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新聞人物

山東省煙臺瑞泰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
齊魯果業滯如霾,
商超融通管仲才;
規范嚴管香溢遠,
全鏈升級鑄品牌。
王磊,當地著名青年企業家。他被推選為聯合社理事長之后,帶領全體成員以聯合社為主導、以基本農戶為基礎、以合作社為抓手,實現了蘋果從種植到銷售的產業化運作模式。
2015年,針對蘋果滯銷現狀,聯合社組織專門隊伍,廣泛進行市場調研考察,先后與香港華帝、無錫大通化、上海家樂福等30多家商超建立了“農超對接”,社員產品可通過“瑞泰”品牌平臺直供超市,大大緩解了蘋果“賣難”問題。通過組織農戶開展技術交流、聘請專家授課、外出參觀學習、引進新技術新品種等方式,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蘋果生產可追溯檔案,大大提升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目前,已發展有機蘋果示范園200畝、無公害種植園300畝,發展智能化蘋果示范園400畝。
為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聯合社斥資200萬元,打造了一套全市供銷聯網系統。社員可以到系統內的合作社以及合作商戶刷卡消費,商戶可以通過系統和聯合社定期結算,聯合社也可以通過系統及時了解各網點銷售情況以及庫存情況,及時通知廠家補充貨物,實現了供銷與互聯網的有效結合。該服務僅啟動不到3個月,社員累計消費額就達20多萬元,為社員節約生活支出5萬元以上。聯合社通過技術服務等形式,吸引農戶積極參與蘋果生產全產業鏈升級改造,提高了蘋果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收到了“興辦一個組織、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批農民”的良好效果。

湖南省瀏陽市南川河牲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袖舞網絡局面開,
豚肥利升笑顏來;
扶貧濟弱甘如飴,
愛出南川暖心懷。
甘元田,湖南省瀏陽市南川河牲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自創辦專業合作社以來,一方面,他精心積累合作社運營中的實踐經驗;一方面,積極參加在北京、浙江、上海、廣東、臺灣等地舉辦的各類專業論壇,并將新理念、新模式與合作社組織的創新結合起來。其中,他運用互聯網、公眾微信等形式,與國內新希望、大北農、九鼎等知名飼料、獸藥、屠宰企業建立了供銷合同關系,與河南、江西兩省10余個縣市的6000多養殖戶建立了微信服務關系,在今年實現了信息服務全覆蓋。
甘元田在瀏陽率先改進服務方式和內容,由過去單一的生豬收購、販運發展為技術培訓、資訊采集發布、疾病防治、器械供給、對點流通等全程化服務,進一步擴寬社員和非社員的全方位聯系和服務,并從中提升盈利能力。2016年,合作社集體收益和社員分紅均比上年提高了6倍和4.5倍。
近年來,甘元田帶領合作社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江西銅鼓、上栗等貧困地區,將32戶因病致貧或技術能力、經濟能力基礎薄弱農戶納入合作社組織,通過墊成本、提技術、包銷售等措施,幫助其擴大生產,脫貧致富。近兩年,已為他們提供支持資金20萬元。

河南省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中原大地出人杰,
華夏廚房傳新歌;
工廠農業奪高產,
產業扶貧盼碩果。
2011年進入農業行業后,李杰采用工業化的理念來運作農業,為中原大田作物的高產探索了一條成功之路。
滎陽市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李杰就在全國第一個打造了“農業生產要素車間”的管理平臺,將工業化標準生產模式引進到農業領域,有效地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他在滎陽市開展“統一采購品種、統一測土配肥、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培訓管理、統一農業機械、統一組織銷售”,通過“六統一”的運作模式來集中運作,將100個村級“農業生產要素車間”作為管理和操作的平臺。一方面,為農戶節省了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減少了化肥、農藥造成的面源污染;一方面,提升了農民社員的文化素質。同時,在農村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從合作社成立之初到現在,共帶動農戶社員1.2萬余戶,帶動滎陽市優質小麥和優質玉米種植面積達5萬畝以上,起到了示范帶頭的作用,促進了滎陽農業經濟的發展。
另外,李杰還提出“將農口的國有資產移交給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管理,并充分發揮合作社或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功能”的建議,被河南省農業廳、鄭州市農委采用,有效地盤活了部分國有資產,對鄭州市的農業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建設性作用。2016年1月26日,李杰應邀參加了李克強總理在北京主持召開的科教文體衛及基層群眾關于《十三五規劃綱要》(意見稿)、《政府工作報告》(意見稿)的座談會,是全國唯一一名參加座談會的農民代表。

