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沒有人告訴這一代父母教育除了“上學”以外還有其他的內容,于是,他們只能從自己的社交圈,比如家長群中去尋找答案。
2016年的最后兩個月,五年級的上海小學生趙曉曉(化名),參加了11次競賽,每個周末都在趕考。競賽的內容覆蓋了語數外,語文有古文競賽、作文競賽,英語有口語競賽、作文競賽,數學則是各種“杯”。
不久前,上海市教委發布通知,要求嚴禁將各種競賽獲獎證書作為義務教育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發布聯合聲明,明確說明民辦學校招生時不看競賽證書。但是,教育部門的說法,似乎并沒有影響年底競賽季的到來。“證書總是有用的吧,同學都在考。”趙曉曉的爸爸說。
趙曉曉在一所上海有名的優質民辦小學上學,趙曉曉爸爸的體會是,越是所謂的好學校,家長焦慮的情緒越是嚴重,家長們期待很高,學校里競爭壓力大。為了備考“小升初”,趙曉曉停止了音樂、體育方面的課余培訓課程,一年多來埋頭沖刺,一家人也是全力以赴,配合他的各種準備。夫妻倆每天下班回家,各自分工監督或者輔導趙曉曉的學習,等孩子10點多鐘睡覺后,自己還得加班處理工作上的事務。盡管自己和孩子都很辛苦,盡管免不了抱怨,但趙曉曉父親認為,為了孩子的前途,這一切付出都是應該的。

海淀區某小學放學期間,一個“小升初”培訓機構的宣傳人員身穿卡通服裝,舉著宣傳牌站在擁擠的人群中,非常顯眼。
中國的70后、80后聚在一起聊什么?不出意外,排名第一的話題,一定是孩子教育。
不知從何時起,教育成了城市人最樂意交流卻又最煩惱的話題,焦慮情緒像感冒病毒一樣,在一個又一個年輕父母中間傳遞。半夜排隊報培訓班、周末陪讀、放學幫做作業、拖著孩子趕考各種比賽……類似的場景出現在每一座城市。
要解讀現階段彌漫在城市中的教育焦慮,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簡單的辦法,是把各種培訓機構罵一通,說它們饑餓營銷、煽動焦慮。但如果我們足夠理性地看,沒有家長強烈的需求,培訓機構又何來可以炒作的市場?
深究,中國的教育焦慮情緒,大多存在于社會的中間階層。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的紅利時期,經濟上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還沒有實現更大的財務自由;他們深感奮斗的重要性,希望孩子有更強的競爭力,但又不愿孩子太苦。
所以,我們的焦慮既是“幸福的煩惱”——我們有更多的錢投入孩子教育、市場上提供的教育產品越來越多,但父母卻還沒學會如何選擇。同時,焦慮也來自“真正的煩惱”——選拔來得越來越早,為了避免孩子早早就被“淘汰”,只好加入“搶跑大軍”。
在一片焦慮的氣氛中,做個淡定媽不容易,做家長,也需要歷練與學習。
“我到底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當我們站在長長的培訓班報名隊伍中間時,可以多想一想這個問題。
可怕的家長群
終于熬到凌晨1點,32歲的唐太太披上大衣出門,開車向市中心出發。到達一座商務樓下時,已經有五六個人在排隊,唐太太趕緊停好車,加入隊伍。凌晨4點,30個名額被一搶而光。唐太太拿到號,滿滿的勝利感,沒拿到號的家長則一片哀嘆,一位年紀大的老人,竟然當場大哭起來。第二天,唐先生把自己太太為女兒排隊報幼升小培訓班的經歷曬到朋友圈。如果你是個70后、80后,你的微信朋友圈里,一定能常常看到這樣的故事。
唐先生家在浙江某城市,女兒幼兒園大班將畢業,夫妻倆對對口的公辦學校不甚滿意,準備讓女兒上一家民辦小學。要上民辦小學,就得應對民辦小學的入學面試,學校怎么考,唐先生沒底。為此,他和太太決定給孩子報一個幼小銜接班。所謂“幼小銜接”,真實的意思是“幫你準備民辦小學面試”。這類培訓機構都是商業機構,瞄準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家長們口口相傳的“好機構”不多,因此才有了半夜排隊,淚灑現場的悲情橋段。
唐太太從事醫療工作,從孕育孩子開始,就特別注重搜集各種科學育兒知識,孩子到了幼兒期,她開始關注教育信息。不過,自從孩子進入大班,唐先生明顯地感受到,太太對教育的關注可以叫做“異乎尋常”。“她手機上有好幾個家長群,幼兒園同學家長群、畫畫班家長群、英語班家長群,還有其他一些莫名其妙加入的家長群。”
家長群最熱鬧的時間大約是每天晚上9點半以后,各家小孩都睡了,父母們開始在群里討論。
“學而思今年名額太少啊,昨天我一個朋友說秒殺都秒不到。”
“玲玲媽,你們在學擊劍是吧?這個幾歲能學?貴不貴啊?”
