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技術普及應用,普通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或手機隨時接收各種實時采集的精確傳感器數據,還可以通過遙控溫室內的視頻無線傳感器,觀察溫室的全面情況。產品出圃后,可以由對應的條形碼,隨時檢索到其流通過程。業界普遍認為,物聯網農業智能監控系統將在設施農業中得到更廣泛應用。
物聯網是通過傳感設備建立起來,實現物與物之間信息傳輸與交流的信息網絡。智能溫室小編知道,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則主要是在農業生產環境因素方面實現感知、傳輸、處理和再控制。農業生產環境因子在種植業方面,包括水、肥、熱、氣、光等;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先進的農業管理方式也逐步成為構建物聯網農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一是質量全程可追溯。二是生產種植過程分析。三是簡化復雜的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穩定創造了條件。
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現按需供給?今天,“互聯網+在山東”全國網絡媒體采訪采風活動走進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在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里,都有了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作個選擇,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而實現這種“精確”感知的技術攻關正是物聯網技術。農業物聯網是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它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
由“模糊”處理到“精確”把關
手機一按輕松種菜
長期以來,傳統農業中的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完全憑感覺,靠經驗。而如今,在壽光蔬菜產業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筆者處處體驗到物聯網精準“感知”農業的技術。
在這個現代化的蔬菜大棚里,不僅有各種各樣的先進裝備和設施。通過通信網絡還可以對大棚實現遠程操控和智能化管理,奧秘就在“大棚管家”智能農業管理系統。專家告訴筆者,通過無線傳感器采集棚內的溫度和濕度,然后匯總到遠程控制終端上,終端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傳送到服務管理平臺上,服務管理平臺對這些數據進行匯總,再將數據發送到用戶手中。
通過“大棚管家”,農戶可以通過手機監測蔬菜溫室的運行,及時對溫室內的溫度、濕度、光照度等指標進行調整,用手機即可操控大棚自動卷簾、自動噴灌等,從而使農作物始終處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之中。
采訪中。技術員秦然忽然接到了一條手機短信,“您的8號棚內溫度為XX度。為了避免對西紅柿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請您及時采取措施。此時棚外溫度與風力適宜,建議您打開天窗與通風口降溫。”看完短信后。秦然輕輕地在手機上摁了一下,棚壁上的通風機就像聽懂她的吩咐一樣,自動打開通風了。
“只要輕輕一按手機,就能完成灑水、通風等一系列操作”,技術員秦然告訴筆者,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壽光還是在外地,只要能發短信的地方。都可以遙控整個棚內的環境。
足不出棚給蔬菜看病
“千里眼”給出診斷意見
“大棚管家”不僅可以遙控大棚。還能夠給蔬菜進行遠程看病。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就實現了大棚蔬菜診治從“足不出戶到足不出棚”。在山東省壽光市孫集街道三元朱村的王繼成的蔬菜大棚里,筆者將一片有點發黃的西紅柿葉子放在“大棚管家”攝像頭前進行拍照。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拍照完成,照片被傳送到農業物聯網平臺上。
大約一個小時后,王繼成的手機上就收到了一條診斷信息:“懷疑西紅柿是晚疫病或灰霉病”。除了診斷信息,短信還給出了防治意見,如果農戶有疑問還可以進一步撥打電話進行咨詢。
“原先管理大棚,澆水、施肥全憑經驗,如今,該不該澆水?該不該施肥?‘大棚管家就報給你了。”王繼成說2011年下半年試用“大棚管家”后,蔬菜大棚的管理工作輕松多了。“現在給蔬菜看病都是‘千里眼,很方便。”如果棚里蔬菜發生了病蟲害。只要拿著葉子在攝像頭前拍張照片,就可以邀請全國各地的農業專家對其進行診斷指導。
“大棚管家”智能農業管理系統由無線傳感器、遠程控制終端和信息管理平臺共同組成,實現了現代移動通信技術與物聯網、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系統實時采集空氣溫度、濕度、風速等數據。同時還能及時的給用戶發出預警信息。而且當用戶收到預警信息之后,通過手機就能實現對棚內設備的遠程控制。農民還可利用遠程控制終端拍攝疑似遭受病蟲害的農作物,專家通過系統平臺遠程診治,提出防治建議。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http://www.nyxw.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