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軍

◆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隨著現代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地區旅游業之間的競爭已由較為初級的資源競爭、產品競爭轉變為較高層次的品牌形象競爭。本文在分析新常態下旅游業面臨的戰略機遇的基礎上,分析了旅游產業競爭優勢構建與區域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區域旅游品牌形象塑造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旅游產業 競爭優勢 旅游品牌形象
新常態下旅游業面臨的戰略機遇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題,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轉換。這給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基礎與環境。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業,是在新常態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另外,根據國際規律,當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時,旅游將獲得快速發展;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旅游需求出現爆發性增長;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經濟,休閑需求和消費能力日益增強并出現多元化趨勢。根據初步統計,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7500美元左右,可見,我國總體上已經步入到成熟的度假旅游經濟發展階段。同時,伴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支付能力的顯著增強,旅游業也將成為新常態下居民消費升級的主要渠道和領域。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政府層面還是從社會經濟條件,或是普通居民的消費支出和休閑方式的變化,都表明旅游業將會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同樣給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成長空間。
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產生的理論基礎
傳統的旅游競爭優勢的理論基礎是資源比較優勢說。該學說認為,不同地區所具有的不同的旅游資源稟賦,以及這些資源的獨特性、不可替代性,是構成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源泉。不同地區旅游資源的異質性特征,導致了不同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差異,進而產生了不同的收益和利潤。這一學說以旅游資源的不可移動性為前提,強調旅游產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于旅游產業內部,是一種低層次的競爭優勢理論,忽略了旅游產業外部各因素對于地區旅游競爭優勢的影響,特別是伴隨著現代旅游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產業,這一學說的局限性也日益凸顯。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提出了闡釋產業競爭優勢構成的“鉆石模型”理論,對于現代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該理論認為,一個產業的競爭力主要來自于六個方面的因素,即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和輔助產業狀況、企業的競爭條件、政府的支持以及相關機遇等。這六個方面的有效組合,將決定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大小。這一理論強調指出,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和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增強,實質上表現為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知識、管理等各類生產要素不斷投入、整合、優化的動態過程,旅游資源只是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產生的基礎,但不是唯一的條件。因此,一個地區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除了需要具備特色鮮明的旅游資源以外,地區政府的支持與重視,旅游相關產業的支撐與配合,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以及消費者對該地區旅游資源的偏好等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由此也說明,當前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構建,是一個各類生產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任何一種生產要素的缺失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鉆石模型理論與品牌形象塑造的耦合共生模型如圖1所示。
品牌形象塑造與旅游產業競爭優勢的構建
(一)旅游品牌形象是一種差異性的競爭優勢
旅游品牌形象塑造是在旅游市場信息不對稱下,旅游目的地通過目標市場確定、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旅游品牌形象傳播等方式,在目標消費者心目中塑造一個獨特的、難以模仿和替代的形象認知的過程。不同的旅游品牌形象意味著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可以突出旅游目的地的個性特征,幫助游客區分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的特點和特色,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具有相同類型的旅游資源的旅游目的地競爭中,旅游資源的開發者、經營者與管理者更應該運用差異化的品牌塑造方式,樹立與眾不同的、能夠給游客帶來獨特價值體驗的目的地形象,有效消除相鄰地區旅游產品的同質同構現象,使之與其他旅游目的地形成錯位競爭。從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來看,旅游品牌形象鮮明、特色突出的旅游目的地,明顯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其知名度、美譽度也相對較高。
(二)旅游品牌形象是一種綜合性的競爭優勢
游客更傾向選擇品牌形象鮮明的旅游目的地出行,因此游客的預期和旅游消費習慣的變化,意味著旅游目的地必須從戰略管理的角度建立品牌。鮮明、獨特的旅游品牌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一種無形資產,也是游客的一種價值認知,它在外在、顯性方面,體現的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者的品牌管理能力,在其背后則體現的是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包括地區特色旅游資源存量、旅游業整體服務質量、旅游人才儲備及水平、旅游企業數量及其管理水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地區歷史文化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狀況以及政府支持力度等眾多方面。可以說,旅游品牌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對地區旅游產業長期經營的成果,獨特品牌形象的背后是旅游業及其關聯產業的強大支撐,是旅游目的地競爭力的集中體現。
(三)旅游品牌形象是一種持續性的競爭優勢
