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修源
◆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生鮮農產品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為導向,生鮮農產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之間的物理移動。它包括了生鮮農產品的收購、搬運、倉儲、包裝、配送、信息處理等一系列環節,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是指圍繞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對參與其中的生產者、收購商、零售商等主體之間的物流活動組織形式的表述。目前,我國形成了陜西模式、山東壽光模式、福建永輝模式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區域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借鑒美國和荷蘭生鮮農產品物流的先進經驗,我國應該從進一步發揮農業合作社的作用、構建合作社+物流配送中心+超市的高效物流模式、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區域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
關鍵詞:生鮮農產品物流 區域物流模式 發展路徑
生鮮農產品物流概述
(一)生鮮農產品特點
生鮮農產品主要包括水產品、水果、蔬菜和肉蛋奶等農產品,即所謂的生鮮三品。相對于其它產品,生鮮農產品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鮮活性。生鮮農產品多是無需加工或是簡單加工即可食用的產品,在常溫下難以儲存,對其鮮活性、安全品質等要求很高。而且在衡量生鮮農產品的價值時,鮮活性幾乎就是全部,不鮮活的基本沒有價值或是貶值明顯。二是種類多。我國是農產品種植大國,瓜果梨桃、各類魚鮮、各類鮮花、各類蔬菜,品種繁多。三是季節性。不同的生鮮農產品有著其相對固定的上市時間,消費者可消費的時間相對固定。
(二)生鮮農產品物流概念、特點
所謂生鮮農產品物流,是指圍繞生鮮農產品發生的,以滿足消費者消費需求為導向,生鮮農產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之間的物理移動。它包括了生鮮農產品的收購、搬運、倉儲、包裝、配送、信息處理等一系列環節(畢玉平等,2010)。
生鮮農產品物流與工業品物流、普通農產品物流不同,必須滿足生鮮農產品保鮮的要求,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送到消費者手中。具體而言,生鮮農產品物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產品鮮活性。生鮮農產品在常溫保存條件下非常容易失去水分,產品的鮮活性與質量不為消費者所接受,造成大幅度貶值。為此,生鮮農產品物流要采取冷藏冷凍技術設備進行儲存和運輸,通過低溫保證不變質。二是易損耗性。生鮮農產品在運輸的途中即使是晃動、摩擦等原因也會造成損壞,或是加速其腐敗,因此必須要盡可能減少裝卸搬運的次數。三是時間的緊迫性。生鮮農產品在采摘以后能夠保持新鮮度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必須最短的時間內通過物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以確保在其質量發生變壞之前消費。四是生產者價格談判被動性。由于生鮮農產品的上市時間比較集中,如果不能與其它生產者形成統一的物流主體,在時間的壓力下,其與經銷商的價格談判能力非常小。五是物流的專業性。相對比其它物流,由于需要用到冷藏、冷凍設備,在搬運裝卸、儲藏運輸等環節都有相關的技術要求,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六是物流的增值性。與普通物流特別是工業物流不同,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方式與其最后的價值有著密切的聯系。經過專業、科學、高效物流渠道配送到消費者手中的生鮮農產品,往往增值幅度非常大。而那些通過常溫物流配送的生鮮農產品,不僅增值空間有限,還會面臨途中損耗的巨大風險。
(三)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
所謂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是指圍繞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對參與其中的生產者、收購商、零售商等主體之間的物流活動組織形式的表述,整個模式既包括渠道結構、合作方式、物流方式,也包括各市場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協調手段(汪旭暉等,2016)。一個科學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可以促進農產品生產,為農民和消費者之間搭建效率更好的通道,從而避免出現買難與賣難的農民增產不增收現象。相對于其它農產品物流模式,生鮮農產品物流對物流的組織、技術設備以及物流時間都有著更高的要求,自然對物流模式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它需要組織者將整個物流鏈條上的所有參與主體高效地融合在一起,實現物流組織配送的高效。
國內比較典型的區域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分析
(一)陜西模式
