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雨 黃維 劉飛麗
摘要:湖南省安鄉縣發展生態農業要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把政府推動和全民行動結合起來:高起點制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作用;建立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區;推廣一批生態農業模式與生態農業實用技術。
關鍵調:生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生態溝渠;安鄉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因為以犧牲為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制約,環境惡化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空氣、水、土壤、農產品的污染已嚴重妨礙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湖南省安鄉縣地處洞庭湖區西北部、湘鄂交界地帶,共有人口62萬,總面積10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000hm2,是一個具有典型湖區特征的農業縣。2015年10月20日,安鄉縣委作出決定,推進綠色發展,加速生態崛起,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筆者認為,這一決定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是安鄉縣走向富裕、文明的現實選擇。
本文就發展安鄉縣生態農業提出如下建議:
一、把政府推動和全民行動結合起來
最近一個時期,安鄉縣各級黨政組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認識得到了高度統一,行動迅速,但這項工作需要各級各部門及每一個農戶參與,既是一場群眾戰爭,也是一場持久戰。各級政府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為民的理念,長期貫穿于各項工作中;要大力開展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縣內各種媒體要堅持搞好報道,各中小學要將生態文明、生態農業建設作為校本教材及科技實踐課內容,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提高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主動性。生態農業建設切忌熱在上面、冷在下面,熱在前頭、冷在后頭。
二、高起點制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
縣委縣政府要根據安鄉縣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地理地貌,組織生態專家,立足生態意識、生態環境、生態經濟、生態人居和生態制度等方面。制訂好全縣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在規劃制訂中一定要堅持科學性、前瞻性、可操作性,讓規劃引領行動。既不讓規劃趕不上變化,也不讓規劃成為一紙計劃。
三、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態農業建設中的作用
隨著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現象日趨嚴重,安鄉縣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他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少則種田幾十畝、上百畝,多則上千畝、上萬畝,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理念、技術及土地規模優勢,在生態農業建設中敢于擔當,率先垂范,效果良好,如湖南玖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張妹帶頭發展有機農業,有機稻米、有機魚認證正進入沖刺階段。并將有機農業發展、花卉產業發展融人到了鄉村旅游業中;安鄉縣福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紀祖華,組織合作社成員打造的千畝蓮花走廊已高標準實施到位;安鄉縣天喜哥家庭農場發展綠肥生產,實行稻鴨共生,所生產的生態大米供不應求;蔬菜種植大戶毛祖洪將大棚蔬菜基地打造成美麗的鄉村景觀,供游人參觀;蔬菜大戶王國波將自己的大棚基地與黃家臺智能大棚及生態溝渠融于一體,成為了傳播生態農業的示范基地;豐勝家庭農場主倪勝帶頭推廣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成為了全縣防控面源污染的一面紅旗。
對于這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在生態理念上予以引導,在生態行動上予以強化,在項目資金上予以傾斜,使他們成為生態農業建設的先行者、引導者。從而提高生態農業建設的普及率,加快推進速度。
四、建立一批生態農業示范園區
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具有自身效益好、輻射功能強等特點,要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精確扶貧工程實施等,建立一批生態功能強,經濟、社會效益好,并可借鑒、可復制的生態農業園區。為了節省資金投入,加快建設速度,建議對現有成規模、有影響的園區進行生態改造,使其具有更強的生態功能和輻射帶動力。
五、推廣一批生態農業模式與生態農業實用技術
1.生態農業模式
主要推廣以下8項生態農業模式:
(1)以沼氣為紐帶的復合生態農業模式。
(2)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
(3)立體種養結合生態模式,如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田養蛙、稻田養蝦、稻田種菇、藕田養泥鰍等。
(4)水稻、棉花、油菜、蔬菜、葡萄等主要農作物生態種植模式。
(5)畜牧業生態養殖模式。
(6)漁業生態養殖模式。
(7)設施生態農業模式。
(8)休閑觀光生態農業模式。
2.生態農業實用技術
主要推廣以下8項生態農業實用技術:
(1)以實現減肥、減藥、減排為核心的“三項清潔生產技術”,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2)高效經濟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
(3)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是通過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措施,來控制農作物病蟲草害的發生。
(4)生態溝渠建設,安鄉縣農業局在安豐鄉黃家臺村、出口洲村設計建設的生態溝渠,溝中浮盤栽植凈水植物,溝邊栽植綠化、凈水植物,用空心磚護坡,并在坡面播、栽植物,具有凈化水質、護坡、美化等生態功能。
(5)耕地地力提升技術,主要指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措施。
(6)耕地重金屬治理技術。
(7)農戶生活污水凈化池處理技術。
(8)外來入侵生物防控技術。