他為人又如此謙虛低調,并且應人所求,刻印弄章從不索取一分回報。求章的人如果沒有印石,他往往還要搭上買石的錢,這可見他的人品和好客。他的愛人董宜清大姐笑著替他解釋:“他這些年忙忙活活,圖個啥?就落了個好人緣!”說罷,老夫妻倆會心一笑。我暗自心想,能落下個好人緣,比起錙銖必較而言,無疑更符合一個藝術家所追求的德藝雙馨,更是一種藝術人生的追求。
于大哥把退休生活過成了一種藝術,這不能不說和他的好人緣和無私很有關系。除了以石言志,以刀代筆,用刻刀在一方方青石朱印間篆刻寫意退休生活之外,頻頻獲獎之后,于大哥在義馬及周邊的書法篆刻界慢慢有了名氣,在他的帶動下,義煤集團職工和義馬市好些人也學上了篆刻。大家利用業余時間,一起交流,一起鉆研,學習篆刻藝術的勁頭十足。2014年以來的三個夏天,于春奇都免費為義馬市老干部局和義馬市老干部書法協會舉辦的“義馬市老干部書法學習班”講授“怎樣學篆刻”和“書法中用印”的課程,一講就是兩個月的課,學員免費聽課,不限老幼。他對篆刻的酷愛和藝術成果,給學員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的課程也鼓舞了一批人對篆刻和篆書的興趣,提升了大家的藝術鑒賞和藝術實踐能力,帶動了義馬市、義煤集團、峽東公安分局、義馬市公安局及周邊的職工、民警、老干部熱愛藝術、參與企業文化和公安文化建設的濃厚興趣。
于春奇說,公安民警更要有精神、有文化。日常創作中,他雖然也寄情于山山水水,但他更偏愛創作警察題材的作品。在他的帶動下,峽東分局好幾個民警也迷上了書法、篆刻,有的還慢慢嶄露頭角。
篆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中國象形文字的圖騰和傳承。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研究篆刻,就必須對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對漢字的象形藝術和結構形式的魅力加以了解。篆刻藝術按照功能分類,主要有三種:印章、篆刻書法藝術、書法中用印。這里面,學問挺大、底蘊挺深厚的。
而于春奇走上篆刻之路,純屬偶然。回顧來時之路,他也真算得上是自學成才。
這個偶然萌發于2000年的一天晚上,于春奇正在單位值班。他隨手翻閱一份公安報刊時,看到了民警的一幅篆刻作品。那種方寸之間的鏤空、曲線、布局的藝術美感,深深吸引了他。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他喜愛篆書已經很久了。他想:“篆書是為篆刻而生的,不會刻只會寫總是種遺憾。我要是也能刻出這么好看的字,那該多好啊!”
說干就干,沒有工具,他就自己瞎琢磨,找來一把鋼鋸條掰斷,在鋸條后半部纏上厚厚的膠布,一把有點不像樣但也很鋒利的刻刀就做成了;沒有字帖,他就收集報紙、雜志上別人的篆刻作品;沒有石材,他就到分局隔壁的工地上撿些磚頭,把磚頭摔成小塊,再在磨石上磨成小方塊當印石。練手階段,難免會刻壞,買了印石要是刻廢了就可惜了;沒有老師,他決心自學。
從此,于春奇有了個業余時間的最愛。燈下,鋒利的刀尖把他的手刻出了一道道傷痕,簡陋的刻刀把他的手指磨出了一個個血泡。不知道刻廢了多少塊磚頭,終于,他能順利刻出一方方磚頭篆刻作品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師傅引路。專業書不好買,到處參觀學習也不現實。于春奇的老家在洛陽,為了提高篆刻水平,經人介紹,他利用回洛陽的機會,專門跑到中國最大的遺址公園——洛陽隋唐遺址植物園的篆刻廣場。在那里,老師們的篆刻作品被放大幾十倍幾百倍,矗立在篆刻廣場,向游人展示著中國篆刻的藝術美,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于春奇認真觀察、細心品味老師們的每一方作品,曾和他同在煤炭系統工作的退休書畫教師張欣雨精美的作品感染了他,他決定,拜張老師為師!