陜西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產地,種類繁多、交通運輸網絡比較發達,是其發展生鮮農產品的重要基礎。陜西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超過70%以上的生鮮農產品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進入流通渠道,再通過批發零售商、連鎖超市到達消費者手中。另外30%的生鮮農產品則通過農社對接社區直銷店,從農戶直接到消費者手中。該模式優點主要表現在:一是有助于生鮮農產品生產的產業化、規模化。陜西是全國重要的水果產地,占到全國總量的10%,其中蘋果產量更是占到全國的1/3,并形成了圍繞蘋果的一系列產業化項目,產業化、規模化特征明顯。另外陜西的蔬菜生產與畜牧業發展也都比較健全,并展現出越來越突出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商品化方向。而陜西的這種生鮮農產品物流方式,可以很好地為其豐富的生鮮農產品提供強大的物流能力,確保及時收購、及時銷售,消費者也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消費生鮮農產品。二是專業批發市場發展較好,成為生鮮農產品物流的重要支撐。陜西共建有專業的批發市場80余個,其中上億元規模的就有8個,陜西省云陽蔬菜批發市場、大荔同州農產品批發市場還是全國定點市場,由此產生的運銷戶、農產品經紀人也成為整個物流系統的重要力量。三是農社對接實踐較好。以政府力量為主導,陜西將農社對接作為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內容,大力推進農社對接折標準化、規范化與品牌化,共有合作社566家,直銷店622個,覆蓋人口1千萬(洪濤等,2015)。與此同時,陜西生鮮農產品物流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比如,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構建覆蓋面更廣的物流網絡存在較大困難。比如,信息化水平不高,生鮮農產品各個環節之間、各個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與信息交換有難度,不利于物流效率的提升。還比如,生鮮農產品物流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即使是加入了農業合作社的農民,相互之間的切實合作也較少,不利于進一步的產業化、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提升。正因為如此,陜西模式比較適宜那些農產品產量比較大、交通比較發達、農業發展潛力大的地區借鑒使用。
(二)山東壽光模式
山東壽光是我國蔬菜之鄉,蔬菜種植面積超過80萬畝,建有大棚近40萬個,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超過60萬畝,是全國最大設施蔬菜產地。壽光模式中,在生產端是農戶、生產基地和農民專業社,在流通環節則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產銷地批發商和出口經銷商,然后再匯集到各類零售商手里,銷售給消費者。壽光模式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一是產地批發市場功能強大。壽光批發市場年交易蔬菜量超過40億公斤,交易額超過60億元,市場有加工、冷藏等一系列專業企業,并在全市建有36家專業批發市場和180個農貿市場,以保證其第一時間將蔬菜匯集到壽光批發市場(王程等,2014)。二是對外網絡發達,可以輻射周邊十幾個省,并開通有到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蔬菜綠色通道,在全國200多個城市開通了蔬菜直供業務。三是種植的專業化與基地化水平較高,各鄉、各村都有自己的蔬菜主要種植品種,共發展有600多個種菜專業村。四是生產端的研發水平較高,由政府出資建立有蔬菜科研所和推廣中心,共有蔬菜研究會、科技協會300余家,在栽培技術、新品開發等方面投入較大。四是信息化技術運用較好,其蔬菜安全二維碼業務確保了消費者可以方便地了解其產品質量情況,并可以實現對蔬菜產品的質量溯源。而壽光模式目前的劣勢也有不少,比如,承擔主要加工任務的企業,大多是資產1000萬元以下的中小型企業,規模與加工能力都比較有限,且應用的加工技術比較初級,很難實現蔬菜深加工的高增值。比如,蔬菜生產的主力依然是農戶,雖然有各類農業合作社,但種植的選擇權卻是由農戶自己掌握,通過市場來引導生產做得還不夠。還比如,有機蔬菜等市場競爭力比較強的蔬菜品種較少,主要是無公害蔬菜,在出口市場中競爭力一般。壽光模式比較適合產地種植面積大、批發市場齊全、物流信息網絡功能強、加工配套企業培育比較成熟的地區采用,從而實現產地生鮮農產品的快速集散。
(三)福建永輝模式
與前兩種模式不同,這種模式的主體是連鎖超市,作為全國500強企業,永輝超市是最早開展生鮮農產品流通的連鎖超市之一,在全國開設有400多家連鎖超市,經營面積超過350萬平米(謝小良,2015)。其模式的主要內容是,生鮮農產品經過生產基地或是農民合作組織兩個渠道進入超市,出現量有不足的情況,也會通過產銷地批發商進行采購。這種方式極大地簡化生鮮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有助于降低成本,保證質量。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將生鮮農產品作為超市的主打品牌,營業面積和銷售收入都達到一半左右,形成了超市在生鮮農產品領域的強大品牌。由于生鮮農產品是消費者每天都要消費的,這也決定了超市可以將生鮮農產品作為拳頭產品,打造明顯品牌,從而使生鮮農產品的消費量得到保證,反過來又促進了超市在生鮮農產品進貨端價格談判的優勢。二是其自建或是合作建立了種植基地,保證了低成本的貨源,從源頭獲得了競爭優勢。自有種植基地,還可以使超市成為消費端與生產端的中轉站,超市通過對銷售環節消費者購買生鮮農產品信息的收集與分析,發現較受消費者喜愛的生鮮農產品的有關信息,比如,產品質量、產品供應時間、產品價格等。在此基礎上,將其反饋到種植基地指導農產品種植,進一步提升生鮮農產品的針對性。三是自建物流配送中心,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四是保持直接采購的模式,盡量減少中間環節,采購的生鮮農產品也堅持自己加工,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價值,也保證了其售價低于市場平均價格。但這種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超市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前期投入較大,運營成本占用過多,易帶來市場風險。還比如,隨著超市連鎖規模的擴大,配送中心需要投入的冷藏冷凍設備增多,但如何提高這些設備的利用率,保持較好的利用率將會是一個較大的挑戰。因此,這種方式比較適用于生鮮農產品種植比較豐富、產量比較大以及農產品集散力量比較強的地區。
