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耿新+++陳其樹

梅縣區老促會是1989年12月成立的,至今已走過了27年的歷程。27年來,區老促會以“飲水思源,不忘老區”為理念,在老區建設中發揮參謀、助手、橋梁作用,做到面向老區,宣傳老區,服務老區,為老區建設事業積極奉獻。
深入調查研究,積極為老區建設鼓與呼
梅縣區老促會由一批對老區有深厚感情、熱心老區建設事業的離退休老同志組成,是聯系老區群眾的橋梁和老同志余熱生輝的平臺。其指導思想是,站好位置,不越位,量力而行重在行,盡力而為有所為,服務老區人民,為促進老區建設作奉獻。
27年來,在李錦祥老會長和黃聲洪會長 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書面調查報告38份,申請專項資金情況報告92份,撰寫人大議案、政協提案或為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供議案、提案材料共13份。
近年來,在黃聲洪會長的帶領下,梅縣區老促會繼續加大了搶修革命遺址的力度,深入到梅南、三鄉、松源、石扇等革命老區進行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作出計劃和報告,將搶修梅南革命遺址群等和帶動周邊群眾經濟發展相結合,進行了總投資約為900多萬元的工程。目前,工程進展順利,社會反映良好,并有效帶動了周邊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梅縣區老促會熱愛老區,積極支持老區的建設。2015年,積極參與廣東省老促會舉辦的“思源反哺老區,助解醫療困難”的義買活動,丘榮宗副會長慷慨捐資人民幣30萬元,為助解老區的醫療困境貢獻力量。
傳承革命精神,打響老區紅色品牌
梅縣區老促會在宣傳老區方面,做到既宣傳黨的光輝歷史、革命前輩的豐功佳績以及老區人民為革命勝利作出重大犧牲和貢獻,又宣傳了老區人民發揚光榮傳統,建設家園、綠色崛起中的經驗和好人好事。
27年來,梅縣區老促會先后整理成冊的宣傳老區的資料有《九龍嶂下崢嶸歲月》、《飲水思源,建設老區》、《九龍嶂革命斗爭圖片畫冊》、《紅四軍挺進東江揮師來梅紀念冊》。與此同時,撰寫編輯出版了《九龍星火》和《老區情懷》等10多部革命叢書,并隆重舉行了首發儀式。此外,梅縣區老促會還積極做好投稿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梅縣區老促會在《源流》、《梅州日報》等媒體登載宣傳的文章、短文、信息、圖片共460多篇。從2004年起,梅縣區老促會多年被評為“宣傳工作先進單位”;連續8年榮獲宣傳工作三等獎;2015年榮獲宣傳工作一等獎。2010年,梅縣老促會李錦祥老會長被評為“全國優秀老區工作者”,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紀念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成立30周年及表彰大會”。2014年,黃聲洪會長被評為“廣東省優秀離退休干部”。
積極參與申蘇,為紅史還原獻余熱
2009年12月,在梅縣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梅縣區開啟了申報中央蘇區縣的工作,由書記、縣長分別擔任正、副組長,梅縣黨史辦、梅縣老促會成為申報中央蘇區縣的攻堅力量。
在申蘇期間,梅縣區老促會李錦祥、黃聲洪、藍錦生、余光旋等同志,深入到梅南、畬江、松口、松源等老區為重要的革命遺址拍照,尋找史料和實物。經過深入發動,得到了松口鎮松東下井村革命老人張茂祥前輩的大力支持,將珍藏60多年的1951年中央蘇區慰問團華南分團來梅慰問頒發的紀念章,獻給“申蘇辦”,成為最重要的“申蘇”物證。原梅縣老促會余光旋副會長先后在黨史辦、檔案館、劍英圖書館查閱史料和資料142冊,摘錄有關史料30篇,整理梅縣土地革命時期的史實資料15100多字;整理注釋材料46篇、證明材料19篇。經其細心查找到的材料,成為梅縣區申蘇上報的重要佐證。
2011年8月下旬,由中央黨史研究室發文,確認梅縣為中央蘇區縣。梅縣區申報中央蘇區縣的工作圓滿成功,梅縣區老促會在申蘇工作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助困助學,共圓革命烈士后裔的大學夢
長期以來,梅縣區委、區政府、梅縣區老促會一直都非常關心和重視革命烈士后裔的助困助學工作。梅縣區老促會經常就此深入到鎮、村開展調研,與教育、民政、扶貧辦等有關部門溝通協商,經嚴格審核后,確定資助的對象,做到重點突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梅縣區老促會還把助學活動與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例如今年,將受資助的學生帶到梅南鎮水美村開展祭掃“九龍嶂紅軍革命烈士紀念碑”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在活動中,來自丙村鎮群豐村的革命烈士后裔鄧慧嫻同學動情地說:“今天,梅縣區委、區政府、梅縣區老促會不但給我們發放了助學金,而且還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課,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畢業后回報祖國,回報人民。”為了幫助家鄉人民,幫助困難學生共圓“大學夢”,廣東省雁洋公益基金會、葉劍英助困助學基金會每年都撥出一定數量的金額來扶助貧困家庭,資助困難學生。2015—2016年,梅縣區老促會共慰問革命烈士后裔貧困戶28戶次,資助金額6.6萬元。
據統計,從1995年至今的22年中,梅縣區老促會共資助革命烈士后裔品學兼優的學生924人次,資助金額93.7萬元,為老區建設、扶貧助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