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康,孫丹丹,遲文成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中西醫結合治療37例中晚期膀胱癌的臨床療效觀察
姜家康1,孫丹丹2,遲文成1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目的 觀察八正散加減聯合吉西他濱膀胱灌注方案治療中晚期膀胱癌的近期臨床療效。方法 觀察37例膀胱癌患者治療前后的瘤體大小變化、主要癥狀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腫瘤標志物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37例患者治療前后瘤體大小、主要癥狀及生活質量和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不良反應發生率:惡心發生率為5.41%,膀胱刺激癥狀發生率為18.92%,血常規及肝、腎功未見明顯異常。結論 八正散加減聯合吉西他濱膀胱灌注方案治療中晚期膀胱癌安全有效,能明顯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并且不良反應輕微。
膀胱癌;八正散加減;吉西他濱;膀胱灌注
膀胱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且男性的發病率是女性的3~4倍。膀胱癌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且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病率急劇增加,40歲以下發病者少見,中位發病年齡65歲[1]。膀胱癌是多危險因素疾病,我國人群膀胱癌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吸煙、接觸化學物質、膀胱癌家族及遺傳史、飲用酒精與咖啡、性別等[1]。目前,吸煙和某些職業長期接觸芳香胺是較為明確的2大危險致病因素[1]。中國的吸煙人口占全球的1/3,并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持續加速,我國膀胱癌的發病率在未來幾十年勢必持續上升[2-3]。膀胱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化療、放療、生物治療、中醫藥治療等等方法,但是治療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滿意。本研究為觀察中藥湯劑八正散加減聯合膀胱灌注治療中晚期膀胱癌的臨床療效,選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就診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門診的37例膀胱癌膀胱濕熱證患者,并對其治療相關資料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入組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就診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門診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37例,男30例,女7例;年齡48~70(60.24±6.405)歲。術后復發30例,腫瘤侵犯膀胱多個區域和(或)存在轉移而未行手術7例。所有病例均經病理學或尿脫落細胞學確診為膀胱癌。其中尿路上皮癌35例(94.59%),鱗癌1例(2.7%),腺癌1例(2.7%)。臨床分期:Ⅱ期8例,Ⅲ期16例,Ⅳ期13例。主要癥狀:尿血31例,尿頻11例,尿痛9例,排尿困難10例,下腹或腰脅部疼痛7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西醫診斷參照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學分會制定的《2014版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中的膀胱癌診斷標準。經病理學或尿脫落細胞學確診為膀胱癌;2)中醫辨證分型參照《中西醫結合腫瘤病學》[4]中的膀胱癌的辨證分型制定:膀胱濕熱證,癥見血尿、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腰酸背痛,下肢浮腫,伴心煩口渴,夜寐不安,納呆食少,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3)術后復發或侵犯多個膀胱區域和(或)存在轉移而未行手術,但均保留膀胱且具有可測量病灶;4)患者入組前2個月內未行放、化療;5)KPS評分大于60分;6)生存期大于3個月,且可以接受膀胱內化療,無化療禁忌證;7)患者未發現有嚴重的急性內臟疾病如肝病、腎病、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等其他系統疾病;8)患者知情并同意接受治療。