“我這里有一套幼兒英文學習原版教材,分享給大家。”
“我朋友說拼音一定要在小學前學好的,要不然一年級跟不上。”
“據說明年小學招生政策變了,誰有可靠消息?”
……
唐太太的家長群里,上面這樣的對話,幾乎天天都出現。就算一天兩天能忽略,沒幾個人能頂住日復一日的影響,于是,大多數家長心里有了自己的盤算:奧數不學不行啊,體育也得學一樣,公辦小學是不能讀了,還是朝著民辦努力吧……
家長群,幾乎成為焦慮病毒的擴散地,越討論越慌張。
記者在自己的朋友中間做了一個小調查:你的教育焦慮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很多人回答:自從有了家長群。這個初步的判斷,得到了心理咨詢師的佐證。
心理學專家陳默關注教育焦慮多年,她告訴《新民周刊》,2008年以后,因為教育問題到她這里來尋求幫助的家庭開始增加,最近的四五年,增加的趨勢更加明顯。教育焦慮的擴散,與微信的誕生時間正好契合,微信群成為都市年輕人熱衷的社交工具,家長群給父母提供了最為方便的交流方式,但也讓家長們在比較中陷入慌亂。

任何一次放榜,都引來家長蜂涌爭先。
在社交工具誕生之前,并非沒有比較,但是,比較受到了人際關系和物理空間的限制,媽媽們頂多只能拿“隔壁家小孩”“同事的孩子”做比較,那個時代,雖然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但畢竟資訊有限,我們以為“別人家的孩子”只是少數,因此還沒有感到那么大的壓力。
如今,家長群中住著幾十個、上百個“別人家的孩子”,人人都那么“優秀”,你敢自暴自棄嗎?“孩子就一個,總歸是給她提供我們能提供的所有條件,要不然我們會覺得沒有盡到父母應盡的責任。”唐先生的說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心聲。
在陳默的經驗中,最初,對教育表現出過度關注的人群里,新上海人比較多。跟所有其他中國城市甚至發達國家的大城市一樣,新移民總是最努力的人群,他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他們相信自我奮斗終有回報,他們在城市里缺少人脈資源和根基,所以更加希望通過教育增加自己孩子的競爭力。但很快,陳默發現,無論是新上海人還是老上海人,都陷入了教育焦慮的洪流中,整個社會充滿了唯恐落后的氣氛。
就這樣,在家長群的牽引下,家長們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搶跑之路。
一邊罵一邊補
搶跑之前糾結是否要搶跑,一旦加入搶跑大軍,焦慮并非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在中國,所謂“搶跑”,指的是學得過早或者學得過多。那些過去認為小學階段才能掌握的技能,很多小朋友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學習,比如拼音、識字、數學等等。而學得多,指的是學校教育之外,給孩子太多的課外學習。
從另一個側面看,搶跑也可以算是中國新一代家長的“偽煩惱”,因為課外培訓幾乎都由商業機構提供,費用不菲,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支撐,家長們也就不必煩惱了。有調查表明,上海逾六成家庭的子女教育消費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超過15%。家庭對教育投入越多,期望值就越高。
然而,有能力選擇不等于會選擇,站在搶跑大軍中間,新一代家長卻發了愁:對于該怎樣搶跑,他們毫無經驗。
