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獸
2010-11賽季,球隊交易開始突然爆發的時候,適逢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并且這一局勢至少持續到了2012年以后。由于經濟不景氣,擁有一支NBA球隊看上去更像是一種奢侈的行為,因為球隊對富豪們而言是一種流動資產,而不是必備資產。
布魯斯·拉特納當初被迫將籃網隊賣給普羅霍洛夫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在新的大西洋廣場的開發中步履維艱;鮑勃·約翰遜可能是NBA球隊歷史上惟一一個折價將球隊賣給別人的老板——2010年,他將艱難掙扎的山貓隊交給了邁克爾·喬丹;因為害怕聯盟整體的商業形象受到影響,原NBA總裁大衛·斯特恩從狼狽的喬治·希恩手中接管了當時的新奧爾良黃蜂;而馬魯夫兄弟則從2008年開始就受到不景氣的博彩業的影響,而著手變賣球隊,但直到2013年他們才如愿以償。
那段時間,還有兩樁球隊交易源于球隊老板的不幸離世——底特律的比爾·戴維森和華盛頓的亞伯·波林。事后,他們的遺孀決定變賣手中的球隊。2011年,湯姆·戈爾斯最終以3.25億美元的價格完成了這樁堪稱“世紀之竊”的交易,從戴維森家族手中購得了活塞隊,而泰德·萊昂西斯則在2010年得到了奇才隊的控制權。另外兩樁發生交易看上去就像是典型的體育產業運作案例:小球會的弱隊老板覺得經營下去實在沒什么意思,于是決定轉手球隊。勇士隊在2010年易手時還創下了當時4.5億美元的成交紀錄;2011年夏天,76人隊則以低得多的價格被ComcastSpectator公司賤賣。
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2011年的勞資糾紛增長了球隊紛紛被擺上交易桌的可能性。停擺雖然僅付出了16場常規賽的代價,但實際虧損卻相當高,聯盟半數的球隊都在虧損,并且內部收入分成也沒法幫助所有的球隊扭虧為盈。聯盟當時為新奧爾良找到了一位當地的買家,僅以非常低的浮盈把球隊賣給了湯姆·本森。而來自硅谷的富豪羅伯特·佩拉以一筆非常實惠的價格(3.5億美元)拿下了孟菲斯灰熊隊。接下來,在新的勞資條款以及全新的電視轉播架構下,一切又都變得一團糟了。
在2013年的早些時候,克里斯·漢森,一個竭力想要幫助西雅圖迎回一支NBA球隊的男人,在欲望漸長的馬魯夫兄弟身上已經投資了超過5億美元。而維維克·拉納戴夫最終發現,他可以用這些錢在薩克拉門托搞定這樁生意,并獲得了NBA的支持,最終這樁以5.35億美元成交的交易,再度刷新了NBA球隊的交易紀錄。
一年之后,這個紀錄又在赫布·庫爾的成交價面前敗下陣來,他以5.5億美元的價格把雄鹿隊賣給了外來的金融家集團——盡管馬克·拉斯里和維斯·埃登斯與密爾沃基毫無瓜葛,但他們卻堅定地認為一支威斯康星的NBA球隊一定物超所值,因此他們又許下了一座投入將近1億美元的新場館。
2014年底,唐納德·斯特林因為種族主義歧視從快艇老板的位置上被轟了下去,他的太太將球隊以創紀錄的20億美元賣給了史蒂夫·鮑爾默。這個價位一時間頗受關注,它實在是太高了,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但還是有人能看出鮑爾默以這個瘋狂的價格購下球隊背后的價值。數月后,NBA宣布了他們簽下了新的電視轉播合同。與先前的價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的合約將給每支球隊每年帶來8.6億美元的收益。在新的勞資協議下,球員們將得到半數的收益。因此,在毫無額外支出的情況下,每支球隊都將會比以前多得到2.8億的收入,這還僅僅是從電視轉播合同中得到的收益。
