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焱寧



◆ 中圖分類號:F724.3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國2004-2014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面板模型實證分析了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發現,物流業發展促進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主要通過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優化農村消費市場環境兩種途徑得以實現。對農村消費結構的實證分析則表明,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產品有不同的影響,對食品支出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和衣著支出,對居住和文教娛樂支出的影響不顯著。
關鍵詞:物流業發展 農村居民消費 消費結構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得到了穩定提升。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消費尤其是農村消費不足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下,支撐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人口紅利、資源環境紅利逐漸消逝,全球經濟不景氣加大了國際貿易摩擦,使得過去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
在此背景下,如何促進消費尤其是農村消費,擴大國內需求,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傳統研究消費的文獻多集中在需求方面,對消費供給側的研究尤其是中間環節如物流業發展的研究還不夠重視。事實上,多年來我國政府為了啟動農村消費市場、擴大國內需求,采取多種方式建設農村流通體系、完善流通結構,從“農超對接”、“萬村千鄉工程”到“家電下鄉”政策,我國農村流通體系得到了較快發展與完善。尤其是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得農村地區對物流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研究我國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文獻綜述
關于農村居民消費的現有研究,大多從收入角度研究農村居民需求問題,如研究經濟發展水平、居民收入增長、人口年齡結構、社會保障水平、金融發展等與農村居民消費的關系,這些文獻都認為收入水平低導致的需求不足是抑制農村居民消費的主因。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對于中間環節物流業發展的研究還存在明顯不足。事實上,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城鄉人均收入都得到了快速增長,然而受制于產品運輸環節的不足,我國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雖有消費能力和意愿,由于出行不便或產品不通達,使得這部分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進而抑制了居民消費需求。
國內外學者對物流業發展與農村居民消費關系研究已達成基本共識,普遍認為發達的流通體系和完善的流通網絡能夠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促進農村消費增長,而反過來,農村消費的高速健康發展也會對流通業規模的擴大、組織的完善以及新興業態的崛起有促進作用(吳學品,2012)。
在理論研究方面,文啟湘(2007)指出建設農村新型現代化的流通體系是解決當前我國農村商品流通領域存在的“小、弱、舊、亂、高”現象和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條件。尹世杰(2010)在分析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就如何疏導流通體系、擴大農村消費需求提出相關建議。戴蕾等(2010)基于馬克思消費和流通理論對我國農村消費不足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不足和農村流通網絡發展滯后抑制了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文曉巍(2011)研究發現完善的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民增收、消費環境優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實證研究方面,郝愛民(2010)基于問卷調查的數據研究表明,農民消費受農村流通方式、流通服務和流通信息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吳學品等(2012)利用變參數狀態空間模型分別從三個角度實證研究了我國農村流通規模、流通環境和農村集貿市場發展對農村消費的時變影響。李志剛(2013)以江西省為對象研究發現,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影響最大的是流通業發展規模。王世進等(2013)利用面板數據似不相關回歸模型對流通產業與居民消費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流通產業規模顯著影響居民消費。吳學品(2014)利用AIDS模型研究發現,流通業基礎設施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當前還較少從物流業發展角度研究農村消費不足問題,且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理論分析、定性分析方面,少量的定量分析多采用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忽視收入水平、金融發展等控制變量對農村消費需求的影響。同時,應注意到,農村居民消費產品具有不同的種類和特性,這些產品受物流業發展的影響并不相同,因此研究物流業發展對農村消費及消費結構的影響,有助于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對于深化物流業發展與農村消費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物流業發展影響農村消費的理論機制分析
(一)物流業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
1.物流業發展能夠降低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物流業發展能夠通過發達的運輸網絡將產品送達消費者,壓縮中轉和交易的時間,降低了運輸成本和交易費用;物流業發展能夠方便快捷地為農業生產者提供質量較高的農業生產資料和技術服務,降低了采購時間和成本,進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物流業發展帶動了生產信息、市場信息的傳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科學性,減少農產品滯銷現象的發生,有助于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成本(文曉巍,2011)。