吉林省東遼縣順禾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授人以漁淑女強,
慧眼識珠俠骨香;
烏米成就惠農業,
遼源美名天下揚。
秉承“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李淑俠深知經濟上的補給并不能帶動農民真正的致富,于是2012年,她回鄉注冊成立了東遼縣順禾烏米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一起致富。
在一次交易會上,她結識了高粱烏米的研發人。接著,合作社開始大規模種植烏米,并成功開發出高粱烏米、烏米米、綠色雜糧等系列產品。現有高標準烏米種植基地1000多畝,年產能達到40萬斤,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目前,合作社已成為全國最大烏米生產基地。
為保障烏米一年四季有貨源,2015年,她多方籌措資金280多萬元,建設烏米冷藏加工生產基地。她還緊跟時代潮流,在淘寶網建立了自己的店鋪。在她的努力和帶動下,合作社力量不斷增長。
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2015年她又注冊成立了吉林省金滿烏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主營高粱烏米、烏米米、有機雜糧等系列產品。公司與遼寧省農科院、延邊大學合作,進一步研發高粱烏米一系列深加工產品,不斷提高烏米的附加值。

陜西省靖邊縣綠之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初顯身手起老醬,
今闖市場有雜糧;
陜北兒女多奇志,
小康路上耀霞光。
2008年,張耀霞從生產傳統工藝老醬開始,深入農村尋找年長老者詢問陜北老醬原始生產工藝,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不足50平方米的廠房開始創業。2013年,她以“為政府分憂,為農民解難,為會員服務”的宗旨,成立了靖邊縣綠之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她著眼于陜北優勢特色產業,圍繞小雜糧、石磨面、醬油產業發展需要,建起了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小雜糧加工廠、石磨面加工廠、醬油生產車間等,引導和帶動農民大力發展小雜糧種植。2014年以來,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專家學者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先后舉辦培訓班3期、培訓1000多人次;以科技下鄉活動為載體,經常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對會員和農民進行實地指導和服務。她通過集成技術,科學管理,全面提升了蕎麥、小米、綠豆等小雜糧的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出新的貢獻。
致富不忘黨和政府、不忘社會和群眾,為了幫助更多的農民致富、增強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她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墊資50多萬元為部分農民購買了小雜糧種植生產所需物資,并為100多個貧困戶進行免費技術指導,使這些弱勢農戶迅速摘掉貧困帽子,過上了寬裕的生活。截至目前,她幫扶貧困戶達43戶、229人。

云南省陸良縣綠源康生態養殖產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彩云之南鵝聲暢,
精益誠信費周詳;
十年養鵝耕產業,
千人同心奔小康。
2009年,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周文成立了陸良縣綠源康生態養殖產業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養殖模式、以“黨支部+團支部+婦女委員會+資金互助委員會+聯合社”的管理發展模式。合作社自成立起,積極發揮“服務社員、帶動農民、資源共享、助農增收”的作用,使入社養殖戶通過合作社獲得了資金、技術幫助,擴大了養殖規模,增加了收入、增強了市場競爭力和抗御風險能力。目前,合作社輻射帶動各村及周邊縣市養鵝戶209戶,合作社社員存欄商品鵝14萬余只,年銷售優質鵝苗20萬只,創利900余萬元。
周文以質量為本,從細節處、點滴處做起,在銷售的過程中,不定期地檢查商品質量,一旦發現有問題,就一一清理出來,絕不讓有問題的商品流入市。他堅持“誠信為重”,客商付錢多了或是給客商找錢少了,他都一一記下來,足額歸還。他專門請了三名送貨員,信守承諾,按時送貨上門。
2010年6月,中央電視臺《農廣天地》攝制組到合作社基地攝制鵝絨裘皮加工技術科教片,為國內鵝業養殖同仁、鵝副產品深加工做出了極大貢獻。
目前,周文帶領9個合作分社與鵝家莊園農牧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擴大了養殖規模,深挖鵝產品深加工、餐飲連鎖加盟,建成了自己的加工生產線,生產出了自己的產品、創建了自己的品牌,使養鵝最終實現了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

河北省農業產業協會終身名譽會長、高級顧問
服務農業五十年,
授業農民兩萬強;
精誠所至創新出,
“當代張騫”志氣長。
胡志斌,2004年與同事牽頭創辦河北省農業產業協會,2004年至2016年12年間任一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法人代表,二屆理事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現任協會終身名譽會長、高級顧問。他從事農業工作已長達50年之久,獻身“三農”第一線,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取得眾多卓著成績。
河北省農業產業協會建會十多年來,不僅在服務工作上卓有成效,還辦成了幾件有重要影響的大事:用技術服務,致富太行山;用“走出去”服務,使雜交谷子走出了國門;用建議服務,促進全省有機農業發展;用信息服務,抗凍害奪夏糧豐收;用調研服務,戰春旱保豐收;用宣傳服務,力推小麥大幅度增產的勻播新技術。他創新提出的“引智興農”“研修扶貧”“引智扶貧”和“以發達國家為主搞引進、向發展中國家為主搞開發,從引進開發中求發展”的理念在全省得到了應用,并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還從國外直接或間接引進了50多種上百份農業種子資源,創建了面積30畝的特色農業示范園,并輻射到全省多地助農民、農企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
胡志斌針對河北乃至全國的“三農”實際撰寫的《擴大農業對內對外開放之我見》《淺談科學扶貧》等多篇文章,在許多國家級、省級重要刊物及有關會議上應用。他帶著深厚的感情,經常對農民、農業企業及縣鄉基層干部進行知識、理念和技術培訓、授課,多年來累計培訓農業企業、合作社負責人達2萬余人。