發達國家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分析
(一)美國模式
美國是全球重要的農業出口國,其水果等生鮮的產量十分巨大,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美國建立了龐大且高效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體系。在美國模式下,其生鮮農產品主要是通過發達的超市體系從農場直接送到消費者面前,另外少部分則是從農戶到批發市場到零售商店再到消費者。美國模式的高效主要得益于:一是發達的交通網絡,無論是公路、鐵路還是水運,或是多式聯運,都十分發達,在一些主要的農產品產區甚至還建有生鮮農產鐵路專線。加之規模巨大的農場是其主要的生產單位,擁有比較高的機械化水平,保證了其物流體系的高效率。二是在物流體系上,實現了生鮮農產品的全程冷鏈物流配送。由于部分的生產者實力強,不經經銷商等中間環節即可依靠自己的冷鏈物流體系直接向超市配貨。而大型零售企業、超市也多建有物流配送中心。正因為如此,從田間預冷到冷庫,再經冷藏車到批發中心的冷庫,最后發往超市的冷柜,銷售給消費者,全程冷鏈使其損耗率只有2%左右,各個環節的生鮮農產品增值效果明顯。三是信息網絡十分發達。美國的農業組織化、標準化、信息化程度都很高,所有的冷藏車輛都實現了實時追蹤,由各個主體共同建設的信息網絡為所有有需要的組織和人員提供著實時信息,效率十分驚人。
(二)荷蘭模式
荷蘭是聞名全球的牛奶、花卉、蔬菜生產大國,也是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荷蘭模式下,農產品經農場生產出來以后,一種方式是經農產品物流中心+連鎖超市到達消費者手中,另一種方式是電子虛擬物流中心+零售商到達消費者手中。這種模式突出的優點是其生鮮農產品物流環節少,物流成本與物流時間都比較合理。無論是哪一種途徑,農產品都只需經歷一到兩次的中轉配送到消費者手中,配送速度非常快。為了支撐這一模式,荷蘭建立了十分發達的物流支撐體系。一方面,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從基本的交通設施,到專業化程度很高的農產品物流中心,再到發達的冷藏冷凍行業,荷蘭都走在全球的前列。比如,其鮮花的物流借助聯合運輸方式,特別是航空運輸后,可以在二到三天到達全球各國。荷蘭農產品的拳頭出口產品是鮮花,與其它農產品相比,鮮花對配送時間與配送技術要求更高。而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極大地保證了其出口鮮花的高附加值(陳樂天,2015)。另一方面,建立了十分發達的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這一虛擬網絡,完整地將所有的市場主體聯系在一起形成供應鏈,在信息共享的環境中實現在線交易,并實現對物流信息的實時監控,確保了物流的效率。由于虛擬網絡對所有的市場需求與市場供應一目了然,哪些農產品需要從哪配送到哪十分清楚,完全可以實現點對點的配送,減少了途中的時間。
我國區域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完善路徑
(一)進一步發揮農業合作社的作用
農業合作社是提高我國生鮮農產品生產端組織化程度的重要基礎,其不僅可以將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同時也可以讓單個的農戶借助農業合作社的力量獲得與收購商、經銷商同等的市場談判地位。目前,農業合作社雖然在各地都有建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多數合作社經營規模小、實力不強、業務活動過于局限,缺少對市場的了解與掌握,即使是合作社內部農戶之間的行為也比較難統一,影響著其功能的發揮。因此,要進一步發揮農業合作社的作用。一是為農業合作社發展消除行政壁壘。農業合作社唯有做大做強才有出路,而做大就是要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對于有擴張實力的農業合作社,要打破地理區域的限制,允許其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擴張。二是鼓勵農業合作社進行品牌化經營。打造農業合作社品牌是做強農業合作社的重要途徑,政府應鼓勵各個合作社對自己的主打產品進行品牌化包裝和宣傳,建立嚴格的質量標準和加工包裝標準,樹立統一的市場品牌形象。對那些多個地方同時打造的主打產品,可以引導鼓勵類似的合作社開展跨區域合作,共同注冊、使用品牌,共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三是鼓勵農業合作社加強農超對接。農業合作社的實力畢竟有限,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物流設施的建設、使用上,要鼓勵合作社與超市對接,開展直接供貨合作,解決超市生鮮農產品品種不多、貨源無保證的問題。特別是通過二者的合作,共享對方的生鮮倉儲、冷藏和配送等方面資源,提高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四是引進現代管理手段。要用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農業合作社,提高各個社員之間的行動統一性,使市場需求成為指導農戶種植生產的主要依據,以提高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對接。
(二)構建合作社+物流配送中心+超市的高效物流模式
