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毅,劉建新
(1.永城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河南 商丘 476600;2.原71320部隊門診部,河南 開封 475003)
小細胞肺癌是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肺癌類型,且惡性度極高,其起源為支氣管及細支氣管黏膜上皮及黏膜下腺體的神經內分泌嗜銀細胞,是發(fā)生在肺內的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通常發(fā)病隱匿,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比較困難[1]。臨床工作中,我們需要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對就診患者做出明確的診斷,以便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因此,作為影像科醫(yī)生,我們需要提高對小細胞肺癌的影像學征像識別率,從而提高惡性腫瘤的診斷率。
1.1 一般資料 入組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我院呼吸內科住院治療并行CT檢查的97例患者,均經病理學確診為小細胞肺癌。97例患者均因存在明顯呼吸系統癥狀(如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等)為主訴而就診于我院門診,后收入院。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由主管醫(yī)生溝通進行CT檢查,使用我院64排螺旋CT儀,入院48 h內進行,檢查掃描范圍為自肺尖到肺底,全肺檢查單次屏氣完成,所得影像資料常規(guī)二維重建,利用相關分析軟件對其進行三維立體重建。CT檢查資料由2名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的醫(yī)生進行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臨床和影像學資料,包括就診主訴、性別、年齡等資料以及CT檢查的影像資料。

2.1 患者基本資料 97例確診為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中,CT檢查為惡性者93例(95.88%),病理學病檢活體組織為惡性者97例(100.00%)。97例患者中,男75例(77.32%),女22例(22.68%);年齡31~74(50.12±5.37)歲,其中男為(51.34±6.01)歲,女性為(49.27±4.98)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74例中央型患者中,男70例,女4例,男性多見于女性;23例周圍型患者中,男5例,女18例,女性多見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CT征像特征分析 CT顯示,97例患者病灶大小11~92(51.24±11.32)mm。平掃CT值(30.28±6.01)Hu,出現淋巴結腫大83例(85.57%)。97例患者中,中央型肺癌74例(76.29%),合并肺不張38例(39.16%),胸膜轉移3例(4.05%);周圍型肺癌23例(23.71%),CT影像下的表現有:類圓形20例(86.96%),邊緣光滑18例(78.26%),分葉征15例(65.22%),血管聚束征10例(43.48%),毛玻璃征4例(17.39%),毛刺征3例(13.04%),胸膜凹陷征2例(8.70%),空泡征1例(4.35%),胸膜轉移9例(39.13%)。中央型患者胸膜轉移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周圍型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細胞肺癌是肺癌組織細胞學類型中惡性度最高的一類,因此國際上習慣性分為小細胞和非小細胞肺癌,其比例約占肺癌的1/5~1/4,其5 a生存率不到5.0%[2],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且以男性居多,占比80.0%左右[3]。但小細胞肺癌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與其他類型肺癌的臨床表現無明顯差異,常見為咳嗽、咳痰、胸痛、體質量下降等,因此,較難早起發(fā)現干預。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比例占77.32%,略低于全國統計數據,但基本一致。
小細胞肺癌的CT影像密度多呈均勻現象,一般沒有較為明顯的液化、壞死及鈣化等影像。但其CT檢查中較易發(fā)現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轉移的征像,約80%以上在初診時即有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轉移,甚至融合成團,形成冰凍樣縱隔[4]。本組病例CT檢查時有出現淋巴結腫大83例(85.57%),合并肺不張38例(39.16%)。按腫瘤發(fā)生部位,小細胞肺癌也分為中心型和周圍型,90%以上均為起源于大的葉支氣管及主支氣管的中央型肺癌[5]。中央型小細胞肺癌在CT征像上顯示為肺門腫塊影,其形態(tài)上CT影像下可見不規(guī)則狀、多結節(jié)狀等,且其邊緣一般呈分葉狀。周圍型小細胞肺癌常表現為小病灶,且其病灶常因腫瘤病灶侵犯支氣管、沿支氣管黏膜下蔓延,形成梭形、分支狀;或因腫瘤快速生長,其病灶邊界清楚,呈現圓形或分葉狀[6];或因肺泡出血水腫或癌細胞浸潤等病因,表現為毛玻璃征像;或因脈管或肺泡瘤細胞浸潤呈現細毛刺征像[7]。我們的研究中,周圍型肺癌共計23例,類圓形20例(86.96%),邊緣光滑18例(78.26%),分葉征15例(65.22%),血管聚束征10例(43.48%),毛玻璃征4例(17.39%),毛刺征3例(13.04%),胸膜凹陷征2例(8.70%),空泡征1例(4.35%),胸膜轉移9例(39.13%),與中央型肺癌明顯不同。
總之,CT檢查中發(fā)現肺內病灶小并早期出現肺門、縱隔多發(fā)淋巴結腫大及遠處轉移時,應考慮到小細胞肺癌的可能。中央型小細胞肺癌多為不規(guī)則狀、多結節(jié)狀CT影像,周圍型小細胞肺癌常表現類圓形、分葉征、血管聚束征、毛玻璃征、毛刺征等,需要加強影像學的診斷水平,但肺癌類型的最終確診仍需依賴金標準臨床病理檢查。
[1] 聶志勇,鄭東煥,賈海全,等.洛鉑聯合依托泊苷方案一線治療老年廣泛期小細胞肺癌臨床研究[J].腫瘤基礎與臨床,2016,29(1):71-74.
[2] YMASHITA K,MATSUNOBE S,TAKAHASHI R,et al. Small peripheral lung carcinoma evaluated with incremental dynamic CT:radiology-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logy,1995,196(2):401-408.
[3] 張勇,洪群英,施偉斌,等.低劑量螺旋CT在肺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3,93(38):3011-3014.
[4] 林永平.縱隔型肺癌CT及MRI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效果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3(2):24-26.
[5] 支修益 , 姜格寧 . 早期原發(fā)性肺癌診斷和治療進展 [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 2015, 7(2):1-5.
[6] RAKOTOMAMONJY A,PETITJEAN C,SALAüN M,et al.Scattering features for lung cancer detection in fiberedconfoc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images [J]. ArtifIntell Med,2014,61(2):105-118.
[7] 席雯,穆新林 . 肺癌篩查方法與早期診斷 [J]. 中國臨床醫(yī)生,2013,4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