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娟
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性探討
辜娟

我國城市化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備受關注。而園林景觀設計是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城市園林建設的關鍵之一,園林設計工作者要考慮資源節約因素、能源節約因素,有效地將生態節約理念植入園林景觀設計中。這對于構建節約型生態園林景觀和建設節約型社會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1.生態型景觀工程應該是多專業高度合作的結果
總體規劃師、環境規劃師、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和建筑師組成的跨學科團隊在景觀設計師的統籌下,為一個具體的生態規劃設計,做出一個整合型工作團隊相互密切協助的新范例。每個項目基地都擁有其復雜性,特別是大型生態公園項目。如果生態條件本身脆弱,那么設計團隊更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實地勘測和評估以了解基地條件,嚴謹地推出科學的設計策略和綜合性的總體規劃方案。
2.園林景觀設計與生態規劃互相融合
園林景觀是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態系統組成的一種復合型生態系統。任何一種園林景觀都是賦予了生命氣息的,是流動的,是發展演化行進中的。在建設園林景觀時不管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與自然環境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因此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并融合的。
3.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還應該處理好人類與城市園林景觀生態系統之間的生態關系
從外表看,多數的景觀設計作品都體現出綠色生態的需求,但是許多綠色工程進行的背后還是會有許多資源的浪費,這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是因為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經濟上,人類的活動都會對整個景觀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設計中,應當關注生態環境敏感度與人流使用量的計算結果,嚴格的思考和審慎該空間在未來5年、10年、20年的環境發展問題,鍛造可持續的和諧未來。
1.因地制宜,注重地方環境特點
基于生態節約理念下的園林景觀設計應該因地制宜,對于不同地域,它的文化、環境、經濟等都不同,園林景觀設計要充分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特征和風土人情,當地民俗民風、自然環境情況等因素進行設計。比如,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體現地域特色:地勢地貌、土壤狀況、氣候條件、植被物種等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最小干預原則,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浪費
自然資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要實現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浪費。在生態節約型的園林景觀設計中,盡可能地減少自然資源的浪費和消耗,盡少地依賴自然資源,努力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對有些自然資源消耗過大的不妨考慮使用替代品。
尊重場地遺址痕跡,保持其當地材質質感和自然風貌,采用“減法”的設計原則,盡量避免人工氣息。場地的“潛質”存在于景觀上的不足和瑕疵,主要是距離設計者審美理想的距離。設計者將這些消除瑕疵的手段,往往是通過實施較小規模、與場地原有肌理相和諧的改造措施,基于“潛質”的設計可稱為是力圖以最小干預的手段達到或接近自然景觀的理想狀態。
3.可持續性
在進行園林景觀生態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人們針對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提出新的價值觀,其目的是利用現代的科技,不斷改善和優化人們的生存環境,促使自然界和人能夠和諧的共生發展。園林景觀設計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考慮利用景觀資源的可持續性,以此實現生態環境的改善以及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整體設計中,應落實目前我國城市發展綱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著力提高城市發展可持續性、宜居性。為城市的建設提供綠色、集約、民生、循環、低碳、智慧的創新型解決方案。下面結合“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來解讀景觀設計中的生態性途徑:
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總規劃面積15萬畝,是以濕地保護、科普教育、水質凈化、生態觀光為主要內容的大型公益性生態工程,是亞洲最大的草甸型湖泊濕地,未來幾年,微山縣將結合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維持湖區生態平衡,協調推進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把微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為我國淡水湖泊濕地旅游的精品工程和濕地生態建設的標志性工程,建成湖濱濕地公園的典范。
1.優化水資源管理
微山湖高洪水位和季節性水位波動較大的現狀影響了基地的水文系統,這為景觀設計帶來了極大挑戰。水系設計要仔細考慮地形、水池和河道構造的現狀,打造高度防洪的水系網以及暢通無阻的水脈聯系。為了優化水環境,在進出口處設置凈水濕地,以確保流入和流出的水都是高度清潔的。與此同時,植入最好的雨水管理系統,最大化地控制和移除表面徑流帶來的潛在污染。
2.利用當地植被修復濕地
在分析環境現狀,如水體、植被和地形以及未來人類活動可能帶來的污染之后,在高度易污染的區域建立濕地凈化系統,以確保水質的潔凈。使用當地地被植物群落打造復合濕地結構,既優化了凈化效果,又提升了景觀視覺美感。
3.多種野生動植物棲息地
方案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建立一個生態棲息地網絡,首先塑造一處核心棲息地,來鎖定周圍具有新興生態價值的棲息地。設計團隊創造了多種棲息地(林地、農田和濕地)來優化河岸生態系統,增加和增強動植物多樣性。人們有望在將來觀測到當地典型的水鳥,如鸛形目、鶴形目和雁形目。而現在已經能夠看到一些鳥類的筑巢行為,這激發了游客來此尋求新鮮體驗的欲望,實現生態教育的價值。
4.無車旅游勝地
方案嚴格控制進入公園的車輛。所有游客用車必須通過現有的,與度假區和保護區相分離的道路停置在公園外,將機動車對棲息地的影響降至最低。公園里大部分的道路都是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并提供水上交通工具。道路和水上交通系統構成雙回路,作為南北區各自的主要交通模式,可形成不同的換乘組合。因為一些景點只能在船上觀看,所以機動車道主要位于主功能區附近??偠灾?,方案修正和優化了現有路網,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5.增強植物多樣性
設計師通過改善現有相對低矮的土生植被的多樣性、減少區域水體中外來藻類植物的入侵,來保護和優化包括水體、濕地和森林等棲息地;在森林和濕地修復過程中補充種植本土植物,進一步提高植被的生態價值。多樣化的植被結構(包含樹、灌木和草地)有利于塑造四季變化的自然景觀,豐富公園的視覺多樣性。
6.可持續建筑
游客中心及剩余部分的建筑設計都采用綠色屋頂,其形式順應下坡的地形,塑造出平頂山式的雨水花園,屋頂的雨水在這里收集起來,經過處理,流入當地石材砌筑而成的墻體基部水道中,從而匯入大型水體。小型獨立的服務設施建筑,全部使用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來滿足自身的照明需求。
綜上所述,園林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不是單純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藝術加工,而是一個實現園林景觀設計、自然生態、人文價值三者統一的過程。對園林景觀的生態規劃設計,要遵循著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實現對自然景觀的藝術加工。此外,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還要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棕櫚設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