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斌
反坡斜井突涌水處理施工技術
王曉斌

某特長隧道工程設3座輔助斜井,其中輔助斜井長1000m以上2座,綜合坡度11.9%,有超過100m的垂直落差,最大高差達到258m。該隧道途徑巖溶富水區,其中涌水量較大的2#斜井設計日平均涌水量9950m3/d,最大涌水量19885m3/d;給施工造成的影響極大。
1.機理
該工程穿越巖溶富水區,地下水類型包括巖溶裂隙水以及基巖裂隙水,施工沿線有3處靜態儲水的溶腔,施工過程中突涌水主要在2#斜井出現,地質條件灰巖地層(Ⅱ~Ⅳ級),表現出以下特點。
(1)斜井的拱部與邊墻處集中了大量涌水點,水沿裂縫涌出,呈淋雨狀和股狀,單個涌水點涌水量比較小,但涌水總量大,出水點富集,但整體水壓較低。
(2)股狀涌水點比較富集,出水量大,水壓達到1.3~2.5MPa。
對2#斜井所在點進行地表水流量監測,在斜井上游(距井口1.2km)、下游(距井口0.4km)布置流量測試斷面,采用浮標法,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為地表水測試結果
斷面1與斷面2間距0.8km左右,從測試結果可見,流經兩個斷面的地表水流量損失達到3093m3/d,由此可知,地表水會為斜井涌水提供側向補給。
2.模式
(1)掌子面方面的突涌水模式。包括裂隙—溶隙和構造帶突涌水模式。
①裂隙—溶隙突涌水模式體現在局部掌子面裂隙或節理當中出現涌水,呈股狀或淋雨狀,裂隙—溶隙的含水介質在蓄積水以及過水能力方面較弱,所以在該模式下相對來說并不會出現較大的涌水量及水壓。
②在構造帶突涌水模式當中,地下水在掌子面構造帶當中富集,這種富集具有較長周期,所以一般含水量比較豐富,有著較大水壓,施工時會對隔水層形成一定的破壞,進而產生突涌水。
(2)洞身模式。該隧道巖溶屬裸露型巖溶,降雨期會使弱徑流區產生較大的地下水變幅,當隧道穿越季節變動帶,如果是在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處于較低位置,洞身滲水情況較稀少,甚至可能出現無水,但是在雨季豐水期,降雨會使地下水位升高,水壓也會隨之升高,進而使洞身出現涌水點大量集中并劇增的情況。
1.超前探測
(1)宏觀法
利用1∶2.5萬的地質測繪及現有地質資料,對施工斜井的斷層、圍巖、地層界限、涌水等地質問題進行預測,重點預測可能的出水點。
(2)地質雷達
使用進口地質雷達如美國SIR-20型,雷達天線100MHz,這種類型的地質雷達可探測25~30m,每隔15m或20m探測一次,至少于左右洞壁、工作面及洞底各布置一條側線,洞壁側線應超過開挖循環進尺。該工程地質雷達探測距離設定15m。
(3)TPS
工作面0~120m,用于預測該范圍內及周邊地質情況,具體包括地質結構面、地下水狀態、地質構造等,設備可采用TPS200或TPS203。該工程采用10m以上超長炮孔,至少6孔。
(4)鉆孔探水
可采用XY-P2或TXU-75,鉆進深度可達75m,按現場實際情況布置探水鉆孔,鉆進深度始終確保超過工作面距離25m以上。
2.涌水量計算
針對涌水量計算來說,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理論公式法,但其應用價值不是很高,主要是因為其使用條件相對比較苛刻,以實際的施工條件來看,很難出現與該方法貼合的條件。二是數值計算方法,該方法是較為廣泛采用的計算方法,但這種方法計算相對比較復雜,成本較高,不過能夠取得相對準確的結果。三是經驗公式法,這是目前采用得比較多的計算方法,但在某些特定的工況下單純的經驗公式法也并不一定適用,所以半經驗半理論的計算方法采用得更多,其公式如下:

公式中,分別表示隧道穿越含水地段的涌水量(m3/(d m))及總涌水量(m3/d);分別表示洞內排水水深()以及洞身橫截面寬();分別為經驗系數()以及含水層長(),分別表示含水體厚度(m)及隧道底部到隔水層距離(m);R,K分別代表隧道一側的影響范圍(m)以及含水體滲透系數(m/d)。
1.排水方案及原則
輔助斜井埋深大,涌水量大,水量變化大等特點,結合上文分析,根據現場情況設臨時抽排水系統,同時根據工期進度以及水量變化設置系統排水,確保排水順暢,系統排水設兩個級別的泵站,采用機械排水。
2.臨時抽排水
安出水點分布以及涌水量大小布置臨時排水系統。如果出水量大,則選擇大功率水泵,開挖大容積集水坑,反之則盡量選擇小容量集水坑和小功率水泵,排水管道,法蘭連接。布置位置為系統排水同一側,避免影響交通。掌子面則采用消防管道。
3.系統抽排水
儲水池按隧道長短、高差決定布置數量,涌水量決定儲水池容積,至少要能夠存儲1h內所轄范圍涌水量。為保證排水設施的正常運行,采用雙回路電源,有條件可布置發電機組,確保排水設置24h均能正常運行。管路選擇焊接鋼管,每臺水泵配置一條管路。
1.裂隙—溶隙涌水注漿防治技術
根據突涌水在該模式下的機理,如果出現涌水且水量較小,且涌水點呈分散狀態,按“排水為主”原則,在進行后續施工當中,主要采用掘進,并帶水施工,加快施工進度直接強行通過。當涌水量大、涌水點富集時,按“超前封堵”原則,采用頂水注漿的方式對涌水點進行處理,并按照基巖裂隙水體的分布情況,使用分區注漿。
2.構造帶涌水注漿防治技術
考慮構造帶涌水危害性大,為有效防止出現涌水災害,需考慮預留足夠厚度的巖盤。

從隧道力學角度來看,掌子面前方出現塑性區是必然現象,這種情況會使滲透系數增大,并使巖層阻水等物理力學性能降低,所以需要對起著真正阻水作用的巖體進行考慮。

式中,C表示巖盤周長;c表示飽和粘聚力;A表示安全厚度的巖盤斷面面積;分別表示內摩擦角及測壓系數;表示埋深。
根據該公式,以隧道圓形截面,安全厚度可作為隧道等效洞徑倍數,因此,可得公式:

根據上文的內容,在對突涌水進行處理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注漿措施,并根據實際情況以及制定的措施,選取注漿液,推薦使用水泥單液漿。本文列舉的隧道工程使用的混凝土強度為C25,設計時采用3m厚止漿墻處理涌水,在隧道周邊輪廓當中嵌入厚度1m,同時預留有5m的巖盤。
由于斜井反坡掘進施工,突涌水嚴重影響施工安全。通過對突涌水機理進行分析,同時根據具體的工程實際,采取科學的方法超前探測及計算涌水量,針對突涌水進行重點分析,通過建立止漿墻、預留巖盤等方式,注漿治水。在落實好隧道抽排水系統的基礎上,結合超前探測及突涌水防治技術,排水為主,堵水為輔,保證了斜井施工的安全和比較順利的完成。
(作者單位:中鐵二十三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