似乎是為了證明快艇隊的驚天交易并非偶然,老鷹隊在2015年又以近9億美元的價格成交,買家是托尼·萊斯勒,他曾經也角逐過快艇隊,但未成功。早在四年前,加利福尼亞商人阿萊克斯·梅魯埃洛——他是一個開發商,同時也是一個披薩連鎖店的老板——當時就打算以3.5億美元的高價成為老鷹隊的大股東,但是他最終卡在了聯盟資產審核這一關,交易也未能成行。四年之后,老鷹隊的戰績依然這樣不溫不火,但球隊的市值卻上漲了一倍還不止。在如此高昂的市場行情下,球隊的交易漸漸偃旗息鼓了。自從2015年老鷹隊的交易之后,球隊易手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而事實上,似乎根本就沒有老板真正打算出售自己的球隊。
森林狼的老板已經在交易市場上徘徊了很久,格倫·泰勒在去年就曾經宣布計劃向灰熊小老板史蒂夫·卡普蘭出售森林狼30%的股份,但卡普蘭希望成為森林狼的大股東,而泰勒并不愿意放手,雙方的談判在今年年初徹底談崩了。森林狼是目前NBA中最年輕也是最具潛力的球隊之一,而泰勒希望把球隊大權牢牢把握在了手中,短期內并不打算把球隊的大權讓給別人,最終在紐約房地產大亨梅耶爾·奧爾巴赫的團隊和中國商人蔣立章的入股下,泰勒這才得償所愿,他現在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還有兩家在聯盟中持有時間最長的球隊:步行者隊的赫布·西蒙和湖人的巴斯家族。西蒙老爺子今年已經81歲了,但他的10個孩子都沒有牽涉到球隊中的任何事務;而巴斯家族的兩位繼承人正處在爭奪球隊運營權的冷戰之中,在未來的幾年內或許會有一場不小的爭斗。想想看如果湖人隊最終易手,那么成交價究竟是40億美元,還是50億美元呢?
球隊報價的飛漲帶來的一項附帶的好處就是:抬高了聯盟的入門門檻,只有那些最有錢的玩家才有可能在這種游戲中幸存。但這一切并非完美。涌入的資金多了,有時反而降低了資金的利用效率,例如薩克拉門托和密爾沃基在球館建設方面的投資就是這樣。
在這樣高漲的市場行情下,如果本森在高位出手,恐怕新奧爾良就會失去他們的球隊了,要知道當年西恩也是苦于找不到本地買家,再加上斯特恩的好言勸說才好不容易將球隊留在了當地。而在路易斯安那面臨著經濟和人文方面的雙重麻煩之后,想像一下,指望這時能有人站出來給鵜鶘隊投資建設一棟新的球館無異于是癡人說夢。如果外來人想要提出收購的邀約,比如西雅圖、堪薩斯城、圣路易斯的商人們帶著超過10億美金的誘惑,很難想像這個唯利是圖的商人還會恪守對新奧爾良的忠誠。
聯盟或許還要為NBA球隊之間越發松散的組織關系感到擔憂,尤其是在做艱難決定的時候,比如在明年夏天可能出現的勞資糾紛。新的合同誕生了新的球隊決策者,他們不再是以錄像帶傳播比賽的時代遺留下來的老家伙了。而且,他們面對的是一塊每年高達60億美元的大蛋糕。現在已經沒有一個老板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持有球隊的了——最后一位是1979年買下湖人隊的杰里·巴斯——即便是再往后退10年,從八十年代開始接手球隊的老板也只剩下4個人了,老派的球隊關系已經不復存在。
NBA如今的30支球隊中,有18位老板是在2000年以后接手球隊的。隨著投入的不斷擴大,人們對聯盟的預期也都不斷上漲。然而多年以來,NBA從沒有讓這些老板們失望過,但亞當·席爾瓦和他的團隊也都將為此做好準備,說不定這良好的上漲勢頭,哪天就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