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一場與浪漫童話的邂逅法國科爾馬小鎮
劉少才
如果是第一次到法國,任何人都會想到巴黎看看早已名揚四海的艾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盧浮宮、凱旋門、協和廣場等,這些文化傳承的地方固然值得一看,但千萬別錯過法國很多名城小鎮,有的小鎮不看會后悔莫及,科爾馬小鎮(Colmar)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應該看過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吧,影片中的小鎮原型就是科爾馬。當年宮崎駿為了拍攝影片特地以法國東部為中心進行了為期12天的采風之旅??茽栺R位于阿爾薩斯大區,是上萊茵省首府。雖然是個法國小鎮,建筑卻充滿了德國風格,這還得從它的歷史講起。
最早可以追溯到查理曼(742年-814年)統治時期,歷史上,科爾馬地屬阿爾薩斯地區,與德國只有咫尺之遙,地處法德交界,在動蕩的20世紀,變換了17次統治者才最終歸屬了法國。也許正是因為歷史上的屬權交錯而產生的文化攪拌作用,才造就了今天科爾馬與眾不同的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
沒去前,筆者也想到這童話般的小鎮,一定很好看,具體怎么個好看,不得而知。導游說過一句話,足以讓我們知道科爾馬鎮是何等的漂亮,他說:“明天到科爾馬,今晚千萬別忘了給相機電池充電!”
當親臨其境時,才發現,科爾馬鎮宛如童話故事場景的現實寫真。整個鎮上,建筑色彩斑斕 ,鵝黃、粉藍、草綠、艷紅的雙層“木筋屋”,仿佛調色板般緊挨著清澈的河流,如同大師筆下的水墨畫,觀之讓人心曠神怡。
科爾馬位于萊茵河支流伊爾河以西,孚日山以東,地處平原。人口連郊區在內只有8萬多人。小鎮除了風景如畫外,還是法國乃至歐洲排得上號的葡萄酒市場。
科爾馬鎮原始設計也與眾不同,主街區是由許多不規則形狀的廣場組成的步行區,廣場之間的道路穿插著圣馬丁教堂 、人頭屋等歷史名勝,不用刻意去尋找,走著走著就有一個驚喜等著你??茽栺R鎮除了千姿百態的人文建筑,還具有法國獨有的浪漫情愫,但它的浪漫還不僅僅在于香水、燭光、劇院,更源于河流與鮮花。

伊爾河支流酪赫河從科爾馬鎮內靜靜淌過,清清的河水蕩滌了浮躁的塵埃。一個城市有了河流便有了靈氣,小橋流水 底船輕輕駛過。一座座房屋的倒 科爾馬的靈性來自于這條運河, 繞在一個美麗姑娘身上的溫柔的 端上都一脈相承的有鮮花裝點,在運河的任何一個位置定格快門,都是一幅無與倫比的清新畫面。
而河道中最精華的部分,莫過于“小威尼斯”,它是科爾馬最浪漫的區域,寧靜、安詳、美好、動人……這里到處都是花團錦簇的優美景觀,當地人使用像威尼斯人的平底船(威尼斯稱為貢多拉),在河面上滑行作為交通工具,所以名為小威尼斯區。
在科爾馬,人們似乎對鮮花有一種說不清的偏愛,據說這種偏愛源于這里一度發達的園藝業。河道兩岸是一排排整齊雅致的小屋,河上小橋靜臥。而每一座橫跨酪赫河的小橋,每一個??坑未拇a頭,每一戶臨近河岸的人家,都被裝扮得花團錦簇,凸顯出浪漫的格調。
雖說科爾馬是歷經數百年的古鎮,可房屋和鮮花的繽紛色彩讓這里看起來有一種活潑鮮亮的“新”。法國人總是能把新與舊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并生出自己的特色。
最有看點的建筑,不是一兩座或一兩棟,而是整個科爾馬鎮仍然保留著的16世紀建筑風格的“木筋屋”。這種房屋非常漂亮,是由木材搭建的多面形屋頂,墻身布滿橫、直、斜相間的木條條紋,鮮花點綴的百葉窗,五顏六色,宛如童話中的小屋?!澳窘钗荨痹O計獨特,每棟皆具個人品味。
這些獨特“木筋屋”,雖然建于16世紀,但如今還作為民居而存在。建造一幢“木筋屋”,相當費力,首先要將粗大的樹木鋸成木條,然后根據建造的規格搭建成木架,每根木條的銜接不用一顆釘子,均用楔子銜接而成。搭好架子后,將泥土與草莖的混合物填充成墻,最后涂上顏料。正因為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木頭,所以人們將其稱為“木筋屋”。
從“木筋屋”的外觀上看,一根根看似雜亂的木頭,支撐起一個多面形屋頂,墻面布滿橫、豎、斜相間的木條,遠遠望去,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木筋屋”傾斜歪扭,仿佛風一吹就要坍塌一般。但其實,“木筋屋”和現在的鋼筋混泥土建筑物一樣結實。
“木筋屋”在結構上承襲了德國中南部的建筑特色,色彩則富于法國人天馬行空式的浪漫,無論是從房屋外形,還是從色彩搭配,每一幢“木筋屋”都各具特色,但又與周邊的建筑風格和諧地融為一體。
盡管科爾馬飽受戰火的洗禮,數度易主,但其大部分古跡直到如今依然完好地矗立在大街小巷。據說在二戰初期,德軍攻入科爾馬后,準備將其摧毀,但眼前的古跡熠熠生輝,令士兵們望而卻步,都不禁放下了武器,古鎮的建筑才得以幸免于難。漫不經心地行走在文藝復興時期用鵝卵石鋪建的人行道上,隨時都能和這些光怪陸離的建筑不期而遇, 就會有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油然而生。
令人更為稱奇的是,科爾馬還有一些獨特的建筑,雖歷經百年風雨,卻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功能。除了眾多的“木筋屋”外,老城區最有價值的建筑就是菩提樹下博物館,這個建于13世紀的古老房屋莊重優雅、古樸動人,博物館內有54座拱門型回廊更是幽深韻味,這是阿爾薩斯地區保存得最好的哥德式建筑之一。


