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道一 張凌洲 陳文良 林傳甫 吳建偉
克氏針動態牽引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手指近指間關節Pilon骨折
繆道一 張凌洲 陳文良 林傳甫 吳建偉
骨折;近指間關節;動態牽引;內固定
指骨近指間關節內骨折較為常見,尤以Pilon骨折[1]比較特殊,其受傷機制與其它骨折不同,因此其手術處理方式有其特殊性。我院采用自制克氏針動態牽引[2]結合有限內固定術式治療28例患者31指的近指間關節(簡稱PIPJ)Pilon骨折,經短期隨訪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2014年10月—2016年4月本科收治近指間關節Pilon骨折28例31指,男18例,女10例,年齡17~52歲,受傷至手術時間為0.5~6天。損傷原因:運動傷14指,工傷9指,意外墜落傷5例,車禍傷3指。受傷手指:中指15例,食指8例,環指6例,小指2例。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不伴有指神經、指動脈及屈伸肌腱等損傷,排除陳舊性骨折病例。
1.2 手術方法28例均于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一線抗生素48h。患肢在超聲引導下進行臂叢神經麻醉,麻醉起效后上氣囊止血帶?;贾庹刮怀R幍南句伣恚诨贾窹IPJ的背側贅型切開皮膚(不破壞關節背側皺褶皮膚結構),銳性劈開伸肌腱和關節囊(盡可能保護關節周圍組織),使關節面充分暴露,關節面的較大骨塊在直視下復位,使用螺釘或者克氏針進行固定,力求關節面解剖復位,逐層修補縫合皮膚。在于近節指骨和中節指骨遠端各植入兩枚1.2mm克氏針(克氏針垂直指骨),兩者兩側均指頭端折彎成90毅,在遠指間關節的平面將遠側克氏針折彎成“S”型,而在指頭平面將克氏針折彎成“S”型,并且用橡皮筋牽引克氏針,手術中使用C臂機了解克氏針位置、PIPJ間隙大小及骨折位置情況,根據關節間隙大小調節橡牽引張力。
1.3 術后處理常規使用一線抗生素預防感染,酒精紗條纏繞克氏針的釘道。術后第一天康復科介入功能訓練,1個月后拆除支架,繼續康復科鍛煉隨訪。隨訪內容為了解骨折愈合趨勢和功能恢復情況。
1.4 觀察指標在數字化X線軟件圖像上測量術前健指(不包括拇指)及術后骨折愈合后患指近指間關節間隙,參照TAM(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統評定方法評定手指功能[3]。
1.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標準[3]優:活動范圍正常;良:TAM>健側的75%;可:TAM>健側的50%;差:TAM<健側的50%。
2.2 結果28例患者都獲得隨訪,隨訪時間3~6個月(平均4.6個月),骨折全部愈合。功能評定:優15指,良12指,可3指,差1指,優良率87.1%。
術前健指近指間關節間隙(0.74±0.13)mm,術后患指近指間關節間隙(0.69±0.14)mm?;贾感g后近指間關節間隙與健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78,P>0.05)。
手指PIPJ骨折包括掌側骨折、背側骨折和Pilon骨折。早期是由Stern[1]提出,對于Pilon骨折以前關注較少,其發生過程是暴力在手指軸線上傳導,以致中節基底粉碎骨折,臨床上可見中節指骨基底關節面周圍分離,中心壓縮,骨折不穩定,處理不當易伴發關節炎表現,甚至出現關節脫位、半脫位。早期有人發明出牽引支架不存在牽引,為靜態支撐作用。有人進一步改善其缺點,設計出各種動態的牽引外固定架[4-6],這種支架能早期鍛煉,但骨折塊間不存在內固定,且關節面不能達到解剖復位,考慮到以上因素,本課題應用動態牽引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術式,加強了關節面的解剖復位和骨折的穩定。手指功能良好恢復歸咎于以下幾個因素:(1)外固定牽引支架提供縱向牽引力量,一是能夠使骨碎片力線上復位,二是減少后期關節側副韌帶、掌板及關節囊攣縮。(2)通過小切口關節面暴露,使關節面能夠解剖復位內固定,提供了關節修復基礎。(3)牽引支架結合內固定提供了堅強內外固定,患指可以早期功能鍛煉,這是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
本組患指術后與術前健指關節間隙對比無明顯差異,提示關節軟骨恢復較理想,這是指間關節后期功能恢復解剖基礎。關節內骨折無法避免出現關節軟骨損傷,后期容易出現軟骨吸收,導致關節間隙狹窄,功能丟失。但是牽引支架能夠提供縱向牽引作用,減輕外傷后關節內壓力,改善關節內環境,促進軟骨后期修復。對于伴有肌腱神經損傷、需要早期制動病例以及不能配合早期活動病例,本術式跟其他術式等相比無明顯優勢。對于骨折粉碎,骨碎片很小,無法復位內固定病例,更適合行關節移植[7-8]等術式。
手術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貫穿近節及中節克氏針需要垂直指骨并兩者平行,以免后期牽引出現力線不平衡。(2)關節暴露需要小切口,避免關節周圍組織進一步損傷。(3)對于牽引力量大小研究有限,術中可見C臂機下根據對側手指間隙大小來調整張力,一般患指較健指關節間隙撐開1mm[9]。
[1]Stern PJ,Roman RJ,Kiefhaber TR,et al.Pilon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joint[J].The Journal of hand su-rgery,1991,16(5):844-850.
[2]Henn CM,Lee SK,Wolfe SW.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 Fracture-Dislocations[J].Operative 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2012,22(3):142-150.
[3]潘生德,顧玉東,侍德.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J].中華手外科雜志,2000,(3):130.
[4]劉坤,陳仲強,熊革,等.一種新型動態牽引外固定架治療近指間關節骨折脫位的實驗研究[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4,30(3):212-215.
[5]沈三歌,沈巖.指骨骨折雙向牽引治療器的設計與臨床應用[J].中國骨傷,2000,13(10):631.
[6]尹路.動力性外固定支架治療指骨關節內骨折脫位及相關生物力學研究[D]:天津醫科大學,2007.
[7]王海明,范存義,姜佩珠,等.鉤骨腕掌關節移位重建指骨間關節的解剖學基礎研究[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0,4(2):233-238.
[8]Lindenblatt N,Biraima A,Tami I,et al.Hemi-hamate Autograft Arthroplasty for Acute and Chronic PIP Joint FractureDislocations[J].HandchirMikrochirPlastChir,2013,45(1):13-19.
[9]李玉成,田光磊,溫準,等.微型外固定系統在掌指關節Pilon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醫刊,2008,43(8):34-37.
(收稿:2016-08-12修回:2016-10-26)
浙江省瑞安市科技創新項目(No.MS2015044)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醫院骨科(瑞安325200)
繆道一,E-mail:4145639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