一個地區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不是憑空而來,也不僅僅只是通過成功的旅游品牌形象管理而實現的,它依賴于區域旅游發展所具有的特色旅游資源和長期以來旅游目的地在游客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代表著旅游目的地對于游客在產品特征、服務質量、價值體驗等方面的一貫性承諾,其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來自于給予游客的持久性的利益承諾。知名的旅游品牌形象代表著旅游市場和游客的廣泛認同,是旅游產品、服務長期優質的客觀保證。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一旦確定并被游客所接受和認可,將會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成為旅游目的地與游客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價值紐帶,能夠為旅游目的地帶來增值的市場需求,從而決定著地區旅游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及其可持續性。
區域旅游品牌形象塑造的具體思路
(一)以特色旅游產品為基礎
旅游吸引力產生于資源環境與文化的差異性,求新、求奇、求特、求知是旅游者最主要的旅游動機和目的。旅游產品是提供游客價值體驗的主要依托,是滿足游客利益需求的基本載體,因此,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離不開特色的旅游產品的開發。狹義上講,旅游產品是指旅游目的地提供給游客的經歷和體驗,廣義上來看,旅游產品則包括滿足游客旅游活動需要的全部產品和服務的總和。從現代旅游競爭發展的趨勢來看,特色旅游產品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天然的旅游資源特色,越來越多的人造特色景觀或旅游策劃活動正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應該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學、養”等旅游八大要素,大力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緊密結合旅游市場需求、游客偏好和地區文化特色創新旅游產品體系,滿足游客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二)以雄厚的產業基礎為支撐
區域旅游品牌形象是游客對于旅游目的地的價值感知和綜合評價,是地區旅游產業整體實力的外在表現。因此,旅游產業構成了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內容,其發展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競爭力、吸引力。根據聯合國《國際產業劃分標準》,旅游業的構成應該包括旅行社業、以賓館為代表的住宿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游覽娛樂業、旅游用品和紀念品銷售業、各級旅游管理機構及行業組織等7個部門35個項目,涉及到吃、住、行、游、購、娛各個方面。可以說,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與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耦合共生。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創立與保持,必須依賴于地區完善的旅游產業體系,與地區旅游產業的規模大小、產業內部各行業之間的分工合作程度、各行業技術和質量水平高低以及旅游行業協會、旅游企業、戰略聯盟等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三)以整合營銷傳播為手段
旅游無形性的特點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旅游業相對其他行業更需要通過品牌形象的塑造來向消費者傳達積極的、實在的感受。整合營銷傳播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整合營銷傳播的核心思想是要充分整合各種資源,廣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實現統一目標。它強調與消費者進行多面接觸,并通過每個接觸點向消費者傳播清晰一致的品牌形象,從而試圖建立起與消費者的長期穩定關系。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要想在消費者心目中塑造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就必須整合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傳播形式,開展整合營銷傳播活動,實現區域旅游資源價值與旅游者需求價值之間的互換。為此,旅游目的地要充分挖掘地區資源特色和文化傳統,整合地方政府、旅游企業、社會媒體、社區居民等各方面力量,采用不同形式的傳播途徑,重點運用好電視、網絡、雜志、廣播、報紙以及戶外媒體,將文字媒體與聲像媒體、硬性商業廣告與軟性新聞宣傳相結合,積極采取參加旅游交易會、旅游文化節、大型展覽、文化大匯演等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寬領域、高頻率地宣傳推廣地區旅游品牌形象,最終使品牌形象達到一致性的強化效果,促進其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的提升。
(四)以優越的外部環境為保障
區域旅游品牌形象具有明顯的公共產品和外部性特征,旅游產業內外部環境中某一個環節、某一個方面都能在一定意義上影響旅游品牌形象的好壞,特別是旅游活動中的不良事件將會對區域旅游品牌產生破壞性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創立與維護,不僅僅取決于地區特色的旅游資源,更是與區域宏微觀發展環境緊密依存。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的優越程度,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當地居民的認可度、參與度,社區居民的道德和素質,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儲備情況,地區的社會治安狀況等都與區域旅游品牌形象息息相關。作為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管理者,旅游目的地政府應該為區域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創造優越的外部環境,充分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支持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積極動員全社會特別是社區居民參與到地區旅游品牌形象的建設過程中,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扶持旅游業發展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經濟新常態[M].人民出版社,2015
2.陳梓楠.市場格局變化下的旅游業態轉型與創新探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3.王楓,張寧.品牌形象認知與品牌選擇關系的實證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4.陽國亮,梁繼超.桂林旅游品牌競爭力的評價及提升對策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0(1)
5.陸朋.基于游客感知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5(5)
6.陳志輝.株洲市旅游業升級發展的路徑思考[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1)
7.王兆峰.區域旅游產業品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財經,2007(10)
8.鄺金麗.河南區域旅游整合營銷傳播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J],2008(3)
9.劉又堂.整合營銷傳播:桂林海外旅游市場開拓的最佳途徑[N].中國旅游報,200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