中國70后、80后的童年,正處于國家經濟起步的階段,父母往往雙職工,忙于應付工作,而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只能把教育的責任委托給學校,由學校全權負責。所以,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教育”等同于“上學”,除了上學,70后、80后大多數是在弄堂里、馬路邊甚至田野中與同齡人混大的。沒有人告訴這一代父母教育除了“上學”以外還有其他的內容,于是,他們只能從自己的社交圈,比如家長群中去尋找答案。
田老師是上海一所民辦小學的數學老師,平常,田老師是家長們眼中的教育專家,有任何問題家長們總希望能從田老師這里得到答案。2年前,田老師自己的女兒出生,這個平常總要學生家長“淡定些”的老師,突然發現自己也難以淡定了。
上個月,田老師向一家早教機構交了將近2萬元的費用,這樣,女兒就可以每天到早教機構去接受半天的“教育”。“你自己就是老師,英語數學認字自己教教綽綽有余,干嘛還要花錢去早教?”常有同事如此問他。但他相信,如果別人的孩子都從早教中有所收益,那么完全可以花2萬元給自己的女兒一個機會試一試。“她能在那里與其他孩子交流啊,學一點東西也不錯。”
正是因為有無數個田老師這樣的家長,這幾年,從早教到中小學課外補習班,商業教育培訓機構可謂迎來了“夏天”。看看上海市各個商業中心就知道,有培訓機構的樓層總是人氣旺盛,如果沒有培訓機構駐扎,被網上購物沖擊慘重的實體商場,恐怕很快就要關門倒閉。
當然,商業培訓機構的火爆,在中國有特殊的原因。中國家庭獨生子女多,孩子由老人照顧,父母都工作,沒有更多家庭教育的時間。因此很多家長給孩子報早教、培訓班,很大部分的動機是給小朋友尋找玩伴,順便接受教育。
但是,正常的需求之外,煽動焦慮、夸大競爭,也是很多商業培訓機構的“經營之道”。
最近,媒體對培訓機構學而思的報道廣為流傳,網上掀起罵聲一片,家長們認為,培訓機構通過饑餓營銷、夸大其詞等等手段助推了家長的焦慮。
事實上,培訓機構通過各種形式強化家長焦慮的現象早已存在。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她曾被朋友拉進一個家長群,在這個群中,除了家長之間的討論,她發現有幾個人特別喜歡講各種考試,講如何考高分,經常分享培訓機構的信息。后來她才意識到,這是一個被培訓機構潛入的廣告群,趕緊退了出來。

2013年,長沙清水塘第二小學,為給孩子報名,家長在雨中排隊。
記者曾體驗過學而思幼小銜接班的招生宣講,在學而思老師口中,培訓班提供的每一個培訓項目,都是“有的放矢”。“這道題,去年某某小學、某某小學、某某小學都考到了,這道題,去年沒考,但前年考了。”宣講教師的說辭,與高考備考無異,聽講的家長中間,頓時升騰起緊張的氣氛。在這樣的氛圍中,家長們很容易相信,要想進入優質的民辦小學,不報個培訓班是斷然不行的。生意,就這樣成了。
與家長一方的義憤填膺不同,在負面報道面前,學而思的老板卻表現得十分淡定。學而思集團創始人、總裁白云峰最近在媒體上回應說,學而思的做法,是“解決家長的痛點和剛需”。言外之意,并非是培訓機構制造了需求,培訓機構只不過是在滿足需求。
學而思集團2003年成立,僅僅7年后就登陸紐交所上市,到今天,它依然是投資者們追捧的熱門企業。培訓機構如此快的成長速度,說明剛需之說并非“妄言”,在培訓機構的煽動之外,家長的不理性也難辭其咎。
學會做家長
面對太多的選擇,面對太多的信息,新一代家長卻迷失了,他們時時刻刻關注“別人家的孩子”在干什么,卻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特質,很少去想,眼前的這個小朋友需要什么,適合什么。