輾轉找到張老師后,于春奇發現,張老師人挺好,收徒不收費,只是為了傳承和交流。張老師細細打量了于春奇帶去的幾枚篆刻作品,覺得他在篆刻方面很有天賦。在惺惺相惜的情感促使下,他倆越談越投機。張老師欣喜地送給于春奇一把專業刻刀和《篆刻學》《篆刻藝術》《說文解字》等專業書籍。
有了稱心的刀,于春奇手不釋卷地刻苦研究琢磨齊白石、吳昌碩等篆刻大師的作品,研究臨摹秦璽漢印的章法和歷代篆刻流派的藝術風格,力求將筆情刀趣呈現在方寸篆刻之間。他的努力體現了一個規律:大凡人身上藝術潛質的挖掘,一靠興趣,二靠悟性,三靠勤奮。有興趣,再苦也不會覺得苦;有悟性,技能才會突飛猛進;而前面這兩樣,又都離不開勤奮,不勤奮如何出成績?
在磚頭上練已經不過癮了,于春奇開始買相對廉價的青田石刻制成品。經過苦讀鉆研,加上與在篆刻網上結識的北京、遼寧、山西、江西、山東等地的老師指導切磋,于春奇的篆刻技法突飛猛進。他先后創作了“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可愛的中國”“社會主義好”“中原風采”“崤函風情”“煤城集萃”“警察天地”“警營文化”等專題篆刻作品。2005年,全國煤炭系統在淮北舉辦書法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于春奇在義煤集團工會領導的鼓勵下,報送了自己的幾方作品。沒想到,他的作品順利入選,并得到了行家們的肯定。
這下,于春奇對篆刻更有自信了。他不停地練習書法,練習刀工,看書學,上網學,參觀學,成了徹頭徹尾的篆刻迷。隨后的幾年,他先后在國家、省級、市級報刊上發表篆刻作品百余方,并多次獲得由全國、省、市書法家協會主辦的書法聯展大賽優秀作品獎,“中原書法篆刻大賽”“當代印社聯展大賽”等優秀作品獎。他的作品登上了《人民公安報》《家園》等報刊。慢慢地,他成了全國公安藝術界里小有名氣的篆刻家。
201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隨后的一個多月里,他陸續完成了“黨繪藍圖”“祖國萬歲”“祖國處處氣象新”“執法為民”“道德為師”“人民警察愛人民”等30多方作品。他從中精選出的“人民警察愛人民”等八組作品,在參加全國公安機關離退休干部書畫作品大賽中,榮獲一等獎,受到了時任國務委員、公安部長孟建柱,副部長劉金國等部領導的親切接見、頒獎和合影留念。這次比賽,全國離退休民警只有10個人獲得一等獎,他是河南省參賽選手中唯一的一等獎得主。2015年,他還自費到印刷廠印了《于春奇印痕》和《于春奇篆刻二十四孝》兩本篆刻小冊子,以便和其他篆刻愛好者交流。
說起他鉆研篆刻這些年的經歷,他說,妻子一開始并不支持,篆刻的基礎活實在太臟了!他開始用磚頭,后來用青田石,為了省錢,他都是自己磨制印石。這得先把磚頭或青田石鋸成小方塊,然后用砂輪手工粗磨,再用砂紙細磨。一塊印石制作出來,不僅他成了灰人,屋里屋外也落了一層灰,愛干凈的妻子可沒少抱怨。但是,自從看到老于的作品能參賽和入展,而且生活中很多朋友前來登門求章,現在,妻子不僅不再埋怨他,還會在他手頭忙不開的時候,搭把手替他磨磨石頭。
于春奇現在的創作熱情很高,2006年以來,他已經刻了六十余方作品。他說:“人退休了,總要有點精神追求。想越走越遠,就要把握時代命脈,多創作有個性的作品。”
于春奇大哥有個響亮的筆名,他的筆名特別符合他憨厚樸實的個性和踏實勤奮的藝術追求,叫耕石。這個筆名恰合了他附注在篆刻藝術上的感情,象征他把自己比喻成辛勤耕耘的黃牛,把方寸大小的石頭當藝術之壤,精心打磨篆刻作品,收獲藝術豐碩成果的內涵。
于春奇大哥退休后曾為自己寫過一首打油詩:“愚人離崗操刻刀,方寸天地任逍遙,治印健身兩相益,晚年生活樂陶陶。”愿于大哥在“耕石”的篆刻藝術之路上越走越遠,越登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