排除標準:1)經審查沒有達到符合納入標準者;2)對本次試驗所用藥物出現過敏者;3)合并其他嚴重內臟疾病,如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肝功能障礙、腎功能障礙等患者。
1.3 治療方法 采用口服八正散加減聯合吉西他濱膀胱灌注方案。膀胱灌注:吉西他濱1.0 g溶于50 mL質量分數0.9%氯化鈉溶液進行灌注治療,并用10 mL生理鹽水沖管,每15 min改變體位(左、右、仰、俯臥體位)1次,在膀胱內保持1 h后排出;膀胱維持灌注化療1次/月、持續12個月。中藥湯劑八正散加減:車前子10 g,滑石10 g,萹蓄10 g,燈芯草5 g,梔子10 g,南方紅豆杉2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白術15 g,白茅根5 g,小薊10 g,生地黃10 g,天冬10 g,石斛10 g,半枝蓮15 g,白花蛇舌草15 g,炙甘草10 g。辨證分析,每周對藥量可進行調整,以上諸藥,水煎服,日一劑煎湯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服藥期間,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等。以3個月為1周期,37例患者均完成1周期治療。
1.4 觀察指標與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包括患者瘤體大小的變化情況、主要癥狀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腫瘤標志物的變化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于1周期前后盆腔各行CT 1次、KPS評分各記錄1次,腫瘤標志物各記錄1次,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每月記錄1次。
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評價近期療效,完全緩解(CR):所有目標病灶消失,至少維持4周;部分緩解(PR):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減少30%,至少維持4周;病變進展(PD):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病變穩定(SD):基線病灶最大徑之和有減少但未達PR或有增加但未達PD。以CR+PR計算有效率,以CR+PR+SD計算臨床受益率。
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參照KPS評分標準,與治療前比較,經治療后分值提高>10為改善;經治療后分值降低>10為減退;經治療后分值增加或減少≤10為穩定。生活質量改善率=(改善例數+穩定例數)/總例數×100%。

2.1 近期療效 全組37例患者中,CR 0例(0.00%),PR 9例(24.32%),SD 27例(72.98%),PD 1例(2.70%),有效率為24.32%(9/37),臨床受益率為97.30%(36/37)。(見表1)治療前、后目標病灶最大徑之和分別為(41.33±2.169)、(33.38±2.616)mm,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主要癥狀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主要癥狀改善情況:尿血患者31例,均為肉眼血尿,以治療后尿液常規尿潛血陽性轉陰或好轉為改善,改善率為80.65%(25/31)。尿頻緩解或消失8例,改善率為72.73%(8/11)。尿痛緩解或消失7例,改善率為77.78%(7/9)。排尿困難緩解或消失4例,改善率為40.00%(4/10)。下腹或腰脅部疼痛緩解或消失5例,改善率為71.43%(5/7)。治療前、后KPS評分分別為(74.86±9.609)、(82.70±8.708)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CEA水平分別為(13.97±2.953)、(12.47±2.508)μg·L-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發生率 治療中出現惡心2例(5.41%),均3~4 h后自行緩解。出現膀胱刺激癥狀7例(18.92%),囑患者大量飲水,保持每日尿量1 600 mL以上,3~5 d自行緩解。血常規及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
中醫文獻中沒有對膀胱癌的直接表述,均散見于“尿血”“血淋”“癃閉”等病癥中。現今,各醫者對于膀胱癌的病因病機的認識與治療也不盡相同。蔣益蘭等[5]認為膀胱癌乃邪熱與瘀毒互結,積于膀胱而成,治當涼血止血,解毒化瘀為主,基礎方用小薊飲子加減,以小薊、鮮生地、蒲黃炭、淡竹葉、山桅子、三棱、半枝蓮等藥物組成。常德貴認為脾腎虧虛,氣血凝滯,濕熱毒邪內蘊,毒瘀膠結,水道阻塞致膀胱癌,且貫穿病程的始終。應益氣扶正、溫腎固下以治本,清熱利濕、解毒祛瘀、通利水道以治標[6]。裴建強[7]認為機體虛弱,正氣不足,氣虛血瘀是膀胱癌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治以益氣活血為主,方用益氣活血湯,以人參、麥冬、黃芪、茯苓、白術等藥物組成。李秀榮認為正氣虛損,邪乘于肺,肺熱氣壅,脾虛邪熱,濁陰不降,小便閉塞不通;肝氣郁結,氣機不利致三焦氣化功能失調,最終積聚成痰成塊,瘀阻脈絡,乃致膀胱癌的發生。膀胱癌由血瘀、水滯、惡毒聚成,應以補腎健脾益肺為主,兼以利濕止血、清熱止血、解毒化瘀[8]。
