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莎莎董路嘎石佳龍惠珍
·學術探討·
從季節與人生命階段探討“肝藏血、主疏泄”的調控機制
許莎莎1董路嘎1石佳1龍惠珍2
肝;疏泄;藏血;季節;生命階段
中醫認為,在生命發展各個階段中,自然環境與人體內環境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人體內環境受外在環境影響并不斷適應,其中,肝臟應時而變的調控作用是非常典型的。肝以疏泄為順,以藏血為本,疏藏協調,氣機調暢,氣血運行正常則臟腑功能正常,此稱為肝的調控功能[1]。《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肝者…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亦有類似記載“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說明了肝臟應時而變調控的重要作用。近幾年的文獻研究多集中在肝在春季調控機制的思考上,而以“肝藏血、主疏泄”特征,在生命的各階段與季節變換的調控機制的探討卻鮮見論述。故本文擬從生命階段與不同季節雙方面進行分析“肝藏血、主疏泄”的調控機制。
中醫基礎理論闡明肝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藏血、主疏泄。《素問·調經論》和《靈樞·本神》中具有明確表述“肝藏血,”而唐榮川在《血證論》中記載“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疏泄功能通過調達氣血運行、調暢精神情志、調理消化脾胃功能、調節排精、月經和通調三焦水道體現;藏血功能通過儲存血液、調節血流量、收攝血液體現[2]。以上功能都依據季節和生命階段進行微量調節,從而保持人體陰陽平衡。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云:“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逆之則傷肝,”春三月陽氣始發,萬物皆因有春之生氣方有起始[3]。清代吳儀洛在《成方切要》記述:“肝者,乃陽春發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肝通春氣,五行屬木,內孕生升之機,富含啟陳之性,主體內一身之氣,使臟腑之氣得以啟迪,氣機順暢。春季與童年都是以生為主的階段,生命起于童年,心智開于童年。故肝與萬物生長的春季相應,與生命開始的童年相應。因此,自然萬物的生長變化,都是起始于春天發生之氣,而肝陽應春生之陽氣,主升發[4],所以體內之陽氣也必須順應這個規律。
那么肝的藏血、疏泄功能在春季與童年是否都相應增強?《脈訣匯辨·卷八》曰:“肝屬于木,旺于春,春乃少陽之氣,萬物之所資以發生者也。”少陽之氣,以生為主,所以在以生為主的春季與童年,肝的疏泄功能應是增強的。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記載:“人動則血運于諸經,”因童年臟器生長所需,血從肝出,行于脈而至諸臟,致肝血量減少,故藏血功能減弱,而在春季,人體活動加劇,各臟腑所生之氣增加,均來源于血液的濡養,故大量血液從肝中釋放入所需臟腑,這是肝氣應時而變適應性調節的結果。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順應四季的變化規律,故肝的藏血、疏泄功能與在春季的和童年的表達特點相似。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心通夏氣,五行屬火,夏季炎熱,易助心陽之氣,致心火旺盛。而年少之人,素以火氣旺盛為特點,稍有不順,便火冒三丈,在夏尤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與少年都是以長為主的階段。如果把春比作萬物萌發之季,那么夏乃是蓬勃生長之時。對于人,亦是如此。
那么肝藏血、疏泄功能如何影響心的功能?肝主疏泄,藏血。心主血脈,藏神。肝與心的相關性主要表現在血和神方面。一是血液運行,血液儲藏于肝,輸送至心,通過心轉運至全身。血行脈中,其動力除了來源于心氣的推動之外,還依賴與肝氣的推動,二者結合才能使心主血脈、血行脈中正常。正如薛己《明醫雜著·醫論》曰:“肝為心之母,肝氣通則心氣和。”表明肝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在炎炎夏季,肝的疏泄功能的增強有益于供血于心,促進心的血流量,間接促進心的主血脈功能,也促使心更好地行血和生血以順應夏季氣溫而改變[5]。而肝的疏泄藏血功能處于輔助地位。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通過增強肝的疏泄抑制心陽亢盛,而肝的貯藏血液功能則相對減弱,以適應夏季長養之勢。故少年之人在夏應以平肝為重,肝氣順,心陽不亢,心平氣和,少年之人經炎炎夏季磨練后乃成長為青年。所以,肝疏泄、藏血的協助作用通過調控心主血脈、藏神來表現。