上海市民辦中小學協會副會長楊國順,是資深的教育學專家,因為擔任國家督學的職務,他在上海市和全國考察訪問過近千所學校,接觸了大量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楊國順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老朋友,家中女兒小逸讀高三的時候,夫妻二人找到楊老師咨詢,希望他能解答兩人的煩惱。發現小逸看一些家長認為“灰色”的書籍,比如《盜墓筆記》《1Q48》《人性論》《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即將高考,他們很擔心女兒意志消沉,不能考上滿意的大學。
聽了老朋友的介紹,楊國順老師要求與小逸見面談一談。
見到小逸,楊國順發現這個女孩子表現得很有防備心理,似乎不愿意與他交流。楊老師挑起話頭,問小逸《盜墓筆記》講的是什么故事?為什么好看?跟她討論西方哲學,談哲學史上的著名人物。說到這些,小逸立馬神采奕奕,滔滔不絕。經過這次交談,楊國順發現,小逸是一個在哲學上頗有研究和見地的孩子,她思考的深度,甚至超過成年人。
談話后,楊國順給老朋友留言:“與你女兒交流,我感覺她有獨特的思考,并有自己思考后的判斷。她有自信,并有自信中的深沉,她有明銳的智慧,并在智慧中堅持。請轉告她,她一定會成為最好的自己,你們做家長的也應當自信。”聽了楊國順老師的說法,小逸父母總算放心,家庭氛圍也好了很多。當年,小逸如愿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
楊國順告訴記者,這個故事非常有代表性,家長的焦慮,往往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設想發展,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潛力,家長需要學會尊重和接受孩子的選擇。
奧數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楊國順告訴《新民周刊》,上海市一位著名高中的特級校長,也是一位資深的數學特級教師說:一個年級8個班300多名學生中,真正適合學習奧數的,大約只有 3-4人。按照這位老師的說法,人群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人適合學習奧數,但看看我們的身邊,報讀奧數班的人數一定大大超過這個比例。“奧數學習不能異化,有少部分學生適合學奧數,所以禁止奧數培訓是不對的;但如果人人都要去學奧數,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家長在心中要評估自己孩子的情況,做出理性的選擇。”楊國順說。
當然,很多家長會說,為孩子減壓說起來容易,升學壓力如此之大,家長怎么可能心態輕松?
心理學家陳默告訴記者,這些年,在一些學校,校內的競爭氛圍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過去,她聽到學生因學業壓力過大而自殺的情況,集中在高中階段,后來,越來越多的初中生甚至小學生,也會因學業壓力而做出極端行為。“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們偶爾去參加比賽,會感到緊張,如果一個學生每天上學都像是去參加比賽,那種感受是什么樣的?”