老城的人頭街19號,是一棟建于1609年初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物,即名稱極為特殊的“人頭屋”,這是老城區最著名的兩棟房子之一(另一座叫做普菲斯特屋)。該建筑以其正面的105顆人面頭像雕刻而聞名,頭像表情各異,生動有趣。每一個頭像的身份、發型、表情都迥然不同,其中有滑稽可笑的小丑、頭發微卷的牧師、滿臉胡子的商人、氣宇軒昂的大臣,它們都呈土灰色,和墻體顏色融為一體。這些頭像栩栩如生,原型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鮮活人物。
普菲斯特屋則建于1537年,緊挨著圣馬丁大教堂,這是科爾馬另外一幢最著名的建筑,也是第一座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建筑,其八角形炮塔、哥特式窗戶和凸肚窗聲名遠揚。其中“天鵝”屋將晚期哥特風格和美麗的沙巖凸肚窗完美地結合成弓形。

圣馬丁大教堂建于1234至1365年,是阿爾薩斯地區重要的哥特式建筑,位于科爾馬老城的中心,這座大教堂樸素典雅、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建于1572年的銅質尖頂是蒙古式的。
還有巴爾托爾迪博物館。如果說科爾馬的“木筋屋”是“引進來”的,那么位于環形路口的自由女神像則象征著“走出去”。人們只知道自由女神像是美利堅的標志,但鮮有人知道,科爾馬才是自由女神的故鄉。自由女神像的制作者是誕生于科爾馬的雕塑家巴托爾迪,據說,他所塑造的自由女神像,原型是自己的妻子。
當時,為慶祝美國獨立戰爭100周年,法國政府準備贈送美國一份禮物,巴托爾迪接到任務后,決定塑造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就在他為塑像的形象而絞盡腦汁之際,他在偶然參加的一次婚禮上跟一位名叫讓娜的姑娘邂逅,讓娜長得美麗溫柔、端莊大方,巴托爾迪頓時眼前一亮,認定她很符合自由女神像的形象,便邀請她為自由女神像做模特,讓娜欣然答應。在制作過程中,他們彼此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最終結為夫妻。巴托爾迪于1884年5月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制作,整個銅像分成350塊,用了214個包裝箱才運到美國。
象征著自由、反抗暴政的自由女神像,如今雄偉地屹立于美國紐約市的自由島上,而它的原型——科爾馬的自由女神像,正矗立在這座混血小鎮上,感受著浪漫風情。
夜晚的燈光下,科爾馬又向游人們展示了靜謐迷人的另一面,這個小鎮是全法第一個統一操控燈光的小鎮,用900臺電腦控制的光源照亮整個小鎮,使用光纖電纜網絡,巧妙地分布在整個城市,為此小鎮被授予“法蘭西道路藝術學院特別獎”。每周的周五和周六開放燈光,全年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