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的要求,讓我想到了善于創新的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該節目招徠全國各地戲劇選手,公開打擂,觀眾和專家參與評分。選手唱得有激情,觀眾打分打得有水準。幾年來,這個欄目收到國內外觀眾來信百萬余封,撥打熱線電話的觀眾90萬余次,報名參賽打擂的戲迷5萬多人,相繼推出500多位擂主。它已成為中國電視界戲曲欄目的第一品牌,2000年至今平均收視率保持在18.6%,最高達35.7%,囊括“星光獎”“金鷹獎”“蘭花獎”等國家級電視大獎。
《梨園春》雖然內容很土,因為有了“電視大戲臺”“空中大戲臺”的渲染和時尚化推動,土氣的戲劇也能和觀眾完成親密聯系。雖然戲劇仍在受冷落,但通過“打擂”、互動、觀眾參與等形式,讓戲劇表演成了趣味不斷、段子不斷、笑聲不斷、精彩不斷的“戲劇名段賞析”,得到藝術享受還能提高戲劇知識,老百姓當然愿意聽、樂于聽。《梨園春》就這樣走出河南,成了全國的電視品牌。
想當初,面對節目同質化的洶涌裹夾,《梨園春》也有過“追風”的想法,但他們最終決定,《梨園春》就是《梨園春》,過分搬照抄歐美模式、韓國模式,那就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國戲劇節目,盲目引進,照搬照抄,注定會失去精神獨立性,沒了文化個性,當然會被同質化節目淹沒。他們最終選擇了自信從容、逆流而上、反彈琵琶,將生存危機轉化為創新的動力,注重將這個“土氣的節目”做出韻味,做出深度,做出現代化特色。因為做成了人無我有的“創新精品”,他們最終就成功了。原來,原創節目蘊藏著如此巨大的市場潛力。
不抱怨,不懈怠,在多干想干、崇尚實干中發現更多“創新亮點”,能讓原創精品精彩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