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婷
農業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工程和必由之路。近年來,綏棱縣把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突出來抓,積極完善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機制,大力發展服務主體,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持續提升服務水平,切實加快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
1 抓主體發展,積極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以政府服務為主導。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政府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主導作用,重點在農技推廣、土地流轉、金融保障、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打造服務平臺,提供人才和資金支撐,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干不了的事情。二是以合作社服務為骨干。合作社在生產資料采購、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存儲、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為入社農民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極大地促進了生產水平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長。上集鎮諾敏河桃花水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有催芽車間、育秧小區、農機合作社和稻米加工廠,合作社從整地、購種、包衣、催芽、育秧、插秧、管理,到收獲、加工、銷售全程提供社會化服務。三是以龍頭企業為牽動。通過“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建設基礎設施,簽訂種植定單,提供良種、栽培技術,推進市場開發,實現了企業、農戶互利共贏。大連洪澤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建設萬噸冷庫和3條蔬菜食用菌加工生產線及建設占地21萬平方米的200棟標準化棚室生產基地,實行“產、供、銷”一體化服務,將大棚租給農戶種植香菇,提供菌包,免費技術指導,保護價收購,農戶每棚純收入達6萬元以上。
2 抓機制創新,發揮服務體系作用
一是創新技術推廣機制。按照“優化縣級、分區建站、完善村屯”的機制,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全縣建成了5個區域站,對區域站技術人員實行縣和鄉雙重管理,鼓勵技術人員通過參股、技術承包等形式領辦合作社和示范區,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發展到76個,屯科技示范戶發展到1050個,強化了前沿農業技術的推廣力度。二是創新經營管理機制。通過建立以地入股形式的合作社,采取統一品種、統一購買物資、統一整地、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按地(股)分紅“六統一分”的經營模式,讓農民真正分享節本增產的效益。四海店鎮寶山利民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642戶村民以土地入股,規模經營土地面積17285畝,占全村土地的93%,玉米測產畝產達到1533斤,比農戶自己種畝增產300斤。三是創新服務保障機制。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平臺,規范流轉程序和合同,引導土地向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有序流轉,保障農民合法權益,避免引發新的矛盾。同時,協調金融機構簡化辦事程序,放寬貸款額度,擴大抵押范圍,降低貸款利率,全縣發放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63筆1042萬元,“三農”貸款13億元。
3 抓政策扶持,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質量
一是抓基礎建設。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爭取項目支持、合作社成員出資、政府補助等方式,推動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提高。目前,共有農機合作社32個,已建成旱田千萬元現代農機合作社10個,水田500萬元農機合作社4個,全縣農機具達到18000臺套,機械化率達到90%。此外,通過招商引資、爭取項目、吸收社會資金等辦法,推進糧食倉儲業建設,國有糧食倉儲企業新增倉儲能力11萬噸,民營倉儲企業新增倉儲能力13萬噸,全縣糧食倉儲能力達到52萬噸,有效地解決賣糧難的問題。二是抓示范平臺。積極引導鼓勵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示范區,集中開展社會化服務。全縣規劃建設了“四帶百區”,面積達到21萬畝。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組織鄉村干部、新型經營主體及廣大農民現場觀摩學習,通過科技人員言傳身教、現場演示,讓農民群眾真學、真信、真懂、真干。三年來,通過抓示范區,農時標準和種子包衣、智能催芽、毯式育秧、攪漿整地、深松整地、玉米大豆110cm大壟栽培等新技術,普遍被老百姓認可和接受,發揮了社會化服務功能,促進了生產水平的提高。三是抓重點傾斜。在糧食烘干、農機補貼、整地補貼、高產創建、棚室補貼等政策上給予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優先傾斜,并積極幫助爭取貸款貼息和農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