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頑,趙紅彬,郭建洲,侯海峰,李 茜
(1.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河北 邢臺 054000;2.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3.河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0)
冀南地區冬閑地飼用小黑麥利用研究
黃 頑1,趙紅彬1,郭建洲1,侯海峰2,李 茜3
(1.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河北 邢臺 054000;2.保定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51;3.河北省畜牧獸醫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0)
在冀南地區引進8個不同的飼用小黑麥品種,利用花生、棉花冬閑地對飼用小黑麥農藝性狀、產草量、籽粒重量、抗逆性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NHT1048、冀飼2號綜合性狀表現最好,與其它飼用小黑麥品種在鮮草、干草產量上有較大提高,而且品種抗倒伏及抗病性上較強,適宜在冀南地區進行推廣。
飼用小黑麥;冬閑地;產量;抗逆性;研究
冀南地區種植結構及土壤性質決定冬季大面積冬閑地的存在,如何充分利用并篩選適宜的一年生越冬性作物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飼用黑麥與冀南地區多種不同春播作物形成一年兩作種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實現春季飼草供給,增加農牧業的有機結合,是冀南地區草業的發展方向之一。本研究就是以冀南地區利用飼用小黑麥-糧作物一年兩作生產為基礎的研究,為冀南地區更好的發展草牧業提供理論基礎。
1.1 試驗品種
飼用小黑麥品種8個,中飼1890、中飼237、WOH828、NHT1888、NHT1877、NHT1048、冀飼1號、冀飼2號。詳見表1。

表1 飼用小黑麥試驗品種
1.2 試驗設計及方法
試驗2015年10月12日在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農試場進行,試驗地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沙河,北緯36°50′~37°47′,東經113°52′~115°49′之間,屬于暖溫帶亞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內溫差大,降水集中。年平均氣溫在12~14 ℃,冬季雨雪偏少、干燥寒冷。
試驗設計將飼用小黑麥品種按照試驗小區分區播種。試驗小區面積3 m×9 m,行距15 cm,播深3~4 cm,每小區20行。隨機區組設計,4次重復,試驗共32個小區。2015年10月9日播種,每個小區播種量相同,播量280 kg/hm2。試驗地土壤沙壤土,速效磷
4.54 mg/kg,速效鉀67.21 mg/kg,pH值7.68。
2.1 農藝性狀

表2 飼用小黑麥農藝性狀
由表2可知,飼用小黑麥抽穗最早的是WOH828,抽穗最晚的為中飼1890,兩者相差10天;飼用小黑麥成熟最早的為WOH828與NHT1048,最晚的為中飼237,相差4 d:生育期為220 d以上,相差不明顯。株高最高的為中飼1890,最低的為中飼237,分別為
152.3 cm、140.5,差異顯著;鮮干比最高的為NHT1048的4.32,最低的為冀飼1號的3.79。
2.2 飼用小黑麥產草量
通過飼用小黑麥對比生產試驗來看,其中NHT1048鮮草產草量51 560 kg/hm2,是各組品種中產量最高,NHT1877鮮草產量最低為38 700 kg/hm2,不同品種之間的鮮草產草量有顯著差異;在干草產量中,冀飼2號產量最高為15 360 kg/hm2,WOH828產量最低為10 468 kg/hm2,不同品種之間的鮮草產草量有顯著差異;在籽粒產量當中,冀飼2號產量最高為5 178 kg/hm2,WOH828產量最低為4 027 kg/hm2,兩者之間差異極其顯著。

表3 飼用小黑麥產草量
2.3 飼用小黑麥抗逆性
抗倒伏性按無(0%)輕(25%)中(30%)重(50%) 4級調查,傾斜450算倒伏。從表4中可以看出WOH828、NHT1888、冀飼1號存在輕度倒伏現象,其他品種無倒伏現象;抗病性主要是在生育期內監控不同品種飼用小黑麥的葉枯病、三銹病及白粉病發病情況,從表4中可見,各個不同飼用小黑麥都出現葉枯病,其中NHT1888最為嚴重為2級;三銹病和白粉病未發現發病情況。

表4 飼用小黑麥抗逆性
在冀南地區引進8個不同的飼用小黑麥品種,利用花生、棉花冬閑地對飼用小黑麥營養成分、產草量、籽粒重量、抗逆性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飼用小黑麥品種之間存在差異,其中NHT1048、冀飼2號綜合性狀表現最好,NHT1048、冀飼2號鮮草產量分別為51 560 kg/hm2和47 600 kg/hm2,干草產量分別為14 913 kg/hm2和15 360 kg/hm2,與其它品種鮮草、干草產量上有較大提高,而且品種抗倒伏及抗病性上較強,適宜在冀南地區進行推廣。
(編輯:張淑鳳)
S544.9
A
1006-799X(2016)20-0109-02
河北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不同品種禾本科牧草引進種植及篩選”項目編號:15226307D。
黃 頑(1980-),男,河北邢臺人,高級畜牧師,主要從事草業科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