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 要】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72例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4%,優于對照組6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患者加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茵陳蒿湯;中西醫結合;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
【中圖分類號】R575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3-0112-03
慢性乙型肝炎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1]。一旦發病,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截至目前,臨床尚未出現治療該病的特效方法,為了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筆者以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36例采用西醫聯合茵陳蒿湯加味治療,取得一定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月到2015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18±35)歲;病程20~80個月,平均病程(685±53)個月;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20±38)歲;病程22~80個月,平均病程(691±5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和中華醫學會感染學分會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中相關診斷標準[2];②1991年中國中醫藥學會肝病分會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證型辨證標準,中醫辨證為肝膽濕熱型[3],確診為濕熱瘀阻型;③患者了解研究治療內容,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①患者合并患有丙、丁、戊型肝炎;②患者合并艾滋病;③妊娠期女性;④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⑤嚴重腎功能異常等器質性肝病;⑥患者合并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
13 方法 入院時,告知患者臥床靜養,嚴格戒煙戒酒,均衡飲食。在此基礎上,予以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口服拉夫米定(生產廠家:安徽貝克聯合制藥有效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84618,規格:100mg/片),每日1次,每次1片。熊去氧膽酸(生產廠家:蘇州天率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93351,規格:250mg/粒),每日3次,每次1粒。靜滴復方甘草酸苷注射葉(生產廠家: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83799,規格:20mL/支),每日1次,每次1支。還原型谷胱甘肽(生產廠家: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9991067,規格:06g/支),12g/次,每日1次。
在此基礎上,予以觀察組茵陳蒿湯加味治療,茵陳蒿湯組方:茵陳蒿30g,赤芍20g,茯苓15g,白茅根15g,白術15g,山梔子12g,柴胡12g,枳殼12g,大黃9g,甘草6g。依據患者具體癥狀進行藥材加減:①出現大便溏稀者加薏仁30g,蒼術12g;②納差者加麥芽15g,神曲10g;③脅痛者加延胡索12g。取上述中藥一劑,用水煎煮,每次取藥汁200mL,早晚服用,每日1劑。
兩組均以6周為1個治療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比較兩組癥狀積分。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病毒性肝炎常見癥狀分級量化表,對脅肋疼痛,舌苔黃膩,乏力,尿、目發黃,納差癥狀進行評分。②觀察比較兩組臨床療效。
14 療效評價 根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6]將臨床療效分為三個等級。臨床治愈:持續病毒學應答且HBsAg陰轉或伴有抗-HBs陽轉、ALT正常、肝組織學病變輕微或無病變;臨床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HBV-DNA轉陰,ALT血清水平、膽紅素有所改善;臨床無效:臨床癥狀無變化或ALT>2xULN。總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對照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為單位,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癥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癥候積分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癥候積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4%,優于對照組6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乙肝是一種全球性疾病。據統計,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至的疾病[6]。慢性乙型肝炎具有高發性、病程長、治愈難度大、復發率高等臨床特點[7]。患者的常見癥狀包括乏力、納差、黃疸、脅痛等,得不到合理治療,會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嚴重者將危及患者生命。
慢性乙型肝炎在中醫學范疇為“黃疸”、“濕阻”等范疇,中醫學認為該病的病機在于患者感受濕熱疫毒,毒邪蘊于脾胃肝膽,長期延治不解,導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 [8]。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于肝膽,病機為本虛標實,治則應以祛濕化瘀、清熱解毒為主。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給予其具有抗病毒、抗炎保肝、抗肝纖維化以及免疫調節等作用的常用西藥治療,西藥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總體治療效果不佳。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茵陳蒿湯是我國醫藥學中著名的古方之一,藥方出自《傷寒論》[9]。方劑由茵陳蒿、梔子、大黃等藥材組成,是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良方,方中重用茵陳蒿,其味苦、性微寒,是“退黃第一藥”,可起到良好的清熱利濕的作用;方中采用山梔子以清瀉三焦;大黃以通腑瀉熱、通利二便、逐瘀泄熱;白茅根以清熱解毒、利膽退黃;共用白術、柴胡、枳殼理氣通絡、行痰消積;此外,方中赤芍可活血涼血,通絡化瘀;茯苓可健脾利濕,甘草為使藥,可調和諸藥。縱觀全方,共湊清熱解毒、祛濕化瘀功效。經過現代藥理學證實,柴胡、白茅根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肝臟微循環、促進細胞再生的作用[10]。茯苓的有效成分為茯苓三萜,具有良好的抗肝纖維化的功能,能夠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大黃、梔子、白茅根能夠抑制促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和復制,可有效減輕肝內炎性細胞浸潤。茵陳蒿湯提取物能夠起到良好的保肝作用,并能顯著減輕CCI4造成的肝小葉內灶性壞死,方可促進膽紅素代謝排除,改善患者細胞合成功能,還能夠促進載脂蛋白合成,從而減輕氧化過激、脂質過氧化反應[11]。
本次依據患者的具體癥候加減用藥,對證施藥,以提高治療方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治療后,兩組癥候積分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癥候積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茵陳蒿湯加味能夠有效緩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癥狀。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4%,優于對照組69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常規療法基礎上采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瘀阻型)患者加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楊宗國,陳曉蓉,陸云飛,等.消黃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濕熱痕阻型)輕度黃疽的臨床療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2,5(10):771-774.
[2]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臨床肝膽病雜志,2011,27(1):1-16.
[3]中國中醫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病毒性肝炎中醫辯證標準(試行)[S].中醫雜志,1992.33(5):39.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5]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5,7(3):1-18.
[6]齊艷艷,張盛杰,陳建杰.健脾化濕祛痕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殘留黃疽的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3,9(5):262-264.
[7]徐曉梅,程曉云.清肝活血退黃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伴黃疽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1(4):478-479.
[8]張志沛.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重度黃疽66例療效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9(11):1746-1747.
[9]索南卓瑪.藏醫瀉下療法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急性黃疽1例[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14,9(11): 11.
[10]岡戴敏,肖閣敏,李楊涓.回春退黃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黃疽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9(21):75-76.
[11]張偉剛.消黃湯加減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臨床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10,2(6):44-48.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