2.物流業發展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有助于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現有的文獻研究中指出,物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商品率:物流業發展實現了農產品的快速送達,降低了農產品中間損耗,并通過保鮮設備的普及擴大產品的覆蓋率,擴大了消費市場;物流業發展縮短了生產地和消費地的時間距離,有利于吸引加工企業在農村設廠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物流業發展使得一些易腐蝕變質的農產品能夠快速、保質的送達消費目的地,提高了產品的商品率,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促進農村消費。
3.物流業發展能夠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增加農民收入進而促進消費增長。物流業發展能夠帶動超市、農貿市場、深加工企業、流通配送中心等業態組織的建設和發展,而這些部門在農村的擴展延伸需要招納大量工作人員,能夠為當地創造大量的工作崗位,吸引剩余勞動力實現就地就業,能夠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為更多的消費創造有利的條件。
(二)物流業發展能夠為農村居民消費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滿足農村消費需求
1.物流業的發展能夠降低產品的運輸成本和中間交易成本,降低終端銷售價格,相當于農民實際購買力的增加,有助于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
2.物流業發展使得消費者不出門就能夠買到全國各地的產品,網絡購物、快遞服務深入農村千家萬戶,并通過互聯網了解到城市消費潮流,有利于培植新型農村消費文化,對于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實現消費結構升級具有重要的作用。
3.物流業發展使得農村消費產品種類得以增加,外地知名產品、國家知名品牌產品等品質產品能夠進入農村消費市場,貨源得以保障,有助于強化農村居民消費信心,構建安全、品質、綠色的消費市場,從而擴大農村消費。
實證分析
(一)模型構建與變量說明
本文主要研究我國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除此之外,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也會影響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決策,因此有必要作為控制變量加入模型。根據現有研究文獻和上述理論機制分析,同時為了避免數據非平穩性導致的偽回歸和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本文設置以下對數模型:
lnConit=β0+β1lnLogit+β2lnIncit+β3lnFinit+β4Ncmsit+μit (1)
其中,Con為被解釋變量農村消費,用農村人均消費支出來衡量。同時,為了研究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按照我國統計習慣,將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劃分為食品(Food)、衣著(Clo)、居住(Res)、家庭設備及用品(HFA)、交通通信(TC)、文教娛樂(ECR)、醫療保?。℉CMS)和其他(Others)消費支出八類,分別作為被解釋變量納入模型。關鍵變量為我國物流業發展水平(Log),本文選取交通密度(DT)和貨運量(FT)來衡量地區物流業發展水平,同時為了保證實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同時選取公路客運汽車擁有量(PVHB)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TRSCG)作為替代變量。交通密度計算公式為:(地區公路里程+鐵路里程)/地區土地面積。為了使分析結果更加符合現實,本文分別選取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Inc)、地區金融發展水平(Fin)和地區社會保障水平(Ncms)作為控制變量加入模型,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用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底余額)來衡量,用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來代表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本文選取2004-2014年我國31個省份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見表1)。
(二)實證結果分析
1.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影響。為避免虛假回歸的出現,在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之前,需要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分別選取LLC檢驗、IPS檢驗和ADF-Fisher檢驗三種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方法進行檢驗。單位根檢驗表明,各變量的原始數據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平穩,表明不存在單位根。為了驗證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需要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分別采用Pedroni檢驗和Kao檢驗對面板數據進行協整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豪斯曼檢驗表明,固定效應模型要優于隨機效應模型,因此本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貧w結果表明,不管是用交通密度還是貨運量來衡量物流業發展水平,其對我國農村消費支出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替代變量公路運輸汽車擁有量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且符號為正,表明回歸結果是穩健的。本文的理論分析表明,物流業發展能夠從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需求側和優化消費環境、滿足消費需求的供給側兩個方面促進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尤其是近年來網絡購物的快速發展,與我國互聯網在農村的迅速普及和快遞業的迅猛發展密不可分,缺少物流業這個載體,我國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將受到嚴重制約,也不利于新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需求的形成與發展。
在控制變量方面,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對農村消費支出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與大多數的學者研究相符。收入水平決定消費的水平和規模,尤其是在我國養老儲蓄、勤儉節約的風俗習慣影響下,較少存在超前消費現象,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完全受制于當期收入水平。
金融發展水平能夠顯著促進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金融發展能夠為資金短缺者提供資金支持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發展促進了金融理財產品的多樣化,通過為農村居民提供理財服務可以實現農村居民財富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刺激農村居民消費。金融發展擴大了消費信貸、抵押信貸的推廣度,為農村居民獲得可支配收入提供支持,有利于促進農村消費需求的增長。同時,金融發展加劇了地區金融企業之間的競爭,有利于降低金融中介成本,方便了農村居民消費。