《素問·順氣一日分四時》記載:“脾為牝臟,其色黃,其時長夏。”長夏是夏與秋之間的過度時節,有獨特的屬性,以濕、熱為特點,而脾應長夏,主統血,故在此季脾臟易受濕邪困阻。《血證論》曰:“木之性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瀉中滿之癥在所難免。”脾土生萬物,其性易郁滯,須借肝的升發調達的疏泄之性,才不至于郁滯于內。脾和胃位于中焦,主納食、運化,為全身臟腑提供精微,精微的運化依賴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而提供脾升胃降的動力來源是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使胃氣下降,受納腐熟水谷,脾氣上升,水谷精微吸收,升降納運,協調完成精微物質產生、轉運[6]。《類證治裁》云:“凡上升之氣,自肝而出。”肝為氣機升降的來源,而脾胃的運化功能是肝的疏泄導致氣機的升降而產生的。假設肝的疏泄功能受到了外界影響,則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肯定會受到干擾,脾氣不升反降,不能運送精微至頭目,使其失其濡養而眩暈;胃氣不降反升,干擾肺氣,導致嘔逆[6]。故在長夏肝的疏泄能力是加強的,而藏血能力則相應減弱,但因肝輔助脾之統血功能,故在該階段疏泄與藏血之間有一定的轉換。
而青年之人在經歷了少年之后,做事沉穩,但容易瞻前顧后,猶豫不決。肝的疏泄功能不僅僅能幫助脾胃運化,還體現在膽汁的分泌,肝氣匯聚成膽汁,膽汁的分泌依賴于肝之疏泄,故肝疏泄能帶動膽汁的分泌[6]。膽主決斷,《素問·靈蘭秘典論》記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綜上,在長夏季節,肝疏泄、藏血的功能幫助脾臟的應時而變,促進生命在少年與中年之間的轉換。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肺通秋氣,五行屬金,主收斂、肅降。《素問·刺禁論》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這是當時根據古代哲學思想,五行學說和有關社會背景得出的結論。肝屬木,性升發,主應春,居東方,氣從左上升;而肺屬金,性肅降,主應秋,氣從右下降[6]。《石室秘錄》云:“肺金非木不降,無木則金無舒發之氣。肺主秋燥肅殺之氣,肺氣通過宣發肅降,司百脈之氣;肝主少陽春溫升發之氣,疏泄、調暢氣機,氣機的順暢促進肺氣宣發和肅降,保證肺臟呼吸功能的正常進行[5]。在秋季肺通調水道、主氣司呼吸、治節等方面的肅降作用增強,而宣發作用減弱,導致了肝疏泄作用的減弱,藏血功能的增強。
秋季蕭瑟,作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中年之人,在經歷年富力強的青年之后,面臨的是人精、氣、神多方面的不足,在這一階段,肝藏血功能的增強,使脈中的血液減少,血量不足不能濡養其他臟器,導致其他臟器的衰敗,而肺氣通過肅降將精、氣、血下輸各臟,內養臟腑。所以,在秋季,在中年,加強肝藏血,減輕疏泄能力,使肺更好的發揮肅降作用,應時而變。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腎通冬氣,五行屬水,而肝屬木,水可生木,故腎為肝之母,肝為腎之子。《素問·玉機真藏論》云:“腎受氣于肝。"《靈樞·經脈》曰:“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隔。”都證實了肝和腎的關系緊密,肝主疏泄、藏血,腎主藏精、主水,兩者之間,腎陰滋養肝陰,制約肝陽,而肝氣下達帶動腎精的排泄與蟄藏,故張錫純曰:“為肝氣能下達,故能助腎氣之疏泄。”腎藏精,肝藏血,精與血相互補充,也就是“肝腎同源。”在此期,肝藏血功能增強。
老年之人,行動僵持,五臟活動皆弱于其他生命階段。腎精相比于其他階段相對減少,從季節上分析是因為冬之后即是春,一切的活動要以春天的升發為主,導致了肝藏血功能的增強,血液減少,化精的能力亦相應減弱。從生命階段分析,腎精為先天之本,從童年的充足逐漸化生為精、氣、血,雖可在后天得到補充,但亦以消耗為主。在此階段腎藏精能力上升,肝疏泄能力下降。所以,肝通過疏泄、藏血能力的調控解釋了腎應冬氣之說。
在以生長為主的階段中,如春、夏、長夏及對應的生命階段,肝臟疏泄能力上升,藏血能力下降;在以納藏為主的階段中,如秋、冬及對應的生命階段,肝臟疏泄能力下降、藏血能力上升,具有一定的規律。總之,肝之疏泄、藏血功能在生命階段和季節變化中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肝的功能失調就會引起其他臟腑的病變,故古代醫家稱肝為“萬病之賊”[6]。探究肝的疏泄、藏血功能為應時養生和臨床治療積極性臟腑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1]何利宣.肝主調節論[J].山西中醫,2012,28(8):61-62.
[2]韓經寰.中醫理論中“肝”的生理功能與特性[J].健康向導.2011(05):54-55.
[3]王國英.《黃帝內經》肝藏象理論發生學研究[D].遼寧中醫藥大學,2009.
[4]陳玉萍,馬淑然,王慶國.中醫“肝應春”理論內涵的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50):1173.
[5]楊陽,肖遙,馬淑然,等.從生物鐘理論探討“肝藏血、主疏泄”的季節性調控機制[J].中醫雜志,2012,53(22):1891-1895.
[6]王玉芳.淺談肝之疏泄在五臟中的作用[J].中醫藥信息,2010,27(3):10-11.
(收稿:2016-09-10修回:2016-10-22)
1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杭州310053);2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內科(杭州310006)
龍惠珍,Tel:15268847198;E-mail:3894159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