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陽
民間珍品,一朝相聚,歷代典藏,盛況空前。在文物賞析之外,起到發揚傳播宋元書畫之美學與精神傳統的價值。

由龍美術館主辦、中國嘉德獨家贊助的“敏行與迪哲——宋元書畫私藏特展”于2016年底在龍美術館西岸館隆重開幕。據悉,這是建國之后中國大陸舉辦的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一次私人珍藏宋元書畫精品特展,屆時將有包括書法、繪畫、古籍善本在內的80余件宋元珍品亮相。
宋元書畫是中國古典藝術的最高峰,朝代的更迭與時代的戰亂導致宋元時期的傳世佳作留存十分稀少,據統計其存世量不超過3000幅,絕大部分真跡已經被海內外各大博物館、美術館收藏,流傳珍藏于民間私人機構和藏家手中的作品寥若晨星,如吉光片羽般珍稀難見。
這次參展的80余件作品,二分之一來自龍美術館館藏,另外一半則來自海內外20余位藏家的鼎力支持,卷、軸、頁等多種形制;展覽以書法繪畫為主,兼少量古籍善本。許多著錄累累或曾在市場當中驚鴻一現的名品佳作,均將出現在本次展覽當中。如王羲之草書《平安帖》、五代佚名《唐后行從圖》、北宋蘇軾《功甫帖》、北宋曾鞏《局事帖》、宋徽宗《寫生珍禽圖》、南宋蕭照《瑞應圖》、南宋馬遠《宋帝命題馬遠繪山水冊頁》、宋朱熹張景修等《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手卷》、元林子奐《豳風圖》、元末宋克《章草急就章》、北宋刻本《西湖結蓮社集》等。
王羲之書法現存者除刻帖外,墨跡多為唐摹本或古臨本。此次展覽中所展出的絹本墨跡草書《平安帖》又稱《告姜道帖》,筆法圓勁古雅、意趣優閑逸裕,體現出王羲之今草耀文含質、離方循圓、神韻充盈、意氣風發的意趣。此帖前后兩邊都有割裁痕跡,與故宮博物院藏宋刻《絳帖》里的《平安帖》對比可知,原應有9行,現存僅僅為其前4行。信札內容旨在傳達歲末年終之際對姜道等友人之問候與思念之情,彌足珍貴。
《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曾鞏的傳世墨跡,結字修長,筆畫清勁。書寫于宋版《三國志·魏志·徐奕傳》的背面,是曾鞏寫給同鄉故人的信牘。此同鄉名號“無黨”,任“運勾奉議”,字、號待考證。信中,作者自稱曾得到過收信人的“誨論之益”,又沉溺“吏職之冗”,懇求收信人幫助換一個較為富庶的地方做官。
再如《寫生珍禽卷》,該圖為宋徽宗御筆,共分十二段,分別描繪了畫眉、山喜鵲、戴勝、麻雀、白頭、斑鳩、太平雀等十二種不同種類的珍禽,乾隆分別題名。花卉以折枝表現,珍禽立于枝頭,或低首、或回望、或耳語,姿態各異。珍禽翎毛以淡墨輕擦出形,以濃墨復染,再以墨點染頭尾,鳥身濃墨,黝黑如漆,羽留白線為界,微露青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此外,馬遠的《山水冊》也頗為精彩。冊中的十幅書法作品皆為宋寧宗題前賢及宋徽宗詩句,鈐“御”“書”聯珠朱文方印;十幅繪畫作品為馬遠所作,馬遠根據宋寧宗的詩意而繪成此圖,水墨與金碧設色間有,共二十幅,雖寥寥數筆,而盡現人間四季變化,精細入微,堪稱存世絕品。經李慧漱考證,畫冊中有兩幅是可以找到實景的,見于南京大學收藏的一幅南宋皇城地圖中。
而宋寧宗十幅題詩的書法風格,與馬遠《踏歌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遠《松壽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以及馬遠《華燈侍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上面的宋寧宗御題一致。每幅鈐有宋理宗“緝熙殿寶”(殘印)和“張偉”“金隆”等收藏印章,可知為南宋宮廷遞藏之物。從材料上看,書法與繪畫皆作于南宋單絲宮絹上。清代末年歸法國收藏家,后又歸王季遷。
民間珍品,一朝相聚,歷代典藏,盛況空前。據悉,此次展覽以“敏行與迪哲”為主題,將展覽分為“帝制文心、恪悟教禮、隱逸修身、尚意求道四個部分,共計十二個章節來表現“敏行圣人之道”的千載私人收藏傳統,力求使本次特展,在文物賞析之外,起到發揚傳播宋元書畫之美學與精神傳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