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對農村居民消費有促進作用。流動性約束和不確定性是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金融發展有利于緩解流動性約束,而通過參加新農合等形式的社會保障工程則有利于降低不確定性,減小農村居民對未來醫療支出、養老支出等的擔憂,有助于促進農村居民增加現期消費。
2.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消費品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特性,因此不同品類消費品對物流的需求程度也不一樣,從而受物流業發展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實證分析了物流發展對農村居民整體消費的影響之后,有必要對農村消費結構的影響進行檢驗分析。表3顯示的是分別對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八大類產品進行回歸分析的結果。
表3的結果表明,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產品有不同的影響,對食品支出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和衣著支出,對居住和文教娛樂支出的影響不顯著。這主要是因為食品、家庭設備及用品和衣著這類產品可以遠距離運輸,對物流的需求較大,而居住和文教娛樂則具有地理穩定性和當地性,受物流業發展的影響較小。
控制變量方面,收入水平對各類支出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食品支出的影響最大,對交通通信和文教娛樂的影響也較大。說明隨著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農村居民對信息、交通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文化、教育以及娛樂的需求也在逐步增長,顯示出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在不斷提升,對品質消費越來越重視。金融發展對居住和文教娛樂的影響最大,這兩類是我國居民消費的重點,金融發展為購房者提供形式多樣的房屋貸款,為教育發展提供教育資金支持,而信用卡的普及則有助于促進娛樂支出。參加新農合對農村居民醫療支出、其他支出、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和食品支出有顯著的影響,但作用方向不同。新農合促進了農村居民的醫療支出、其他支出和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對食品支出則有阻礙作用。
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利用我國2004-2014年31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面板模型實證分析了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的影響。研究發現,物流業發展促進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主要通過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優化農村消費市場環境兩種途徑得以實現。對農村消費結構的實證分析則表明,物流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產品有不同的影響,對食品支出的影響最大,其次為家庭設備及用品支出和衣著支出,對居住和文教娛樂支出的影響不顯著??刂谱兞咳司杖胨?、金融發展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都有利于促進農村居民消費。
(二)對策建議
為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和拓展農村消費市場,本文從物流業發展的角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運輸網絡。物流業發展的關鍵在于基礎設施建設,物流業的發展依托于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建設,而我國農村的路網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交通運輸體系起點低,還不健全,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村地區物流業的發展,更不利于發揮物流業對農村消費的帶動作用。因此,必須借助“村村通”工程,實現農村農網、路網、互聯網的建設和完善,依托“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推進城市流通企業進駐農村,帶動農村物流業發展壯大。
第二,降低農村物流成本,拓寬流通渠道。物流成本過高不利于農業勞動者實現收入增加,也不利于農村居民擴大消費。一方面,要降低農業生產資料運輸成本,發展冷鏈運輸企業,擴大農產品的銷售市場,降低流通過程中的價值損耗。另一方面,降低農村消費品的運輸成本,鼓勵規模大、專業化高的企業深入農村地區開展物流服務,充分發揮其發達的流通網絡和規模效應,盡最大可能降低物流成本,促進農村消費。
第三,鼓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網絡經濟?;ヂ摼W的普及使得產品能夠迅速為外界所知,而發達的運輸網絡則使產品能夠快速、準時送達消費目的地和消費者手中。尤其是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企業的成長,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銷路,有利于農業生產者準確、科學的掌握市場信息,避免滯銷現象的出現,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和擴大消費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學品,李駿陽.流通業發展對農村消費影響的動態演化[J].財貿經濟,2012(12)
2.文啟湘.加快構建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推進農村消費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3.尹世杰.疏通流通渠道、擴大農村消費[J].中國流通經濟,2010(1)
4.戴蕾,王非.我國農村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對策探討:基于馬克思消費和流通理論分析[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0(1)
5.文曉巍.擴大農村消費需求與農村流通體系的完善[J].學術研究,2011(8)
6.郝愛民.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3)
7.李志剛.農村流通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機理及實證分析——以江西省為例[J].農村經濟,2013(2)
8.王世進,周敏,司增綽.流通產業促進我國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面板數據SUR模型的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10)
9.吳學品.市場化、流通設施環境和農村消費結構——基于省級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 經濟問題,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