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承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中指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就有這樣的美麗風光。保護好內蒙古大草原的生態環境,是各族干部群眾的重大責任。”自治區九次黨代會以來,自治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持走綠色富區、綠色惠民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成效顯著,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把守住生態底線作為三條底線之一寫進報告,強調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要全面推進綠色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進一步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強調,“要嚴守生態紅線,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搞好重點區域植樹造林,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行好禁牧休牧和草蓄平衡制度,加快水生態綜合治理,推進荒漠化治理,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加強湖泊濕地保護,提高草原、沙區植被蓋度,不斷鞏固擴大生態保護建設成果。”這是針對我區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節能減排壓力增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狀況所作出的科學部署。
當前,我區生態環境保護正處在“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歷史關頭,一定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強化生態底線思維,把加強保護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要守住生態底線,必須組織實施好京津冀風沙源治理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和重大生態修復工程,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高度重視湖泊、森林、草原的生態狀況,著力解決大氣、水、土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加強防治整治農業土壤、礦山地質環境和城鄉環境,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督管理,為當代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未來留下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守住生態底線,推進綠色發展,得到了第十次黨代會代表們普遍贊同。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在參加通遼市、錫林郭勒盟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的囑托,是我們承擔的重大責任。各地區在開發資源、實施項目時要做環境保護的“加法”,決不能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決不能認為我們環境容量大而忽視環保問題,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人們最為熟知的一句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要我們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就等于把綠水青山轉變成了金山銀山。在內蒙古今后發展中,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牢牢守住生態底線,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在滿足自身發展內在需要的同時,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存發展環境。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十二五”期間,在堅持不懈地轉方式調結構下,自治區實現了由“一煤獨大”向產業多元的轉變,沙產業、草產業等綠色農牧業蓬勃發展;現代煤化工、稀土新材料、云計算等新型工業風生水起;采摘游、農家樂、工業參觀等特色旅游業方興未艾。今后內蒙古要發揮綠色化的引領作用,積極發展綠色農牧業、打造優質綠色農畜產品品牌;加快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下大力氣推進園區、開發區轉型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步伐,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綠色化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加快發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促進綠色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融合互動。”
與會代表圍繞“綠色”與發展的關系,結合各自的工作實際,暢談了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巴彥淖爾市提出“綠色崛起、賽過江南”這個目標,計劃擦亮現代農牧業的金字招牌,以綠色有機為主攻方向,推進農牧業科技創新,做足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加快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呼和浩特計劃加強奶源基地建設,創新產品升級,改善供給質量,鞏固提升“中國乳都”核心地位;依托得天獨厚的電力及地理、氣候、資源等比較優勢,推動大數據和云計算中心建設及下游產業開發應用,全力打造“中國云谷”;依托電力優勢,消化過剩產能,打造中國最低電價成本洼地,加快建設“中國光伏材料之都”。呼倫貝爾計劃全面落實全域旅游戰略部署,大力發展體驗旅游、文化旅游、品牌旅游,重點提升游客舒適度和滿意度,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用足用好“呼倫貝爾”這塊金字招牌。
全區各地要認真貫徹黨代會提出的促進“五化”協同的發展要求,堅持以綠色化為引領進行發展,牢固樹立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及低碳發展的發展理念,自覺提高生態意識,堅定遵循生態優先、綠色優先、環保優先,促進人與自然相協調、相和諧的發展,努力實現生態改善、社會進步、經濟增長、家園綠色亮麗等多贏。
大力發展綠色農牧業。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有效保護和改善農牧業資源條件和農村牧區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種植業、綠色畜牧業、綠色林草業、綠色食品產業以及設施農業、節水農業等,提高農牧業的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等水平,培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綠色的農牧業,實現農牧業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一致、良性互動。
有效拓展生態工礦業。礦產資源開發增速應與生態環境容量相適應、相協調,要在真正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序開發礦產資源,進一步提高準入門檻等,實行生態型、集約化、小數量的漸次開發,并把相當一部分牧區礦產資源作為國家的長期儲備資源。要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綠色能源和清潔能源,著力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圍繞我區煤炭、電力、化工、冶金、建材等重點行業和特色產業,積極培育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產業集群,建設一批循環經濟試點示范項目。
繼續完善綠色化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工程體系。要按照優先保護、積極治理的原則,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力度,逐步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繼續實施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及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建設重點工程。要通過保育草原、植樹造林、治理沙漠、保護濕地等一系列措施,恢復、建設多元碳匯體系,提高各類生態系統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的功能,逐步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
閑步綠色譜新曲,喜觀美景奔小康。我們相信,在堅守生態底線、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這個主基調下,全區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必將把藍天綠水、人民幸福的小康社會藍圖變為現實!
責任編輯: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