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馬馳 趙偉 權小容
摘要:昭化區地處秦巴山區。農村條件、農業技術、農民觀念等較發達地區明顯落后,是制約該地區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當地政府在如何破除瓶頸難題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創新。其中,“雙推雙帶、五個精準”的產業扶貧模式效益凸顯。通過該模式的推廣。全區63個貧困村基本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人有增收技能”,產業扶貧從“大水漫灌”逐步轉向“精準滴灌”,探索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關鍵詞:雙推雙帶;五個精準;農業產業扶貧
一、“雙推雙帶、五個精準”模式的基本內涵
1.推行科技“三員”,帶動幫扶到戶精準
結合“進千村入萬戶”行動,組織全區農技人員。充當精準扶貧的政策解說員、信息宣傳員和技術指導員。一是政策解說到戶。把獼猴桃、生豬、蔬菜、土雞、水產等產業的扶持政策一一向當地農戶講通講透,堅定貧困戶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二是信息宣傳到戶。以昭化農業網為平臺,及時更新蔬菜、獼猴桃、畜禽、水產品等價格信息,全面推廣“農技寶”,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雙向互動的信息服務,實現信息到村,服務到人,技術到田。三是技術指導到戶。農技人員每月深入田間地頭、基地農舍不少于5天,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討論,手把手示范、砌磋,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撐。
2.推行培訓“四式”,帶動施策內容精準
以幫助貧困戶熟練掌握運用現代農業管理理念、技術和手段為目標,推行“取經式”、“上門式”、“示范式”、“遠程式”四種形式培訓。
一是“取經式”育才。依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項目,組織420余貧困戶參加省、市、區三級培訓,取經現代農業發展經驗。邀請四川省農業廳信息中心主任錢亮培訓“互聯網+”。帶動全區發展電商12家。實現貧困村產業“觸電”。
二是“上門式”服務。根據農時農節與生產實際需求,因時、因事施教,直接到村、到戶開展培訓指導。
三是“示范式”引導。依托“農業科技創新團隊、進村農技干部、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的農技推廣模式。以農教農,以點帶面。
四是“遠程式”教育。依托村兩委現代化網絡信息平臺,搭建“空中課堂”,大力推行“遠程教育+村委+農戶”培訓。
3.突出“五個精準”。實現脫貧精準滴灌
一是編制一個農業產業扶貧規劃,實現扶貧規劃精準。
二是推廣一批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實現技術指導精準。
三是培育一批農業科技示范戶,實現示范帶動精準。
四是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股權量化精準。
五是發展一個主導產業,實現“一村一品”精準。
二、“雙推雙帶、五個精準”模式的主要作用
以“扶貧農技干部+專合社+基地+農戶”為主體。積極開展新品種與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在貧困村推廣蔬菜新品種15個,種養技術28項。關鍵環節親自入戶、突發事情實時入戶、技能咨詢隨時入戶,從政策宣傳、物化補助、技術培訓、跟蹤指導四個方面培育發展不同產業類別的農業科技示范戶。全區527名農業科技示范戶成為貧困村農民增收致富的“引路人”。通過租賃、轉包、入股、托管等多種形式,規范流轉土(林)地6.5萬畝,帶動發展特色主導產業8.3萬畝,培育貧困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功探索出“土地租金+雙股分紅+務工薪金”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智力入股”、“反租倒包”、“就地加工”、“電商營運”等經營模式,帶動3500戶貧困戶進入專合社。圍繞全區“4+2”優勢特色產業布局,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效益初顯。以明覺鄉五房村“移動式土雞大棚”養殖模式為藍本,14個貧困村出欄土雞50萬只,鐵騎力士“1211”生豬代養出欄生豬5.6萬頭,連片發展獼猴桃3.5萬畝,煙葉2.5萬畝,蔬菜1.2萬畝。
三、“雙推雙帶、五個精準”模式的提升措施
1.再搭建一批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利用“好農哥”、農技寶、12396信息服務等網絡,推進區內外專業技術人才與貧困村的緊密結合。構建專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貧困戶)的農業科技扶貧快捷通道。
2.再攻克一批產業發展共性關鍵技術
圍繞制約獼猴桃、水產、湖羊等特色產業發展技術“瓶頸”,重點開展產學研合力攻關,為貧困村主導特色產業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3.再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和實用人才
加強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等骨干的扶持培育力度,建立“資金跟著貧困對象走、貧困對象跟著能人走,積極創建部級新型農民培育示范縣。
4.再選派一批農業科技特派員
增派一批名科技特派員到貧困村開展技術服務,引導他們帶資金、帶技術到貧困村提供“一對一”、“一幫一”、“一帶一”的精準科技服務。
5.再添一批科教扶貧管理舉措
抓常態指導,抓監督檢查,抓獎懲逗硬,強力推動落實農業產業扶貧“三大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