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那天,不少網民為上海人應該吃餃子還是吃餛飩或者湯圓而爭得面紅耳赤,情急之下連祖宗三代都順便招呼了一回。冬至吃什么?這在我小時候根本不是問題,因為那年頭沒啥吃的。要是這天家里包了餃子或者餛飩,狼吞虎咽都來不及,還啰唆什么?溫飽問題解決之后,要解決的問題就擺在文化層面上了。
接下來,我想吃貨朋友們關心的就是臘八粥了。
若要追索起來,臘八粥與俗界無關,它是佛家門里的專利。臘八粥在佛門里稱作“佛粥”,因為那天正好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相傳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已經身形消瘦,疲憊不堪,在路邊奄奄一息,有位牧牛婦人看到了,就用雜糧和野果煮粥給他喝。釋迦牟尼一碗下肚,通體舒泰,如沐甘霖,最終在菩提樹下成道。從此,佛寺在每年的臘月初八,必定會煮粥喝粥,一來表示對佛祖的紀念,二來期望神靈的降臨,三來表示要像佛祖那樣艱苦修行的決心。但中國的和尚出家而不出世,自己吃了,還想到饑寒交迫的窮人,就在那天多燒點,分給施主和香客喝,表示共沐佛光、喜結善緣的意思。
從某種意義上說,臘八粥比餃子餛飩更具有休閑性質,在《苦菜花》里看不到窮人喝臘八粥的場景,而在《紅樓夢》里就有一場戲。
《紅樓夢》第十九回,寶玉跟黛玉劈情操,說林子洞中的老鼠精煮臘八粥,是從山下廟里偷米來著,“米豆最多,果品卻只有五樣,一是紅棗,二是栗子,三是落花生,四是菱角,五是香芋”。賈府公子哥兒只會用這種小兒科的傳說哄騙不領世面的女孩子,但也透露了大觀園八寶粥的原料也很“農家樂”。據很會吃的梁實秋回憶,他們家煮的臘八粥里有小米、紅豆、老雞頭、薏米仁、白果、栗子、胡桃、紅棗、桂圓等,不比賈寶玉吃過的差。
香港美食家蔡瀾有個觀點我很同意,他認為八寶茶里有桂圓、紅棗、橘皮、枸杞、菊花、冰糖等,就是茶葉非常糟糕,故而只能算飲料而不能算茶。根據這個觀點,臘八粥里也有這么多的勞什子,而往往質量不盡如人意,也不能算粥,而只能算點心。
臘八粥在民間的盛行,北方甚于南方,今天的形勢如何,或許是南方勝于北方吧,我不敢肯定。只知道在清朝,每到年底,在貼身太監的提醒下,皇帝就會簽發紅頭文件,著內務府操辦,在雍和宮搭棚砌灶燒煮臘八粥。為保質保量,還有大臣現場辦公。煮好后先敬佛祖,再呈御用,然后分送王公大臣,最后刮刮鍋底分給施主和皇城根下的老弱病殘。這頓粥大約要耗去公款十萬兩銀子!可見年底突擊花錢在中國形成慣例是從一碗臘八粥開始的。
今天,臘八粥仍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節令美食。再說上海是個移民城市,臘八粥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原料并無定例,講究一點的,除上述幾樣原料外還有白果、杏仁等。上海人家煮了八寶粥,還喜歡送鄰居,一起暖暖身子準備辭舊迎新。這種禮節有助于加強人際關系,修復市民生態。
過去,小康人家煮八寶粥,講究盛在瓷罐里再端上桌,我也見過老家有這樣一口青花釉里紅的大罐,有蓋,非常熱鬧的刀馬人物圖案。臺灣美食家唐魯孫在他的《酸甜苦辣咸》中寫著:雍正官窯燒的白地青花瓷器雅贍古樸,最為瓷器鑒賞專家們稱譽,皇上曾藻飾增麗地特完制了一批白地青花的粥罐,賞給近臣內戚。嘉慶步武前朝,也做了批五彩實花描金的粥罐賞人,后來被人發現這兩朝特制的粥罐,如果用來養殖矮枝芍藥,每天換水,要比一般古瓷的尊缶耐久四五天之多。經人相互傳說,雍正嘉慶時代的窯燒的瓷器,都成了古玩鋪的瑰寶啦。
看看,皇帝不僅是一個美食家,還是一個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