姜家康教授認為膀胱癌者,癌毒根結于膀胱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虛是疾病發生的基礎,以正虛為始,正不敵邪,邪留不去,脾失健運而痰濕內停;情志不舒,肝失疏泄而瘀滯內生,痰濕瘀滯糾結,蘊結于臟腑,日久合而化熱,燔灼病所,血敗肉腐,久而成“癌毒”,癌毒乘虛根于臟腑,流竄為患。本研究觀察的膀胱濕熱證膀胱癌為臨床常見證型。或為身體素虛或為后天長期受毒邪侵襲而致脾腎兩虧,脾主運化,腎主氣化,運化失司,氣化不利,則水濕內停,濕邪內停日久而生熱,濕熱下注于膀胱,而致尿頻、尿急、尿痛。熱灼絡脈,迫血妄行,或氣虛攝血無力而致血離經脈發為血淋、溺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熱搏結,漸化為毒,毒熱交織,腐蝕肌肉,致發熱、貧血、衰竭之征象。膀胱濕熱證膀胱癌的病機關鍵在于脾腎虧虛,失于健運,氣化不利,則水濕不化,郁而化熱,濕熱蓄積膀胱,日久釀生癌毒,毒熱互結,發為本病。本虛標實,以標實為著。治療原則應為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散結消癥為主。
本研究所用中藥湯劑八正散加減是姜家康教授基于對經典古方的多年的基礎研究及臨床實踐總結所得、驗之有效的治療膀胱濕熱證膀胱癌之方劑。以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散結消癥為法組方,其中以車前子、滑石、萹蓄清熱利濕為君;梔子清泄三焦濕熱,紅豆杉散結聚而抗諸癌,還起溫腎通經之效,伐癌毒之悍氣,專攻癌毒病邪之實。薏苡仁、茯苓此二味共同健脾利濕,以治痰飲水患,補后天而祛痰濕,使后天強健而祛邪有力。此四藥共為本方臣藥,輔助君藥扶正祛邪;燈芯草導熱下行,白術既可補氣健脾,又能燥濕利水,白茅根、小薊涼血止血,生地黃、天冬、石斛清熱生津止渴,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為清熱解毒、消癥抗癌之品,以佐助君藥扶正祛邪。炙甘草調和諸藥,使熱藥不熱,寒藥不寒,故為使藥。綜觀全方,諸藥合用,共湊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散結消癥之功效,使邪去則正自安。
研究結果發現,八正散加減聯合膀胱灌注治療膀胱濕熱證膀胱癌療效確切,可以使患者臨床受益,改善癥狀、減輕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且可以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同時,不良反應輕,對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無明顯影響。中西醫結合治療膀胱癌是有優勢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但是,本研究仍有不足,例如研究入組例數少、臨床觀察周期短、對腫瘤遠期療效及能否延長患者生存期尚不明確,研究結果存在局限性。
[1]石遠凱,孫燕.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595-605.
[2]韓瑞發,潘建剛.中國人群膀胱癌發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27(4):243-245.
[3]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中國惡性腫瘤危險因素研究[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
[4]劉亞嫻.中西醫結合腫瘤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33-343.
[5]蔣益蘭,金紅.中醫辨證與化療治療晚期膀胱癌56例對比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1994,10(3):3.
[6]李結實,金星.常德貴教授運用中醫藥治療膀胱癌經驗[J].中醫學報,2012,27(2):172-173.
[7]裴建強.化療灌注結合益氣活血湯在中晚期膀胱癌治療中的對照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4,27(6):4-6.
[8]吉晶.李秀榮膀胱癌經驗[J],山東中醫雜志,2014,33(12):1033-1034.
姜家康(1964-),男,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與基礎研究。E-mail:jiakang120@sina.com
遲文成(1981-),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與基礎研究。E-mail:137491097@163.com
10.3969/j.issn.1673-5412.2017.01.021
R737.14;R730.59
B
1673-5412(2017)01-0069-03
2016-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