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直
自創書體
當今書壇時不時傳出某人自創某某書體的新聞,且書體命名多冠以“發明者”姓氏,有的還向國家版權局申請該字體的著作權益,且不乏得到正式授權批復者。如某“燕書體”自稱是篆、隸、行、草、楷五體之外的中國書法第六體。呵呵,且不說書法史上“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等主流書體,就是小眾的趙佶“瘦金體”、鄭板橋“六分半書”等,面對所謂的“第六體”,情何以堪?如僅從書寫工藝或新型實用外觀設計的層面看,自創書體或許體現了某種創新,但從幾千年書法傳統看,自創書體在書壇時有所聞,真不知是書法界的幸還是不幸。
臺灣的唐諾有一篇《書家》,講到擅書法的張大春被人問及“張大春體”:“張大春的回應意外地沉靜,仿佛不知語從何起。他邊說邊想,像進入自省的零落回答大意是——好的字那么多,你看、你學、你跟著哪個字這樣寫那樣寫都來不及了,哪還有什么自己的體不自己的體的問題……”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中說:“古代,群山重重,你怎么超越得過。有人對我說,洞庭湖出一書法家,超過王羲之。我說:操他媽。”這是木心書面文字中唯一的粗話。而那些傳統功夫不過關且奢談創新的書法勇士,且聽一句歇后語:“光著屁股進當鋪——拿什么當錢?”
“不過爾爾”
錢鍾書的恩師吳宓曾感慨:“當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年輕一輩人中要推錢鍾書。他們是人中之龍,其余如你我,不過爾爾!”陳丹青將木心著作借給上海某女作家看,她看后打來電話:“陳老師,我原先以為你寫得好,現在讀了木心先生的書,你在他面前變成了一只小癟三!”而陳丹青自述:“我聽她這樣說,當下大喜。”
有自知之明者仰視一流大家,看到“人中之龍”所達到的高度,明曉自己“不過爾爾”,甚至樂于自認“小癟三”。木心說:“談貝多芬,談肖邦,最大的難事是要年輕人承認淺薄。”同理,仰望中國書法史上的璀燦群星、疊嶂峰巒,要知道自己不過爾爾。
然在自我炒作之風甚囂塵上的書壇藝苑,有些人嚴重自我膨脹,高調張揚,幾乎忘了自己姓甚名誰,動輒以超級“名家”“大師”自詡。書法界盛行排座次之風,屢見“天下第一某某”之說。有人做夢都想坐圈內“頭把交椅”,或為爭座次拉下臉,鬧得不可開交。更有甚者,厚著臉皮暴炒自己,冒出如“天下第一筆”“天下第一大字”“天下第一榜書”“天下第一長卷”“中華一絕一筆書”“中華書法奇人”等形形色色的“封號”。民諺說得好:“自稱好,爛稻草。”有感于書法界的魚龍混雜,啟功曾鄭重其言:“請不要叫我書法家!”
明人姜南在《風月堂雜識》中說,“夫文人夸誕,高自稱許,以驚世駭俗,自古通病。”其實,“用王朔式的語言說,就是誰也別裝丫挺的,大家不過彼此彼此”(李書磊語)。書畫家自曉“你我不過爾爾”,少一點狂妄自大,去一點焦躁之氣,多一點清醒沉潛,或可讓自己避免“不過爾爾”。
集字署名
傳統詩詞中有集句,截取前人詩句,拼集成一詩(聯)。書法中則有集字,搜羅某一書家的字跡并集成書法作品。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米芾、吳昌碩等大師,后人都編有其書法字典,網上甚至有相關的集字軟件。書法史上大名鼎鼎的《集王羲之書圣教序》,乃弘福寺沙門懷仁歷25年而成。如今借助電腦或工具書,集字已非難事。
集字于書法研習自有必要,且在特定場合亦具正能量。有的報刊集名人字跡作刊頭,如《書法報》集書圣王羲之,順理成章。以書法史上的名人字跡作招徠,雖體現了對經典書法的尊重,但加上落款,就欺世盜名了。如是集在世之書家的字跡,則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吳昌碩家鄉浙北安吉的黨校,在校園內一塊碩大的景觀石上集缶翁書法,鐫“紅色學府”四字,固然體現了對鄉賢的尊崇,如加署名則成何體統。景點、商場或樓盤之名,集古代名人之字跡并附署名,貌似文化,實為胡鬧,至少是存心誤導視聽。
某娛樂場所招牌,集顏體字并署“顏真卿”題。謚號“文忠”的顏魯公之靈,情何以堪?
【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