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環紅
寶寶的購物清單
?金環紅

玩具店、商場里,我們經常見到為要某樣東西而大哭甚至撒潑耍賴的孩子,這些孩子,大多是上幼兒園中班、大班的年齡。兒童的心靈,如果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對物質的高度依賴。
琳琳是我同事家的女兒,6歲的她喜歡芭比娃娃,所有和芭比娃娃有關的東西她都要買,禮服、別墅、跑車、梳妝用品、玩伴和男朋友,再后來“迪斯尼系列的每位公主”,還有公主們衣食住行的玩具都成了她的目標。家長用過各種辦法,比如“拉鉤一次只買一樣”“記流水賬”“立軍令狀”等,結果卻屢屢失敗——越是要節制,琳琳就越想要。
媽媽決定轉移琳琳的注意力,給她在區圖書館辦了卡,每周帶她借閱繪本,陪她一起讀故事、編故事。媽媽告訴琳琳:“買回家的玩具和衣服,只能穿一陣子、玩一陣子。但是,圖書館的書可以變成頭腦里永遠的寶藏……”
隨著琳琳識數,爸爸將經濟學的概念灌輸給她,比如“買1個娃娃的錢,可以買8本書”,比如“同樣的物品可以貨比三家”等。當琳琳很想要一樣東西時,媽媽拿出本子:“我知道你很想買,所以我寫下來了。等一段時間,再從10個里面買1個‘最想買’的東西。漸漸地,琳琳從中明白“哪些東西只是在一陣子里想買的”(可有可無的東西),“哪些東西是一直都想買的”(必需品)。
帶琳琳去逛街,當琳琳羨慕別人的東西時,媽媽建議她將它們畫下來,雖然是“虛擬”的,但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她的需求。有段時間,很多人在微信里轉發“最萌的時裝設計師”——4歲的美國小女孩用廢紙做時裝秀。琳琳看到之后就立刻跟著去做。她漸漸學會了搜羅材料、變廢為寶。
每個孩子對物質需求背后的原因是不一樣的,琳琳的需求是“對美的需要”。由于孩子找不到正確的載體,所以她要“買”無窮盡的洋娃娃和新衣服。當媽媽找到根源,并且用藝術(繪本、畫圖、自制時裝)作為載體后,孩子變得快樂又知足。
很多家庭存在隔代撫養的現象,老人對孩子的精神生活常常忽略。所以,這種家庭的父母就要花更多時間,試探性地求證孩子欲求背后的精神需要。
舉例子來說:很多家長會被孩子反唇相譏為“你不愛我……你真小氣”,其實,這就是孩子發出“需要愛”的信號。也許,家長平時常用“買東西”來表達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有“物質=愛”的錯覺。所以,家長要練習更多愛的表達方式——比如身體接觸、贊美鼓勵的話、自制小禮物、營造驚喜時刻等。對幼兒來說,“充滿藝術味的親子時光”是愛的最佳表達方式。比如,家長帶著孩子隨著音樂跳舞,陪孩子完成一幅畫,孩子做手工的時候給他打下手,常常和孩子兩眼對視,贊美他的一個優點……
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家長還要讓孩子有“入”的概念,孩子才會“量入為出”。從幼兒園中班開始,家長可以定時定量給孩子零花錢。教孩子根據清單去超市買自己的東西,自己付款。上小學之后,家長可以教孩子記賬。家長還要以身作則,告訴孩子:“我如何優化自己的購物清單?這個東西我為什么不買?省下來的錢我可以做什么?”
相信,每位家長都能設計出一套最適合的節儉計劃,讓孩子看到節儉帶來的精神自由和快樂,是激勵他們節儉的最好動力。
編輯劉建淑 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