新疆烏魯木齊小棉襖棉花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中國棉花協會棉農分會會長
棉襖雖小情懷大,
天下冷暖系此心;
絲路千里社員笑,
天山萬古創意新。
曹會慶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率先成立跨區域棉花專業合作社。在經營方面主要為成員提供農資供應、技術培訓、產品收購、委托加工、統一銷售皮棉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2013年,合作社成員共交售籽棉6092.6噸,合作社拿出182778元為成員進行二次返利,成員中二次返利最高金額達10605元。通過為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使成員聯合進入市場,形成聚合的規模經濟,使廣大成員節省了交易費用、增強了市場競爭力、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加了成員收入。
由曹會慶牽頭與南北疆棉花公司合作,與成員簽訂籽棉收購合同90多份,同時在收購過程中為成員開辟綠色通道,方便了成員的交售。此外,他還為成員代加工籽棉406噸,遠期結算348噸,進一步拓寬了經營渠道、擴大了服務范圍。
為有序有效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強農業與信息技術融合、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他又嘗試性地推出了“網絡合作社”,成立了小棉襖合作社并取得了成功。
截至目前,小棉襖合作社為成員發布國家政策、棉花市場行情、農資市場行情、棉花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氣象分析、合作社知識等方面的信息680多期,共服務13.6萬多人。

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身在通山連都會,
農作九鼎意堅深;
開山辟地促聯合,
前程無限祝景新。
程祝新于2010年4月帶著回報家鄉、投身現代農業、成就一番事業的夢想,帶領另外4個大學生回鄉創業,成立了通山縣九宮園蔬菜專業合作社。經過近五年的努力,現已有社員276名、帶動農戶300多戶,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合作社年產值突破500萬元,合作社社員年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合作社還注冊了“九鼎農”商標,并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
2011年12月,程祝新和通山縣其他共10家合作社負責人帶頭創辦湖北省第一家聯合社“湖北省九宮綠園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始了農業大產業的聯合、資源整合,以此來推動產業發展。目前,聯合社吸納合作社83家,覆蓋12類農產品生產行業,帶動農戶3000多戶。
2014年,九宮園蔬菜專業合作社在程祝新的帶領下向前邁出了更大的一步,引入投資公司投入資金500萬元,創建湖北九匯膳食配送有限公司,并由九宮園蔬菜合作社控股管理,開始探索發展農產品社區直營體系及集體食堂的膳食完全配送體系。現在,九匯膳食配送公司建有2000平方米的蔬果分檢中心及完善的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公司還在武漢開設有3家社區放心農產品直營超市、咸寧市10家、通山縣2家,打造了一個真正屬于農民自己的農產品交易平臺,讓農產品生產者在獲得生產利潤之后更能共享市場銷售的利潤,也真正實現農產品“田間直飛餐桌”的理念,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市民買菜貴、農民賣菜難”的社會問題。

江西省豐城市秀市供銷合作社主任
佳和種田風氣先,
五項第一開新天;
豐收國里粒粒香,
春雷陣中聲聲喧。
2006年,雷應國以租賃的方式簽下了糧田210余畝農田,開始種植水稻。這些水源保障低、肥力差、交通又不方便的中低產田,經過雷應國的精耕細作、科學管理,第一季單產就達到450公斤/畝,有的還達到700公斤/畝。一年后水稻面積擴大到466畝,2008年達到1860畝。他也被評為“省種糧大戶”和“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成為秀市鎮靠農業生產致富的領軍人物。
2009年5月,雷應國組織周邊鄉鎮61戶種糧大戶,成立了豐城市秀市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實現了“五個第一”:第一個訂購天氣預報服務農業生產;第一個大面積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第一個租用農用飛機噴灑農藥;第一個使用稻谷烘焙技術;第一個實行工廠化育秧領跑現代生態農業高效益。
多年來,雷應國創建的佳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幫扶當地620多戶農戶科學種植,合作社提供了4050個就業崗位,為120余戶農戶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2012年,雷應國還購置了數十萬元的真空包裝機,注冊了江西粒粒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種植生態保健米800畝、種植麒麟米1040畝,將水稻種植的利益最大化,實現了培植、儲、產、銷等一條龍服務,受益農戶達到1800戶以上。2015年,他就任豐城市秀市供銷合作社主任,成為遠近聞名領跑現代生態農業的“80后”新型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