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堅
王儒林治晉這兩年,“山西的局勢基本穩定了”——《南方周末》借用山西一位官員的話如是評價。果如此評,那么,王儒林治晉必有亮點,不妨借用《南方周末》之報道提供的材料,說說自己的看法。
王儒林治晉,從調研入手。調研的第一站,便是腐敗重災區呂梁。呂梁情況復雜——山西被立案審查的七名省級官員,多數與呂梁有關系,其中三人曾在呂梁工作,當地的知名企業老板基本涉案。有人建議,最好不要第一站就去那里。建議無疑出于好心。遇到“盤根錯節”的地方繞道而行,碰到棘手的問題視而不見,也已成官場秘訣。“都是這樣呀”,往往成為部分官員遵循這種秘訣的“充分”理由。王儒林沒有如此“從眾”,“我們不回避矛盾和問題”。越是盤根錯節的地方,越要有人去挖“根”去刪“節”去梳理,越是在腐敗重災區理出的思路,對整個山西的反腐工作越有價值。
所謂“都是這樣”論,或許正是腐蝕官場生態的有害病毒。以前是公款吃喝,“都是這樣”;禮金紅包,“都是這樣”;權錢交易,“都是這樣”。其言下之意,“都是這樣”,你又何必認真?似乎因為“都是這樣”了,常態已戰勝規范,問題不再是問題,你就跟著“這樣”吧。如今,在這些問題上沒有人再說這種話了,但“都是這樣”論依然存在。王儒林整治山西官場,不回避盤根錯節的難題,不因為“都是這樣”而跟著“這樣”,就顯得相當可貴。
王儒林治晉,不掩蓋問題。對于山西省腐敗的嚴重性,以及反腐敗斗爭中的各種問題,他都是公開對媒體說的。例如他說:“山西發生的嚴重腐敗問題,不是個案孤立的,它是一坨一坨的。”如果換一個地方或換一個人,諸如此類的話,很有可能被扣上“損害形象”的帽子,至少在當地媒體上,絕對傳播不出去,因為“損害”當地“形象”。王儒林沒有這樣的顧忌。
所謂“損害形象”論,也是一種腐蝕官場生態的有害病毒。現在有些地方的媒體,即使是說到當地某個腐敗問題,甚至提到當地某個已經落馬的腐敗官員,恐怕也都有禁忌。有的部門或單位,甚至在巡視組即將來臨之時,還會向本部門本單位的干部職工打招呼,提醒他們不要“損害形象”。這是一種顛倒是非的說法。如果你這個單位有人違反八項規定,你這個部門有人違法亂紀,那么,“損害”這個單位或部門之形象的,應當是違紀違法之人,你越是捂蓋子想掩住蓋住這些問題,就越容易使這些問題發酵。只有把那些問題揭露出來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使相關責任人受到應有的處罰,才能挽回你這個單位或部門的“形象”。王儒林到山西之后,因為正視問題,揭露問題,方才能有效地解決那些問題,倘若他也被那種“損害形象”論捆住了自己的手腳,興許就會一籌莫展,無所作為。
王儒林“反腐第一步,是清理組織和紀委系統的‘害群之馬和‘內鬼”。組織部門的干部和紀檢系統的干部,都是管官的官,管干部的干部。前者管的是干部的調配與提拔,偏重于賞;后者管的是干部的紀律與作風,偏重于罰。將此作為“反腐第一步”,說明他相當重視管好管官的官。實踐證明這是對的,全省的組織部門排查處理的“問題官員”多達305人,全省的紀檢部門排查處理的“問題官員”多達534人,不清理管官的官中這些“害群之馬”和“內鬼”,如何整飭官場風氣,如何整治腐敗現象?
管官的官中,容易出現“害群之馬”和“內鬼”,因為他們手中的權力與官員的仕途關系極大。組織部門干部手中的權力,關系到各行各業各地干部的升遷,在干部違紀的處罰上也能說得上話;紀檢系統的干部,關系到干部違紀的處罰,在干部升遷的關口也有一票否決權。他們都是管官的官,誰去管他們,卻往往被人忽略;他們監控別人的權力,他們的權力之監控,卻往往出現空白。一些管官的官往往左右逢源,能讓他們左右逢源的官員,有違紀甚至違法行為的,他們可以眼開眼閉、裝聾作啞;倘若有人居然不知這種官場行情,有礙于他們左右逢源,就會遭受冷遇以至于打壓。這樣的角色,是組織紀檢系統中的“害群之馬”和“內鬼”;這樣的“害群之馬”和“內鬼”,在全國各地的組織紀檢系統都有,不只生存于山西官場。因此,作為王儒林治晉的亮點之一,管好管官的官,就具有了普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