教育部門近幾年在緩解升學壓力上做了不少嘗試,上海的等第制改革,就是其中一項。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近期在一個論壇上說:“競爭感不等于競爭力。現代社會沒有競爭不現實,但狹隘的競爭不利于孩子發展。百分制可能束縛了孩子的創新力,等第制在弱化對分數競爭的同時,更關注孩子在學習中的不足,孩子的競爭力自然增強。”等第制改革就是要避免分分計較的學校環境,讓家長和教師將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上。
說到升學壓力,優質的民辦學校總會成為眾矢之的,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民辦學校招生中對證書的要求,才助長了各種課外培訓的興盛。但事實上,上海的民辦中小學早在幾年前就曾聲明,招生中不看證書,2016年的聲明,只不過是一次重申。
上海市蘭生復旦中學副校長陳慧珍介紹,上海的民辦學校招生,從2000年起實行招生面談。在蘭生復旦中學,每名學生的招生面試在2個小時左右,每名學生大約要經過10位老師的評審和打分。除了一對一的面試,考官還會讓幾個同學一起做團隊活動,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動手操作,這些面試項目會比較客觀和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陳慧珍說,從學校的角度,希望招到有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的孩子,這樣的學生才能在后面的學習中保持學習動力,而學生已經獲得的證書并不能體現這些要素,所以學校是不會看證書的。
“你到底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記者采訪中,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專家,不約而同地提起這個問題。普遍焦慮的社會環境下,家長的教育焦慮也許難以避免,但家長們如果能時時提醒自己想想這個問題,也許會得到一個更加理智的答案。

陪著孫子學了5年奧數,65歲的奶奶王鳳書做了36本筆記。
上海市民辦中小學校聯合聲明
目前,社會上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包括一些沒有取得合法資質的教育咨詢公司,開設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培訓班,舉辦各種杯賽,誤導家長和學生強化應試教育輿論和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在機構進行招生宣傳時以對接民辦中小學招生為由,或在讀學生中有考取民辦中小學的學生為由,借與民辦學校招生相關之名,招徠家長和學生。這樣的做法,嚴重違背了教育規律,影響了民辦學校的聲譽,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反響和嚴重后果。
為共同維護本市民辦中小學共同體的集體聲譽,現就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民辦中小學的熱點和難點的問題,本市民辦中小學校聯合發布聲明:
1.進一步依法規范和誠信辦學,認真做到“兩個自覺”。秉承公正、公平和公開的原則,嚴格執行市教委的招生規定,自覺做到不發布與市教委規定相悖的提前招生通知;自覺做到不擅自進行提前招生。
2.遵守民辦中小學共同體的行業守則,做到“三個抵制”。抵制參與社會培訓機構舉辦“幼升小”或“小升初”的各種學科類班;抵制將“中環杯”、“小機靈杯”、“走美杯”、“亞太杯”等各類競賽證書作為錄取學生的依據;抵制將學校招生與社會培訓機構辦班掛鉤的行為。
3.自覺執行政府的各項規定,積極做到“四個不”:民辦中小學不擅自提高超辦學成本的收費標準;不與招生名義的贊助費掛鉤;不與各種不當的利益掛鉤;不進行任何名義的暗箱操作。
上海《關于加強2016學年嚴禁將各類競賽獲獎證書作為義務教育學校招生錄取依據有關管理工作的通知》
一、嚴禁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將學生奧數成績、英語星級考等各類競賽獲獎證書、各類等級考試證書作為招生錄取的依據。民辦學校在招生簡章中應明確承諾招生不收取各種特制的學生個人簡歷及各類獲獎證書。公辦學校違反規定的,由所轄教育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校長和其他相關人員給予處分。民辦學校違反規定的,由所在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責令校長或有關責任人員及時糾正,拒不糾正的,實施“雙減”措施,即核減該校第二年30%的招生計劃數,取消當年政府專項扶持資金。
二、本市教育系統內單位一律嚴禁舉辦全市或全區(縣)性小學階段的學科競賽活動。未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同意,各區縣不得舉辦跨區縣的中小學生競賽活動,各中小學不得舉辦跨學校的競賽活動。
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部門、中小學校及其工作人員不得組織、推薦和動員學生參加未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公布的競賽活動,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學生、家長宣傳未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公布的競賽活動。本市教育系統相關單位違反規定的,由所轄教育行政部門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相應的處理。
四、市、區縣教育部門及其直屬單位、中小學校不得為社會培訓機構提供競賽活動的培訓場所或比賽場所。
五、經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公布的競賽活動一律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不得收取活動費、報名費或其他各種名目的費用,也不得向基層學校、學生家長轉嫁任何費用。確因競賽需要組織的講座、培訓等活動,應當提前向社會公布,并不得收取任何費用。
六、本市將“嚴禁將各類競賽獲獎證書作為義務教育學校招生錄取依據”有關管理工作納入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督導、招生工作檢查等工作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