生鮮農產品物流對時間和途中保鮮的要求高,在物流模式選擇上,要盡可能減少物流環節,以減少裝卸、搬運帶來的農產品損耗。同時要兼顧時間,盡可能少花時間在物流環節,最大限度地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因此,在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的選擇上,要著力構建合作社+物流配送中心+超市的高效物流模式。一是在生產端,通過農業合作社,將所有的農戶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為農戶統一提供種植品種、生產資料、技術服務,以確保合作社所生產的農產品都是符合技術標準的農產品。同時由合作社統一收集并進行統一銷售。這可以大大提升生鮮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與規模化,為生鮮農產品物流的組織提供便利。二是在流通環節,要積極打造大型生鮮農產品配送中心,重點加強專業技術設備的投入。要按照全流程冷鏈物流的技術標準,大量采購冷藏冷凍設備,確保生鮮農產品在倉儲、運輸和加工配送等環節質量不出現問題。三是要加強超市的消費端組織管理。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配送中心到超市的途中,超市應有相應的準備,根據不同的生鮮農產品,準備不同的保鮮銷售柜,以確保消費者所選購的農產品是新鮮有保障的。四是要加強流通各環節的銜接,減少流通時間,可以引導生鮮農產品物流市場主體建設物流信息化平臺,提高農業合作組織、物流配送中心和超市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信息共享水平。比如,超市哪種生鮮農產品的數量不多了,消費者喜歡哪類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及時得知并組織配送,農業合作社也可以調整生產。
(三)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
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可以極大地提升生鮮農產品物流的效率。目前,城市的人們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有些消費者幾天才能去一趟超市采購大量生鮮農產品,實質上新鮮度沒有保障。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了電子商務這種網上下單、配送到家的購物習慣。現在也有一些做的比較好的生鮮電子商務企業,比如,順豐優選、1號店、中糧我買網等,都大力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消費者可以像買其它商品那樣在線選購農產品。做的最貼近居民生活需求的是上海的“卡卡鮮”生鮮電商,其指導思想就是要當天下單當天配送。其主要做法是將家庭日常所用菜品進行深加工,將蔬菜、肉類等洗凈、切好,并按照不同的菜品進行配菜,加上必要的佐料,為下單的消費者提供最大的便利,受到城市白領階層的歡迎。因此,要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電商。一方面,要注重電商的物流配送質量。在時間上,要通過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網絡,提高其配送效率,用最科學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將農產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在質量上,要鼓勵發展冷鏈物流。比如,在我國當前薄弱的冷藏、冷凍運輸工具方面,要鼓勵各個電商企業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強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其實不僅僅是電商平臺離不開冷鏈物流的支撐,傳統生鮮農產品物流也離不開冷鏈物流。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結合全國物流規劃體系做好冷鏈物流體系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鼓勵社會主體在冷鏈物流配送中心、技術設備等方面的投入,并引入更加先進的管理手段,實現全社會的冷鏈物流設施的共享,以提高其利用率。特別是要鼓勵有實力的物流企業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提高我國冷鏈物流的覆蓋率。
參考文獻:
1.畢玉平,陸遷.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演化的關鍵要素分析研究[J].經濟問題,2010,8
2.汪旭暉,張其林.基于物聯網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構建:框架、機理與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3.汪旭暉,張其林.電子商務破解生鮮農產品流通困局的內在機理——基于天貓生鮮與沱沱工社的雙案例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2
4.洪濤,張傳林.2014-2015年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J].中國商論,2015,Z1
5.謝小良.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效率研究綜述[J].農業科研經濟管理,2015,2
6.陳樂天.電子商務環境下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優化研究[J].價格月刊,2015,10
7.王程,王濤,蔣遠勝.西部地區生鮮農產品物流水平評價和發展模式選擇[J].軟科學,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